第1章 环境 1
1.1 人工建成环境 1
1.2 气候 3
1.2.1 纬度 4
1.2.2 一年的季节 4
1.2.3 海拔高度与地形 5
1.2.4 水的影响 5
1.2.5 大气循环 6
1.2.6 气候类型 6
1.2.7 环境与建筑物 7
1.2.8 气候变化 7
1.2.9 温室效应 7
1.3 环境舒适度 8
第2章 热原理 10
2.1 热的性质 10
2.1.1 热能 11
2.1.2 功率 11
2.1.3 温度 11
2.1.4 温度计 12
2.1.5 温度衡量标度(温标) 12
2.1.6 热容 13
2.1.7 密度 14
2.1.8 状态的改变 14
2.1.9 显热和潜热 15
2.1.10 焓 16
2.1.11 热量数值计算 16
2.1.12 膨胀 18
2.2 热传递 20
2.2.1 传导 20
2.2.2 对流 20
2.2.3 辐射 21
2.2.4 温室效应 22
2.3 气体和水蒸气 23
2.3.1 气体 23
2.3.2 气体定律 23
2.3.3 蒸汽 24
2.3.4 大气 25
2.4 冰箱(制冷器)与热泵原理 26
2.4.1 制冷循环 26
2.4.2 制冷剂 27
2.4.3 冰箱(制冷器) 28
2.4.4 热泵 29
2.4.5 热泵效率 29
2.4.6 热泵的热源 30
第3章 建筑隔热 32
3.1 隔热 32
3.1.1 隔热材料 33
3.1.2 热绝缘体的类型 34
3.1.3 热绝缘体的特征 34
3.1.4 热导率,λ值 34
3.1.5 发射率和吸收 37
3.1.6 晴空辐射 38
3.2 U值 38
3.2.1 传热系数,U值 38
3.2.2 基本U值 39
3.2.3 热阻,R值 40
3.2.4 U值的计算 43
3.2.5 楼板的U值 46
3.2.6 U值的调整 47
3.3 热桥 48
3.3.1 冷桥 49
3.3.2 结构痕迹显现(暗斑) 49
3.3.3 复合U值 49
3.4 结构温度 52
3.4.1 反应时间 52
3.4.2 温度梯度 52
第4章 建筑能耗 56
4.1 能耗 56
4.1.1 能量分项 57
4.1.2 能量单位 57
4.1.3 发热值 58
4.1.4 国家建筑能耗 58
4.2 热舒适 59
4.2.1 影响热舒适的因素 59
4.2.2 活动 60
4.2.3 衣服 60
4.2.4 房间温度 61
4.2.5 湿度 62
4.2.6 通风 62
4.3 热损失 63
4.3.1 结构热损失 65
4.3.2 通风损失 66
4.3.3 外界温度 66
4.3.4 不稳定环境条件 68
4.4 热增量 70
4.4.1 太阳热增量 70
4.4.2 太阳调节装置 72
4.4.3 不规则热增量 72
4.5 能量平衡 73
4.5.1 能量的计算 74
4.5.2 能量平衡 74
4.5.3 季节性能量需求 74
4.5.4 效率 76
4.6 能量规章 77
4.6.1 建筑规章 78
4.6.2 能量评估,SAP 78
4.6.3 碳指数,CI 79
4.6.4 建筑结构隔热 79
4.6.5 节约能源的其他措施 80
第5章 建筑空气调节 83
5.1 通风 83
5.1.1 通风的必要条件 84
5.1.2 通风装置 86
5.1.3 空调 87
5.2 湿度 88
5.2.1 水蒸气 88
5.2.2 饱和度 88
5.2.3 湿度规范 89
5.2.4 湿度计 92
5.2.5 湿度图表 92
5.3 建筑中的冷凝 95
5.3.1 冷凝原理 96
5.3.2 冷凝的起因 97
5.3.3 温度 97
5.3.4 通风 98
5.3.5 建筑物的用途 98
5.3.6 冷凝的补救 98
5.4 冷凝条件 99
5.4.1 蒸汽传递 100
5.4.2 露点梯度 101
5.4.3 冷凝的危险性 104
5.4.4 墙体蒸汽隔板 105
5.4.5 屋顶蒸汽隔板 105
第6章 光学原理 109
6.1 光的性质 109
6.1.1 电磁波 110
6.1.2 可见辐射 110
6.1.3 不可见辐射 111
6.2 视觉特性 112
6.2.1 眼睛 112
6.2.2 视觉过程 112
6.2.3 视觉感受 113
6.2.4 视觉术语 114
6.3 照明度量单位 114
6.3.1 立体角 114
6.3.2 发光强度 115
6.3.3 光通量 115
6.3.4 照度 116
6.3.5 照度的反平方定律 118
6.3.6 照度的反余弦定律 119
6.3.7 反射 121
6.3.8 亮度 122
6.3.9 方向品质 124
6.4 色彩 124
6.4.1 光谱能量分配 124
6.4.2 色彩系统 124
6.4.3 色彩重现 125
6.4.4 色彩的加法 126
6.4.5 色彩的减法 126
第7章 人工光环境 129
7.1 灯 129
7.1.1 灯的性质 130
7.1.2 荧光灯 133
7.1.3 放电灯 136
7.1.4 灯的发展 136
7.2 灯具 137
7.2.1 极坐标曲线 137
7.2.2 光输出比例 138
7.2.3 英式带状系统 139
7.3 照明设计 140
7.3.1 照度水平 140
7.3.2 流明法 141
7.3.3 灯的布局 144
7.3.4 照明控制 144
7.3.5 眩光指数 145
7.3.6 照明规则 146
第8章 自然光环境 148
8.1 自然光源 148
8.1.1 直接的太阳光 149
8.1.2 统一标准天空 149
8.1.3 CIE标准天空 149
8.2 采光系数 150
8.2.1 推荐采光系数 151
8.2.2 采光系数的组成部分 151
8.2.3 采光系数等高线 152
8.2.4 采光系数的估算 152
8.3 混合照明 157
第9章 声学原理 160
9.1 声音的特性 160
9.1.1 声源 160
9.1.2 声波运动 161
9.1.3 声音的速度 163
9.1.4 声音的频率 163
9.1.5 声音的音质 164
9.1.6 声音的消失 165
9.1.7 共鸣 165
9.2 声级 166
9.2.1 测量 166
9.2.2 阈 167
9.2.3 分贝 168
9.2.4 声级 168
9.2.5 声级的计算 169
9.2.6 声级的叠加 170
9.3 声音的衰减 172
9.3.1 点声源 172
9.3.2 线声源 174
9.3.3 空气中的衰减 175
9.4 听觉的特性 176
9.4.1 人耳 176
9.4.2 听力的测定 178
9.4.3 响度 178
9.4.4 方的尺度 179
9.4.5 宋的尺度 180
第1O章 噪声和隔声 181
10.1 噪声的测量 182
10.1.1 声级表 183
10.1.2 频率的组成 183
10.1.3 噪声限制曲线 184
10.1.4 时间因素 186
10.1.5 术语 186
10.1.6 交通噪声指标LA10 187
10.1.7 等效连续声级LAeq 187
10.1.8 听力的威胁 188
10.1.9 娱乐和噪声 189
10.1.10 工地噪声 189
10.1.11 其他的噪声测量 191
10.2 噪声的控制 192
10.3 噪声的传播 194
1O.3.1 空气传播的声音 194
10.3.2 撞击声 194
10.3.3 实际声音的声源 194
10.3.4 吸声和隔声 195
10.4 隔声 196
10.4.1 声降指标,R 196
10.4.2 隔声原理 198
10.4.3 重量 198
1O.4.4 完整性 199
10.4.5 弹性 199
10.4.6 独立性 200
10.4.7 声音减弱的规章 201
10.4.8 规范的要求 201
10.4.9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 202
10.4.10 独立墙体和楼板的隔声 204
10.4.11 隔声标准的满足 204
10.4.12 用于隔声的结构 207
10.4.13 隔声的测量 210
10.4.14 隔声的计算 210
第11章 室内声学 214
11.1 声学原理 214
11.1.1 一般要求 214
11.1.2 听众席的种类 215
11.1.3 室内声音传播的途径 215
11.2 声反射 216
11.2.1 反射的种类 216
11.2.2 回声 217
11.2.3 驻波 218
11.2.4 大厅的形状 218
11.3 吸声 219
11.3.1 吸声系数 219
11.3.2 总的吸声 220
11.3.3 吸声体的种类 221
11.3.4 多孔吸声体 221
11.3.5 平面吸声体 222
11.3.6 空腔吸声体 222
11.3.7 实际的吸声体 222
11.4 混响声 223
11.4.1 混响时间 224
11.4.2 理想的混响时间 224
11.4.3 混响时间公式 225
11.4.4 混响时间的计算 226
11.4.5 计算指南 226
第12章 电力供应 230
12.1 供电电流 231
12.1.1 物质结构 231
12.1.2 导体和绝缘体 233
12.1.3 电压 234
12.1.4 电阻 235
12.1.5 电路 236
12.1.6 电路原理 236
12.1.7 电池 238
12.1.8 电池类型 239
12.1.9 电池的连接方式 240
12.1.10 电功和电功率 240
12.2 磁 242
12.2.1 磁场 242
12.2.2 电磁学 243
12.2.3 电磁铁的应用 243
12.2.4 导体介质的作用力 245
12.2.5 电动机 245
12.3 感应 247
12.3.1 电磁感应 247
12.3.2 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248
12.3.3 发电机 249
12.3.4 变压器 251
12.3.5 交流电特性 253
12.3.6 三相交流电 254
12.4 电能供应 255
12.4.1 发电站 256
12.4.2 输电系统 258
12.4.3 传输控制 260
12.4.4 英国的电力供应 261
12.4.5 综合分配 261
12.5 用电设备 262
第13章 水技术原理 266
13.1 静流体 266
13.1.1 压强 267
13.1.2 流体压强原理 268
13.1.3 压强的测量 268
13.1.4 内表面作用力 270
13.2 流体流动 271
13.2.1 雷诺数 272
13.2.2 流量 272
13.3 流体能量 274
13.3.1 柏努利原理 274
13.3.2 压强和速度 275
13.3.3 流量计量 276
13.3.4 能量损失 277
13.3.5 管道内的水流 278
13.3.6 管道公式 279
13.3.7 开放水渠中的流动 279
第14章 水资源供应 282
14.1 自然水 282
14.1.1 水循环 282
14.1.2 化学效应 283
14.1.3 自然水的特性 284
14.2 水的硬度 285
14.2.1 硬度的计量 285
14.2.2 硬度的类型 286
14.2.3 硬度的重要性 286
14.3 水源 287
14.3.1 地下水 287
14.3.2 地表水 288
14.4 水处理 289
14.4.1 水处理方法 289
14.4.2 水存储 290
14.4.3 水过滤 290
14.4.4 消毒 292
14.4.5 软化水 293
14.4.6 水垢的预防 295
14.5 水设备 295
14.5.1 水的输配系统 295
14.5.2 家庭内的水设备 296
第15章 废水 298
15.1 排水系统 298
15.2 废水的性质 301
15.3 废水处理 303
15.3.1 污水处理过程 303
15.3.2 污水处理设备 303
15.3.3 软泥处理 306
15.3.4 软泥处置 307
15.4 污水处理选择 308
15.4.1 污水坑 308
15.4.2 化粪池 308
15.4.3 缓冲池 309
15.4.4 湿地和芦苇床 309
第16章 绿色建筑 311
16.1 建筑周边的气候 311
16.1.1 气候类型 312
16.1.2 气候资料 312
16.1.3 户外每日平均温度,温差累加 313
16.1.4 大雨指数,DRI 314
16.1.5 风资料 314
16.1.6 建筑周围的风的影响 315
16.1.7 日光资料 316
16.2 建筑资源 317
16.2.1 生命周期分析,LCA 318
16.2.2 可持续发展 318
16.3 能量储存 319
16.3.1 能量选择 319
16.3.2 能量效率 320
16.3.3 隔热 321
16.3.4 通风 321
16.4 污染 321
16.4.1 空气污染 322
16.4.2 水污染 323
16.4.3 土壤污染 323
16.4.4 废弃物 323
16.4.5 氡 324
16.4.6 室内污染 324
16.5 病态的和健康的建筑物 324
16.5.1 病态建筑效应 325
16.5.2 建筑物的风险 325
16.5.3 病态建筑导致原因 325
16.5.4 健康建筑 326
16.6 未来建筑 326
16.6.1 建筑的评价标准 327
16.6.2 智能建筑 327
16.6.3 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328
16.6.4 时机 329
附录1 科学信息 330
单位 330
希腊字母表 332
符号 332
化学过程 333
附录2 参考资料 338
整体建筑环境 338
能量、隔热和服务设施 339
噪声和音质 339
水和整体环境 340
官方政府:英国 340
专业团体:英国和爱尔兰 341
标准组织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