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环境条件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
一、地理位置及辖区总面积 1
二、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 1
第二节 自然环境条件 3
一、地质、地貌 3
二、气候、水文 7
三、土壤 11
四、植物资源 24
五、矿产资源 25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27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27
二、工业和交通运输 28
三、农业 31
四、商业、旅游业、文教卫生 32
五、人口与民族素质 33
第二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简史 35
第一节 古代土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35
一、古代土地资源调查 35
二、古代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3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土地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 41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 41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4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45
一、全省土地资源调查 45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59
第三章 土地资源综述与评价 6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系统 64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64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及各类土地的含义 65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的总体构成及分布 71
一、土地利用现状的总体构成 71
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状况 75
第三节 土地资源综述与评价 77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环境与特点 77
二、土地资源优势 81
三、土地资源的劣势与问题 85
四、土地利用经验 92
五、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96
第四章 耕地 98
第一节 耕地的面积分布与构成 98
一、耕地面积的分析 98
二、耕地分布 99
三、耕地构成 102
第二节 耕地的自然条件及利用特点 107
一、耕地的自然条件 107
二、耕地利用的特点 109
第三节 耕地利用的历史发展 112
一、耕地的利用演变 112
二、耕作制度的演变 113
三、耕作方法的演变 116
第四节 耕地质量评价及潜力 118
一、耕地质量评价 118
二、耕地利用的潜力 120
第五节 耕地利用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123
一、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3
二、耕地利用的对策 124
第五章 园地、林地、牧草地 127
第一节 园地 127
一、园地的自然条件与构成 127
二、园地开发利用特点及潜力 132
三、园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3
第二节 林地 135
一、林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35
二、林地的自然条件及其区域性差异 139
三、林业发展概况及林地开发程度 142
四、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148
第三节 牧草地 156
一、牧草地的面积、分布、构成及利用特点 156
二、牧草地的自然条件及构成 158
三、牧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4
四、牧草地建设利用分区 172
第六章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175
第一节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75
一、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比例与分布 175
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特点 183
三、城镇、村庄用地潜力分析 186
四、特殊用地——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 187
五、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近期变化及其特点 192
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97
第二节 交通用地 199
一、交通用地的构成及用地特点 199
二、交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6
第七章 水域 209
第一节 水域的构成及特点 209
一、水域的分类面积、分布与构成 209
二、水域基本特点 220
第二节 水域利用特点及水利建设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222
一、水域利用特点 222
二、水利建设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224
第三节 水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意见 236
一、水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6
二、水域进一步开发利用意见 244
第八章 未利用土地 248
第一节 未利用土地的类型、构成及自然特点 248
一、未利用土地的类型与分布 248
二、未利用土地的区域构成及自然条件 253
第二节 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条件及开发前景 262
一、开发利用的制约条件 262
二、开发利用的前景 265
第九章 土地权属状况 272
第一节 土地权属状况综述 272
一、土地权属制度沿革与权属现状 272
二、各类土地权属的面积、构成比例 281
三、土地权属管理 282
第二节 国有土地 288
一、国有土地面积及构成比例 288
二、国有土地分布及区域特点 289
三、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的国有土地 292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存在的问题 293
第三节 集体土地 294
一、集体土地面积及构成比例 294
二、集体土地分布及区域特点 295
三、集体土地权属存在的问题 297
第四节 未定权属土地 300
一、未定权属土地面积及构成 300
二、未定权属土地分布及构成特点 300
第十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303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作用、原则和依据 303
一、评价的目的与作用 303
二、评价的原则 303
三、评价的依据 304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划分和评价的分类系统 305
一、土地类型的划分 305
二、土地评价的分类系统 311
第三节 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312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312
二、评价因素的选择 313
三、评价因素分级指标的拟定 313
四、土地适宜类和质量等的评定 314
五、评价成果的整理 315
第四节 评价结果概述 315
一、评价结果 315
二、土地评价成果的应用 329
第十一章 土地资源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331
第一节 土地生产、开发潜力 331
一、土地生产潜力 331
二、待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353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359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359
二、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360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 360
第三节 土地生态系统 367
一、土地生态系统概念 367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68
三、土地生态系统的类型 369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分区 375
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意义、原则与依据 375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与意义 375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376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 377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系统与方法 378
一、土地利用分区系统 378
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379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论述 380
一、北部坝上高原牧、农、林土地利用区 380
二、北部、西部山地丘陵林、农、牧土地利用区 383
三、东南部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区 392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与保护 409
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原则 409
一、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09
二、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第二节 土地开发利用战略与规划设想 413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413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方针与目标 415
三、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想 419
四、河北省基本农田保护战略目标 421
第三节 土地开发利用重点 424
一、合理开发沿海土地 424
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426
三、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429
四、废弃地复垦与利用 434
五、开发治理沙地和盐碱荒地 437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441
一、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 441
二、切实保护环境,建立良好的土地生态系统 443
三、增加土地投入,培肥地力 445
四、实行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与措施 447
五、搞好土地的基本建设 449
六、依法管理土地,依法实施规划 450
七、建立宏观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调控机制,科学管理土地 452
八、建立土地资源监测体系,做到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453
主要参考文献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