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牡蛎的养殖 1
第一节 牡蛎的生物学研究 1
1 研究的经过 1
2 分类及分布 2
2.1 分类 2
2.2 世界的种类及分布 4
2.3 日本的种类、品种及分布 7
3 育种及品种改良 8
3.1 研究现状 8
3.2 现有知识在产业上的应用及今後的方向 11
3.3 既有品种的利用 11
3.4 品种改良 12
4 生态 12
4.1 地理分布 12
4.2 生态分布 13
4.3 生长及肥满度 13
4.4 成熟及放卵放精 15
4.5 受精、发生、浮游幼生期 16
4.6 附著 18
5 生理 20
5.1 摄饵 21
5.2 消化及营养 22
5.3 循环 24
5.4 呼吸 25
5.5 能量的发现 27
5.7 感觉 29
5.6 排泄 29
5.8 生殖 30
6 大量毙死现象 49
6.1 概况及病理组织学研究 49
6.2 病态生理学的研究 51
第二节 牡蛎养殖的技术 63
1 养殖历史 63
2 牡蛎种苗的生产 64
2.1 牡蛎种苗生产的生物学构造 65
2.2 牡蛎种苗生产的变迁 68
2.3 采苗生态 70
2.4 抑制及管理 73
2.5 输出及移出管理 74
3 养成和渔场条件及管理 75
3.1 养成和渔场的条件 75
3.2 养成管理 84
3.3 收获 85
4 牡蛎的害敌及其防除 87
5 将来方向 88
第二章 斑节虾的养殖 93
第一节 斑节虾的生物学研究 93
1 研究的经过 93
2 世界的重要种类及分布 94
3 生活史 97
3.1 发育阶段 97
3.2 生殖 98
3.3 发生 103
3.4 生长 107
3.5 寿命 110
4 生态 110
4.1 习性 110
4.2 栖所 114
4.3 移动 116
4.4 食性 119
5.2 耐盐性 120
5.1 耐温性 120
5 生理 120
5.3 渗透压及离子调节 121
5.4 耗氧量 122
5.5 荷尔蒙 125
5.6 表皮和脱皮的变化 125
6 寄生虫 126
7 标识放流 126
1 种苗生产 135
1.1 种苗生产的历史 135
第二节 斑节虾的养殖技术 135
1.2 产卵 139
1.3 幼生孵化及其变态 141
1.4 幼生的饲育及育成率 144
1.5 种苗生产设施 148
1.6 大量种苗生产方式 158
1.7 稚虾的输送 161
2 养成 162
2.1 成长 162
2.2 活存率 172
2.3 增肉系数 174
2.4 养成方法 175
2.5 养成池的环境 179
2.6 养成池的构造 179
2.7 饲育管理 182
2.8 养成池的环境 188
2.9 出售 192
3 企业的成立条件 195
1 研究的经过 197
第三章 鲍鱼的养殖 197
第一节 鲍鱼的生物学研究 197
2 种类和分布 198
2.1 日本产的种类和分布 198
2.2 外国产的种类和分布 199
3 生态 201
4 生理 204
4.1 环境条件,耗氧和摄饵量 204
4.2 在露天中的活力 204
4.3 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 205
4.4 心脏搏动数及水温 206
第二节 鲍鱼的养殖技术 206
1 养殖的历史 206
2 人工采苗的任务 207
3 天然采苗渔场条件和管理 209
3.1 地形 210
3.2 底质 210
4 4.2 渔场的条件和管理 211
4.1 移殖方法 211
3.3 水深 211
4 移殖,渔场条件和管理 211
3.4 天然种苗的资源管理 211
5 池中养成及管理 212
5.1 目的 213
5.2 种苗 213
5.3 池 213
5.4 饵料 215
5.5 育成及收获 215
6 天敌的防除 217
7 收获 218
8 将来的方向 219
第四章 贝类的人工采苗技术 223
第一节 可资利用的微小饵料生物及其培养法 223
1 种类及其饵料价值 223
2 微小生物的培养 225
2.1 微小藻类的营养需求及培养液的组成 225
2.2 培养器具 228
2.3 培养液的灭菌方法 229
2.4 培养条件 230
2.5 大量培养法 232
第二节 二枚贝的幼生饲育及其采苗 234
1 人工采苗设施 234
2 产卵母贝的确保及其处理 236
3 产卵诱发 236
4 幼生个体的水槽饲育法 240
5 幼生个体的附著与采苗 244
6 幼生的发生及变态 245
6.1 帆立贝的幼生 245
6.2 红贝的幼生 246
6.3 欧洲平牡蛎的幼生 248
6.4 维吉尼亚牡蛎及葡萄牙牡蛎的幼生 251
第三节 鲍鱼的人工采苗 253
1 发生及变态 253
2 饲育及采苗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