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 4
第一节 污染物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4
一、污染物的概念 4
二、污染物的性质 4
三、污染物的分类 5
第二节 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 5
一、安全浓度 6
二、最高允许浓度 6
三、效应浓度 6
四、致死浓度 6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7
第三节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7
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15
第四节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20
一、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 20
二、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 20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迁移与排出 22
第五节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23
一、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 23
二、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 23
第六节 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25
一、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25
二、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26
三、pH 27
四、氧化还原电位 29
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31
六、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 31
七、土壤性质的影响 34
思考题 37
第二章 生物富集 39
第一节 生物富集的概念 39
第二节 生物富集机制 40
一、生物学特性 40
二、污染物的性质 49
三、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53
四、环境特点 54
五、富集与食物链 54
第三节 研究生物富集的方法 56
一、模拟研究 56
二、调查试验研究 57
思考题 58
第三章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制 59
第一节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59
一、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59
二、污染物对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79
第二节 受害机制 88
一、生物活性点位 88
二、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 89
三、金属离子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的竞争及其与金属生物毒性的关系 90
四、分子、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92
第三节 受害条件 93
一、毒物性质 93
二、外界条件 96
第四节 化学元素的颉颃、协同关系 97
思考题 104
第四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105
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106
一、植物的避性 106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110
三、植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作用 112
四、植物在污染物存在下改变代谢途径、发生遗传变异、降低污染物与靶分子的亲和力 114
五、植物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116
六、植物的其他保护系统 116
七、植物的抗性指标 117
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 118
一、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 118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 118
三、动物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120
四、动物对污染物的排泄作用 121
第三节 微生物的抗性机制 122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避性 122
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124
三、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129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外排 130
五、质粒与微生物的抗性 131
六、净化生物的筛选 135
思考题 135
第五章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137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38
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138
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141
三、生态系统水平的响应 142
一、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一般原理 144
第二节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 144
二、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反应 145
第三节 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微进化 153
一、污染选择下的种群响应 154
二、污染条件下生物种群适应性分化的过程 155
三、影响植物污染抗性进化的生物因素 156
四、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代价 160
五、污染条件下生物分化与进化的一般趋势 161
思考题 163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165
第一节 概述 16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166
一、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及其植物监测 166
三、大气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170
二、大气污染的动物监测 170
第三节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171
一、水污染的植物监测 172
二、水污染的动物监测 173
三、水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174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175
一、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176
二、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176
三、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179
第五节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的典型例子 179
一、利用生物典型受害症状监测环境污染 179
二、利用生物体内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分析法监测环境污染 181
三、利用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环境污染 182
四、利用生物的细胞遗传学指标监测环境污染 183
五、利用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监测环境污染 185
六、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监测环境污染 186
七、利用生物指数法(BI)监测环境污染 187
八、利用生物的生长量变化监测环境污染 188
九、利用生态系统综合指标监测环境污染 188
思考题 189
第七章 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 190
第一节 污水灌溉 191
一、污水灌溉的概念 191
二、污水灌溉的效益 192
三、净化机制 194
四、存在的问题 195
五、措施 196
六、开展污灌技术研究 196
第二节 富营养化 197
一、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198
二、富营养化的指标与评价 199
三、富营养化的危害 203
四、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 203
第三节 氧化塘 205
二、氧化塘结构及净化机制 206
一、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 206
三、氧化塘的效益 210
四、氧化塘系统的类型 212
五、氧化塘发展趋势 213
第四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214
一、土地处理系统类型 214
二、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处理机制 216
三、影响土地处理系统的条件 218
四、土地处理系统的效益分析 219
思考题 223
第八章 大气污染及生物防治 224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述 224
第二节 温室效应 226
二、增温及后果 227
一、温室气体 227
三、对策 230
第三节 酸雨 231
一、酸雨的特点 232
二、我国酸雨主要特点 233
三、酸雨形成的机制 234
四、酸雨形成过程 235
五、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235
六、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36
七、酸雨的防治 241
第四节 臭氧层减薄问题 243
第五节 大气污染与生物防治 247
思考题 251
第九章 土壤污染及生物防治 253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253
一、土壤污染特点 254
二、土壤污染类型及污染物质类型 254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对土壤的危害 257
一、重金属和其他有毒元素对土壤的危害 258
二、农药对土壤的危害 264
三、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的危害 268
四、放射性元素对土壤的危害 272
五、有机矿物油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对土壤的危害 274
六、致病生物体对土壤的危害 276
一、土壤污染监测目的、特点与分类 278
第三节 土壤污染监测 278
二、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279
三、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280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防治 282
一、土壤自净作用与土壤容量 282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282
三、土壤农药、化肥污染防治 285
四、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285
思考题 286
第十章 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污染生态问题 288
第一节 环境容量 288
二、研究基本内容和参数 289
一、研究的程序 289
三、生态系统容量的制定 293
第二节 环境评价及分区 297
一、土壤污染评价及分区 297
二、生物污染评价及分区 299
三、生态质量评价 303
第三节 注意污染物沿食物链进入人体 308
第四节 人群健康环境影响评价 310
一、确定评价范围,选好典型评价对象 310
二、建立评价标准 310
三、开展环境影响预测 310
思考题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