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学仁,陈宁生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7034883
  • 页数:497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西方宪政思想传播和清朝“预备立宪” 1

第一节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1

一、皇权主义的政治体制 1

二、封建专制政治的腐败 3

三、清朝的半殖民地化 4

第二节 宪政思想传播和维新变法 5

一、“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中国人 5

二、洋务运动和早期维新思潮 8

三、戊戌维新变法和维新派宪政主张 14

第三节 清末立宪运动 21

一、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出台 21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 24

三、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宪政主张 27

四、咨议局和资政院的组建 28

五、国会请愿运动 33

六、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37

第二章 中华民国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8

第一节 孙中山先生与三民主义 38

一、推倒封建专制皇权的第一人 38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39

三、三民主义的原义 40

第二节 湖北军政府与《鄂州约法》 46

一、湖北军政 府 46

二、《鄂州约法》 47

第三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南京临时政府 51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51

二、南京临时政府 57

第四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8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59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 64

一、临时参议院时期政党内阁 67

第三章 袁世凯时期宪政 67

第一节 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的昙花一现 67

二、国会议员选举中的竞争 73

三、袁世凯操纵党争发布“解散国会案” 80

第二节 袁世凯废弃“天坛宪草” 炮制“袁记约法” 84

一、制宪之争与《大总统选举法》 84

二、袁世凯干涉制宪与废弃“天坛宪草” 87

三、实现独裁元首制与炮制“袁记约法” 90

第三节 袁世凯复辟帝制 93

一、制造舆论 93

二、盗用民意 95

三、洪宪皇帝登基 96

第四章 北洋军阀时期宪政 98

第一节 新旧约法之争和段祺瑞再度毁法 98

一、新旧约法之争 98

二、国会重开与再度被毁 100

三、段祺瑞复出和“ 安福国会” 103

第二节 曹锟贿选和“贿选宪法” 104

一、“恢复法统”与复归旧国会 104

二、曹锟贿选 107

三、“贿选宪法”出笼 112

第三节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和“段记宪法”草案 115

一、段祺瑞执政府的成立 115

二、“段记宪法”草案 116

第四节 联省自治与省宪 119

一、联省自治思想的由来 119

二、联省自治运动与省宪 122

第五章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宪政 125

第一节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与五权宪法构想 125

一、以党治国思想 125

二、五权宪法构想 127

一、二次革命 129

第二节 护国与护法运动及中华民国军政府 129

二、反袁护国 130

三、反段护法 131

四、中华民国军政府 133

五、二次护法 134

第三节 国民会议运动 135

一、国民会议的口号 135

二、国民会议促成会 137

三、善后会议 138

第四节 广州国民政府的宪政制度 140

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140

二、广州国民政府宪政制度的特点 143

第五节 武汉国民政府的宪政制度 145

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的修正 145

二、武汉国民政府宪政制度的演变 146

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49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立法 14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训政纲领》 149

二、《训政纲领》 152

第二节 国民党各派系的法统之争 154

一、国民党各派系的法统之争 154

二、太原扩大会议与《约法草案》 156

第三节 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 157

一、国民会议之争 157

二、训政约法和国民会议的召开 161

三、《训政时期约法》的评析 162

第四节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65

一、训政时期宪政运动 165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70

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析 174

第五节 “五院制度”与“五权宪法”思想之关系 175

一、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 175

二、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评析 178

第六节 蒋介石个人专权的确立 181

一、蒋介石权力膨胀与派系矛盾 181

二、蒋介石个人专权的确立 184

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宪政时期立法 187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宪政运动 187

一、民主宪政运动的发端 187

二、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潮 190

三、民主宪政运动的波折 197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和《宪法修改原则》 204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 204

二、政治协商会议与宪草问题 208

三、《宪草修改原则》的通过及国民党的破坏 211

第三节 制宪国民大会和《中华民国宪法》 215

一、各党派对召开国民大会的政治态度 215

二、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及《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221

三、《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224

第四节 行宪国民大会及南京国民政府法统的终结 228

一、国民党对国民政府的改组 228

二、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及宪法临时条款的增加 233

三、南京国民政府法统的终结 237

第八章 中共新民主主义宪政 24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的宪法思想 241

一、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宪法思想萌芽 241

二、早期共产党人的宪法思想 242

三、共产党初期的宪政实践 244

第二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48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48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51

三、中华苏维埃宪政评析 253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宪政 256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256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259

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政权的宪法原则 264

第四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宪法性文件 264

二、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65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约法八章” 267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69

第一节 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诞生 269

一、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69

二、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之集大成——《共同纲领》 271

三、《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273

四、两个组织法和四个决议案 27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国家为民主联合政府 276

一、国家最高政权机构 276

二、国家最高政务机构 279

三、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和司法机构 28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各项基本政策 282

一、人民的广泛权利与自由 283

二、照顾“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284

三、建设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民族政策 286

四、国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外交政策 288

第四节 新政协和《共同纲领》的历史地位 290

一、新政协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290

二、《共同纲领》的历史地位 294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 299

第一节 五四宪法的制定 299

一、共和国初期国家领导人的宪政观念 299

二、五四宪法制定的政权基础和组织准备 301

三、五四宪法的提出和制定 302

第二节 五四宪法确立的共和国宪政制度 303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03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治制度 304

三、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305

四、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08

五、单一制国家机构体系 310

六、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315

第三节 共和国宪政建设的曲折进程 316

一、共和国初期宪政建设的成效 316

二、1957年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严重破坏 318

三、“文化大革命”:宪政建设荡然无存 320

第四节 五四宪法实施的反思 322

一、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322

二、要重视宪法的稳定性 324

三、要加强宪法实施的保障 324

四、要提高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324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七五宪法 32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政挫折和宪法修改 326

一、错误理论的导向 326

二、宪法遭到践踏 328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328

四、国家政治活动中“以党代政” 331

五、选举制度基本废弛 331

六、公民的基本人权惨遭涂炭 332

七、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333

八、1970年的修宪活动发端 333

第二节 七五宪法的内容及评析 334

一、修订宪法的动议 334

二、修订程序违反宪法 335

三、形式结构的严重缺陷 335

四、指导理论的错误 336

五、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破坏 337

六、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的违背 341

七、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蔑视 341

八、对民族自治制度的削弱 341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七八宪法 343

第一节 七八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343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政治局面 343

二、“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 344

一、七八宪法修改草案 345

第二节 七八宪法的内容评析 345

二、七八宪法的基本特点 346

第三节 思想解放运动和宪法修正案 348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48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七八宪法修正案 351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 357

第一节 八二宪法的产生 358

一、修改七八宪法的必要性 358

二、修改七八宪法的程序 360

第二节 八二宪法的指导思想 360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新宪法的指导思想 360

二、确认“党必须守法”、维护宪法尊严的原则 361

三、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363

第三节 国家机构复元与完善 36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复元 364

二、国家主席职位的恢复 366

三、政协地位和作用的重新确认 367

四、国务院与总理职权的扩大 368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设立 370

六、地方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加强 371

第四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保障 373

一、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保障的宪政历程 373

二、八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374

第五节 八二宪法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法制建设的规定 377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规范 37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规范 379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规范 382

第十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的修订与前瞻 386

第一节 宪法修订的理论 386

一、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387

二、宪法变迁与宪法修订 390

三、宪法修订的技术因素 392

一、第一次修订——1988年宪法修正案 398

第二节 八二宪法的修订 398

二、第二次修订——1993年宪法修正案 406

三、第三次修订——1999年宪法修正案 417

四、八二宪法修订的评析 424

第三节 八二宪法的前瞻 426

一、前瞻的自我限制 426

二、宪法结构形式的前瞻 428

三、宪法内容的前瞻 430

四、对宪法实现的前瞻 441

第五章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47

第一节 一国两制: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 448

一、“一国两制”的萌芽 448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449

三、“一国两制”的内涵 450

四、“一国两制”的确认 451

五、“一国两制”的法律化 453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产生历程 454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54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衔接 459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权 465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司法独立 470

第三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75

一、澳门的历史和原《澳门组织章程》 47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政策 481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历程 486

四、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487

五、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要特点 489

第四节 台湾地区“宪政”走向 492

一、国民党统治的伪“法统”的废除 492

二、国民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493

三、台湾当局对“四六宪法”的四次增修 494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