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法回避的历史——现实命题——开篇明意 1
第二章 伦理学感觉与认识论感觉——中西方传统绘画语言的视觉成因 7
一 视觉节选与绘画语言 7
二 “以线造形”与本能视觉节选系统 9
三 伦理学感觉与认识论感觉 15
第三章 “中国画”拆解与“水墨画”重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4
第一节 “中国画”概念的逻辑误区——中国社会的历史折射 24
一 “中国画”概念的逻辑误区 24
二 中国社会的历史折射 29
第二节 “水墨画”界定与逻辑定位——“中国画”概念的拆解 32
第四章 对“笔墨”的当代思考——“笔墨”问题的历史性聚焦 38
第一节 “笔墨”问题新视角——析传统笔墨与非传统笔墨 38
一 “笔墨”的重新界定 40
二 传统笔墨的短与长 42
三 非传统笔墨的短与长 45
四 余言 46
第二节 “笔墨”的历史视角——书法“隶变”与书画“笔墨” 48
一 书法“隶变”与笔墨 49
二 “笔墨”历史辩证观 51
第五章 中国传统水墨画语言特征——“类相”与“笔墨”的时空同一 56
第一节 类相形象与伦理学感觉——传统水墨画程式的空间意义 56
一 “类相形象”内涵及形态特征 57
二 象形文字——类相形象的伦理化 59
三 对伦理学感觉的描述 66
第二节 节律形象与笔墨价值观——传统水墨画程式的时间意义 69
一 节律与节律形象 70
二 笔墨——类相形象的历史选择 72
三 笔墨的节律张力 74
四 同律与笔墨“三节律” 76
第三节 “传统笔墨”的美学特征——“笔力”的蕴涵美 82
第六章 水墨画创作的相关问题——择要释疑 93
第一节 水墨画整体造型观——画面氛围与“调子” 93
一 画面整体氛围 93
二 氛围与调子 95
第二节 “具象”、“抽象”之间没有鸿沟——绘画视觉心理探奥 100
一 行云流水描”的启示 100
二 视觉感受与视觉认知 102
三 视觉感受的深层机制 105
四 “具象”、“抽象”殊途同归 108
第三节 对“意象”的解读与思考——兼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象观” 111
一 解读“意象” 111
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象观” 114
三 从抽象绘画谈“意象观”的转型 120
四 对“意象观”的现时性思考 123
第七章 水墨画创作练习教学法——科学切入 以情为帅 125
一 水墨画创作练习的定位与切入 125
二 以情为帅——水墨画创作练习的主导 127
三 情感命题——水墨画创作练习的启动 129
四 科学编程——水墨画创作练习的保证 132
五 水墨画教学效果 134
学生简单命题练习 138
学生自选命题练习 158
钟家骥作品 176
何士扬作品 184
李文绚作品 188
潘未泉作品 191
后记 195
《厦门大学新世纪教材大系》出版说明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