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目录 1
1.2 下一网络的体系结构 3
1.3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5
1.4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7
1.4.1 网络分组化的推动力 7
1.4.2 网络业务可编程性需求 8
1.4.3 软交换解决方案 9
参考文献 11
2.1 慨述 12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的组织结构 12
2.2 传统电信网业务特性 13
2.3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4
2.4 TTNA的体系结构 20
2.5 可编程交换 23
2.6 ISC的VoIP网络参考结构 28
2.6.1 VoIP网络功能平面参考模型 28
2.6.2 VoIP网络的功能实体模型 29
2.7 NGN体系结构的域模型 34
2.8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实现结构 37
2.9 向下一代网络演进 39
2.10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商及应用支持 41
2.10.1 下一代业务提供商 42
2.10.2 智能网业务支持 43
2.11 小结 54
参考文献 55
第3章 软交换网关技术 56
3.1 概述 56
3.2 网关技术演进 56
3.2.1 网关功能分解 57
3.2.2 网关功能互连体系结构 58
3.3.1 媒体网关定义 59
3.3 媒体网关 59
3.3.2 媒体网关在软交换网络中的位置 60
3.3.3 媒体网关实现技术 63
3.4 媒体网关控制器 70
3.4.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70
3.4.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功能 71
3.4.3 MGCP媒体网关控制器设计 71
3.4.4 H.248/MEGACO协议媒体网关控制器设计 77
3.5 信令网关技术 92
3.5.1 信令网关概述 92
3.5.2 信令网关的分类 93
3.5.3 信令网关支持的协议 93
3.5.4 信令网关的组织结构 95
3.6 接入网关技术 98
3.6.1 V5.2概述 98
3.6.2 基于分组网络的接入网 98
3.6.3 接入网关呼叫处理流程 100
3.7 小结 106
参考文献 106
第4章 软交换控制原理 108
4.1 概述 108
4.2 软交换的组织结构 109
4.2.1 软交换的功能结构 109
4.2.2 软交换设计架构 111
4.2.3 软交换的功能实体 112
4.3 软交换特征服务创建模块 114
4.4 软交换呼叫控制 119
4.4.1 呼叫模型和API 119
4.4.2 Java呼叫控制应用编程接口 122
4.4.3 Java呼叫控制 127
4.4.4 Jcc呼叫控制流程 131
4.5 软交换互通技术 138
4.5.1 概述 138
4.5.2 软交换网络互通结构 139
4.5.3 软交换互通协议 140
4.5.4 软交换与H.323系统的互通 142
4.5.5 软交换与SIP系统的互通 144
4.5.6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互通 148
4.6 小结 153
参考文献 154
第5章 业务支撑环境和创作平台 155
5.1 概述 155
5.2 下一代网络业务层的功能实体 156
5.2.1 应用服务器 156
5.2.2 媒体服务器 161
5.2.3 特征服务器 163
5.3.1 应用服务器和软交换设备之间的通信 165
5.3 应用服务器和其他功能实体间的通信 165
5.3.2 应用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167
5.3.3 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168
5.5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供给环境 169
5.6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创作平台 171
5.6.1 SAMM平台 172
5.6.2 SIP业务API 173
5.7 SAMM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176
5.8 SAMM平台的业务创作环境 179
5.8.1 业务创作层面 179
5.8.2 通过SAE开发和部署新业务 180
5.9.1 SLC和SIP脚本的业务创作 182
5.9 业务创作和业务呼叫流举例 182
5.9.2 业务呼叫流举例 183
5.9.3 用SAMM平台创作一个协作业务的实例 184
5.10 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6章 下一代网络的主要协议 190
6.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190
6.1.1 概述 190
6.1.2 MGCP协议 191
6.1.3 MEGACO/H.248协议 192
6.2 H.323建议 193
6.1.4 H.248协议的描述符 193
6.2.1 H.323终端 194
6.2.2 H.323关守 195
6.2.3 多点控制单元 196
6.2.4 H.323会议网关 197
6.3 H.225.0协议 197
6.4 H.245协议 200
6.5 RTP和RTCP协议 203
6.5.1 RTP的应用及其分组包结构 203
6.5.2 RTCP的应用及其分组包结构 207
6.6 H.323协议的扩展 210
6.7 SIP协议 214
6.7.1 SIP专用术语及定义 215
6.7.2 SIP消息 218
6.7.3 SIP操作 221
6.7.4 三种SIP呼叫模式 224
6.7.5 SIP会话呼叫举例 227
6.8 SCTP协议 229
6.8.1 SIGTRAN的组织结构 231
6.8.2 SIGTRAN适配层的用法 232
6.9 小结 236
参考文献 236
7.1.1 术语 239
7.1 API概述 239
第7章 API和中间件技术 239
7.1.2 基于协议和基于API的应用开发技术 240
7.1.3 定义API的语言和方法 241
7.2 JAIN应用编程接口 243
7.2.1 JAIN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模型 243
7.2.2 JAIN的体系结构 246
7.2.3 JAIN主要组件 248
7.3 Parlav应用编程接口 252
7.3.1 Parlay的体系结构 253
7.3.2 Parlay的架构接口 254
7.3.3 Parlav的业务接口 257
7.4 OSA应用编程接口 258
7.4.1 OSA的体系结构 259
7.4.2 OSA的基本机制 261
7.4.3 COSA API的功能 262
7.4.4 OSA API的应用 263
7.5 其他API 265
7.5.1 VASA API 265
7.5.2 ECTF API 268
7.5.3 Java电话API 269
7.6 中间件技术 270
7.6.1 软件体系结构及中间件的位置 270
7.6.2 中间件的分类及其特点 272
7.6.3 多方、多媒体业务通信中间件系统 274
7.7 小结 282
参考文献 282
第8章 下一代网络和业务的管理 284
8.1 基于角色的网络和业务管理架构 284
8.1.1 网络和业务管理的演进 284
8.1.2 电信运营图模型 285
8.2 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架构的实现 287
8.2.1 需求和推动力 287
8.2.2 网络是应用的生态系 288
8.2.3 应用是管理架构的动力 288
8.2.4 管理架构的实现 289
8.3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系统 295
8.3.1 基于策略的软交换管理系统 296
8.3.2 策略描述语言 297
8.3.3 策略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298
8.4 小结 303
参考文献 303
第9章 软交换应用实例 305
9.1 U-SYS网络结构及特点 305
9.1.1 U-SYS的网络结构 305
9.1.2 U-SYS的特点 306
9.2 U-SYS网络的主要部件 306
9.2.1 SoftX3000软交换系统 306
9.2.2 TMG8010媒体网关 309
9.2.3 SG7000信令网关 310
9.2.4 AMG5000接入媒体网关 313
9.2.5 iManager N2000 UMS网管系统 315
9.2.6 U-Path企业通信助理 316
9.3 组网与应用 317
9.3.1 U-SYS在C4的应用 317
9.3.2 U-SYS在C5的应用 318
9.3.3 U-SYS在关口局的应用 319
9.3.4 U-SYS在3G中的应用 321
9.4 U-SYS的业务体系 322
索引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