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2年卷·首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秉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87148X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

“严打”中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讨/赵秉志 1

一、前言 1

二、“严打”的正确定位 2

(一)“严打”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 2

(二)“严打”与刑罚的功能和效益 3

三、“严打”中刑法基本原则的贯彻 5

(一)“严打”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 5

(二)“严打”中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贯彻 7

(三)“严打”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 9

四、“严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法律界限的把握 11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12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特征 14

(三)司法解释、立法解释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规定 14

(四)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适用问题 17

(五)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20

五、结语 24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法律对策/赵秉志王秀梅 25

一、引言 25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与外延 25

(一)恐怖主义犯罪概述 26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28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 30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 32

(一)犯罪性质的特殊性 32

(二)犯罪性质的非政治性 34

(三)国际惩治的普遍性 36

四、预防与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对策 38

(一)国际法原则的惩治与防范 39

(二)国家、区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惩治与防范 41

(三)惩治与防范的重要法律措施 43

五、我国刑法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完善 45

(一)我国刑法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完善 46

(二)我国刑法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缺憾 48

制定《反洗钱法》加强对洗钱犯罪的惩治与防范/卢建平赵骏 50

一、洗钱的含义与性质 50

(一)洗钱的含义 50

(二)洗钱的性质 51

二、洗钱的发展趋势 53

(一)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 54

(二)洗钱分子将会更为广泛地利用非金融机构为自己的洗钱提供屏障 54

(三)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产品洗钱 54

(四)洗钱分子将会加强洗钱手段和洗钱技术的现代化 54

(五)洗钱分子将会利用国际金融系统的一体化,更为全面、频繁地把洗钱的网络铺设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55

(八)洗钱将更加紧密地与国际有组织犯罪相互结合 56

(七)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与地区将会成为洗钱的重点发案区域 56

(六)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将“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发展洗钱网络的终端 56

三、反洗钱的意义 57

(一)有利于打击国内犯罪活动,特别是那些牟取暴利的经济犯罪活动 57

(二)有利于打击跨国越境犯罪活动 57

(三)使得我国法律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为国际反洗钱的司法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58

(四)有助于吸引外资和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避免洗钱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不良影响 58

四、我国刑法中的洗钱罪解析 59

(一)洗钱罪的客观要件 59

(二)洗钱罪的客体 68

(三)洗钱罪的主观要件 70

(四)洗钱罪的主体要件 73

五、构建科学的防范洗钱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 74

(一)总则 75

(二)具体制度 75

六、完善相关司法程序与制度 79

(一)反洗钱的主管机关与其他相应机关的配合 79

(二)刑事司法调查与保密原则的协调 80

(三)有效地开展洗钱犯罪的侦查工作 81

(四)反洗钱查询、冻结、扣划账户存款规则 84

七、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85

(一)加强国际间的情报信息交流 85

(五)对洗钱所涉及的赃款赃物的没收 85

(二)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协助与合作 86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赵秉志许成磊 87

一、前言 87

二、应当重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 87

(一)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现状 87

(二)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法律调整状况 89

(三)重视用刑罚手段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必要性 89

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讨 92

(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犯罪对象之界定 92

(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主观特征的认定 105

(三)“销售金额”的理解及其认定 112

(四)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理解与认定 117

(五)危险犯的认定 122

(六)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与相关犯罪的法条关系、罪数关系认定 128

四、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讨 132

(一)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主观罪过的认定 132

(二)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客观行为的认定 138

(三)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犯罪形态 147

五、结语 151

金融诈骗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赵秉志许成磊 154

一、金融诈骗罪认定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54

(一)金融诈骗罪诈骗故意的认定 154

(二)单位实施金融诈骗罪的处理 161

(三)金融诈骗罪与相关犯罪的法条关系处理 163

二、集资诈骗罪 166

(一)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166

(二)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界限认定 168

(三)“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本罪与相关犯罪界限中的意义 169

(四)利用民间“会”、“社”形式进行非法集资行为的定性 171

三、贷款诈骗罪 172

(一)贷款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 173

(二)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的界限认定 174

(三)贷款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界限认定 175

四、票据诈骗罪 176

(一)票据诈骗罪是否以“非法占有目的”为主观要件 176

(二)“明知是伪造、变造的票据而使用”的认定 178

(三)“冒用他人票据”的认定 180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进行诈骗”的认定 181

(五)票据诈骗罪与刑法典第280条规定的几类伪造、变造罪的关系处理 182

五、信用证诈骗罪 183

(一)信用证诈骗罪具体行为方式的认定 184

(二)信用证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认定 187

(三)信用证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认定 189

六、信用卡诈骗罪 190

(四)信用证诈骗罪一罪与数罪的关系界定 190

(一)使用伪卡、废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实施诈骗罪的具体认定 191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196

(三)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及其适用 201

(四)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与侵占罪的界限认定 205

(五)“盗划信用卡”的定性 206

七、保险诈骗罪 208

(一)“虚构保险标的”的表现形式 209

(二)故意蔓延保险损失索赔行为性质的类属 211

(三)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 211

(四)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212

(六)内外勾结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行为的定性 214

(五)虚假理赔的定性 214

(七)冒名骗赔行为的定性 216

(八)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保险诈骗罪的界限认定 217

贿赂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赵秉志姜伟许成磊侯亚辉 220

一、前言 220

二、自然人受贿犯罪的共同犯罪 221

(一)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的研讨 221

(二)自然人共同受贿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225

(三)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228

(四)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共同受贿的认定 228

(五)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230

(六)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共同受贿的认定 235

(七)自然人共同受贿犯罪的处罚原则 239

三、单位贿赂犯罪中的共同犯罪 241

(一)关于单位能否作为共同犯罪主体的研讨 242

(二)单位贿赂共同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244

(三)单位贿赂共同犯罪几种特殊情形的处理 246

(四)单位贿赂共同犯罪之犯罪数额的认定 256

律师刑事责任问题研究/赵秉志时延安 258

一、律师刑事责任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258

(一)律师刑事责任的涵义 259

(二)律师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 261

(一)妨害司法之犯罪 263

二、形成律师刑事责任的犯罪的基本分类及适用 263

(二)侵犯委托人利益之犯罪 267

(三)侵犯司法工作人员廉洁性之犯罪 270

(四)侵犯公众利益之犯罪 271

(五)违反保守国家秘密的犯罪 273

三、对刑法典第306条第1款的法理分析 274

(一)从规范层面进行分析 276

(二)从立法价值上分析 277

四、律师刑事责任的豁免问题 280

(一)律师刑事责任豁免的概念与法律根据 281

(二)律师刑事责任豁免的内容 282

一、前言 284

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问题/黄京平 284

二、外来人口犯罪概述 287

(一)外来人口犯罪的概念 287

(二)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293

(三)考察外来人口犯罪的视角或方法 295

三、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297

(一)外来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297

(二)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301

(三)外来人口犯罪比较分析 307

四、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原因 309

(一)社会原因 309

(二)文化、制度原因 321

(三)生理原因 335

(四)心理原因 340

(五)其他原因 346

五、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 349

(一)溯本清源、完善人口流动制度 350

(二)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预防作用 351

(三)健全管理体制,避免漏管失控 353

(四)坚决打击,发挥专门机关和法律的震慑力 356

六、结语 357

参考文献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