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1.怀仁堂,政协代表颂成就 2
1.1 人民领袖定都北京 2
1.2 毛泽东进京赶考 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8
2.北戴河会议,彭真领回大任务 11
2.1 人民大会堂,十年大庆要投入使用 11
2.2 北京市委、市政府领衔承建人民大会堂 13
2.3 周恩来要求设计方案大胆些 14
2.4 周恩来要求:人民大会堂寿命不能少于350年 16
2.6 周恩来、彭真定方案 19
3.图纸未画完,便开始施工 23
3.1 施工指挥部与设计指挥部同时成立 24
3.2 技术攻关:科技工作委员会成立 25
3.3 万里发出号召: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斗争 27
3.4 人民大会堂建设也在搞大跃进 31
3.5 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听取设计汇报 33
4.万人会战大会堂 36
4.1 人民大会堂刚开始施工,就遇到棘手的拆迁问题 36
4.2 总指挥部重新分工,各负其责 37
4.3 周恩来说:出安全问题,提头来见 40
4.4 总指挥赵鹏飞踏雪觅石料 44
4.5 东门廊柱巧搬家 45
4.6 周恩来决定缓建一些工程 46
4.7 最大的钢梁发生扭曲 48
4.8 暖气管道需要重新返工 51
4.9 人民大会堂的音响问题 53
4.10 大会堂中央大厅的柱子断了 56
4.11 毛泽东命名: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63
4.12 梅兰芳慰劳建设大军 64
4.13 公安局人说:人民大会堂不安全 65
5.出干部的大工地 68
5.1 活跃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 68
5.2 瓦匠张百发 69
5.3 木匠李瑞环 75
6.人民大会堂当时不新,现在不老 81
6.1 人民政治生活的殿堂 81
6.2 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 83
6.3 人民大会堂最大的一幅画 87
6.4 周恩来指示每个省布置一个厅 92
6.5 宴会厅国宴扫描 96
6.6 国宴吃什么 99
6.7 国庆招待会不能超过3000人 102
6.8 酒会庆国庆 103
6.9 大会堂服务员没有一个北京人 106
7.1 邓颖超宣布了一个好消息 108
7.人民大会堂也做买卖 108
7.2 大会堂也称经济中心 110
第二章 116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16
1.1 人大代表依法选举产生 116
1.2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22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概况 125
1.4 人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的组成 126
1.5 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由推选产生 127
1.6 主席团成员有广泛代表性 128
1.7 大会主席团的职权 128
1.8 国家主席的主要职权 130
1.9 国家机构人员的产生办法 130
1.10 中央人民政府主要职权 131
2.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西楼办公 133
2.1 委员长会议处理人大日常工作 133
2.2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 134
3.人大全体会议会场有规定 137
3.1 代表座次排列有讲究 137
3.2 四川厅的特殊用处 137
3.3 大礼堂用上电子表决器 138
4.人民大会堂成为议政堂 138
4.1 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 138
4.2 筹备已久的三届人大 141
4.3 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142
5.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 146
5.1 “四人帮”图谋组阁 146
5.2 王洪文找毛泽东告状 148
5.3 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 153
5.4 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 156
5.5 叶剑英深夜打来电话 158
5.6 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 160
5.7 影响中国政局的谈话 161
5.8 周恩来长沙设寿宴 163
5.9 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167
5.10 周恩来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 168
5.11 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171
6.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 176
6.1 人大代表名额创历届之最 176
6.2 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177
6.3 邓小平主持闭幕式 182
第三章 184
1.“皇帝”到了大会堂 184
1.1 “皇帝”的游兴 184
1.2 “皇帝”成了苏军俘虏 186
1.3 犯人981 192
1.4 从罪犯到公民 199
1.5 荡涤旧思想 204
1.6 谢觉哉特赦溥仪 208
1.7 “皇帝”也要上户口 213
1.8 周恩来接见末代皇帝 215
1.9 郭沫若:“皇帝”驾到,当然欢迎 220
1.10 政协文史馆员 223
1.11 孤家寡人又新婚 226
1.12 告别人世 230
2.“大总统”来到大会堂 233
2.1 “代总统”在大会堂团圆 233
2.2 王八蛋才去台湾 235
2.3 神秘特使来到北京 242
2.4 李宗仁远道探亲 248
2.5 代总统夫人说:我急需钱 253
2.6 蒋家特务与神秘的“失踪”案 256
2.7 上海:两个焦急的等待者 261
2.8 末代总统与末代皇帝的握手 265
2.9 毛泽东:你是误上贼船呀! 267
2.10 走了许多地方 273
2.11 郭德洁病逝 277
2.12 访问南京 279
2.13 一个历史文件 282
第四章 284
1.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284
1.1 毛泽东在莫斯科的一句话 284
1.2 结束反冒进打开“跃进”时代大门的总路线 288
1.3 毛泽东讲:大跃进这个提法好 290
1.4 第一个放卫星的人民公社 293
1.5 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296
1.6 河南出了第一个人民公社 302
1.7 河北徐水的共产主义试验“成功”了 306
1.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309
1.8 彭德怀提出要“脱裤子” 309
第四章 309
1.9 毛泽东一语定音,庐山上纠“左”变成了反右 311
2.中国饿死了人 314
2.1 毛泽东看到的都是假材料 314
2.2 怎么大办 317
2.3 吃和穿都发生了问题 319
2.4 外来的冲击:中苏矛盾升级 322
3.经济部门在堵漏洞 326
3.1 毛泽东承认:搞“大跃进”乱子出了不少 326
3.2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28
3.3 毛泽东后悔了 333
3.4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338
3.5 曾希圣在安徽搞责任田 341
3.6 重新设立中共中央局,加强中央集权 345
3.7 人们头脑又热了 346
3.8 陈云提出应急的调整方略 348
4.影响深远的七千人大会 352
4.1 邓小平代毛泽东传言 352
4.2 会议转了风向 354
4.3 彭真说:毛主席是珠穆朗玛峰 361
4.4 刘少奇的口头报告 363
4.5 林彪不同意大家的看法 365
4.6 毛泽东作自我批评 367
4.7 人人争“脱裤子” 372
4.8 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唱反调 377
4.9 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 381
5.毛泽东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384
5.1 毛泽东大谈阶级斗争 384
5.2 准备回清 386
5.3 毛泽东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388
5.4 刘少奇号召追根子 392
5.5 城市“四清” 393
5.6 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395
第五章 401
1.共国和第一大冤案 401
1.1 她投了唯一的反对票 401
1.2 毛泽东的“哨兵”发现问题 404
1.3 河北厅,与会者目光困惑 408
1.4 刘少奇派出工作组 414
1.5 刘少奇不晓得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 417
1.6 林彪住进浙江厅 424
1.7 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 428
1.8 北京厅,毛泽东在等候 434
1.9 国家主席失去自由 436
2.红卫兵狂飙 441
2.1 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 441
2.2 毛主席来信了 442
2.3 陈伯达对大串连表示热烈支持 444
2.4 毛泽东带上了红袖章 446
2.5 协和医院更名反帝医院 451
2.6 谢富治说:群众打死坏人,我们劝阻不住 453
2.7 人民大会堂讨论停止串连 456
2.8 夺权、夺权 458
2.9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劝说红卫兵 461
3.走向广阔天地的年轻人 464
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伟大的创举 464
3.2 知青成为政治局会议议题 468
3.3 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 470
3.4 请愿代表到达北京 471
3.5 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474
3.6 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会 477
1.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 482
1.1 紧锣密鼓筹备九大 482
第六章 482
1.2 代表由协商产生 485
1.3 陈伯达的政治报告被枪毙 486
1.4 十几分钟的开幕词竟六次被掌声打断 489
1.5 毛泽东提议林彪当大会主席 490
1.6 开会第一天,陈毅即遭围攻 492
1.7 江青提出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 494
1.8 选举中的闹剧 497
2.“四人帮”兴风作浪的十大 500
2.1 毛泽东考虑政治舞台的新布局 500
2.2 周恩来成了王洪文的副手 507
2.3 代表大会为林彪定性为“极右” 512
2.4 “四人帮”粉墨登场 516
3.党代会反应平平 520
3.1 “两个凡是”的阴影 520
3.2 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522
3.3 十一大的预备会议 524
3.4 华国锋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 525
3.5 叶剑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 527
3.6 邓小平致闭幕词 528
第七章 531
1.庐山上的风云变幻 531
1.1 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 531
1.2 两次“文字”之争 535
1.3 林彪坚持自己的观点 538
1.4 陈伯达搭上林彪的贼船 542
1.5 毛泽东要林彪向中央作检查 543
1.6 毛泽东点名批判陈伯达 545
1.7 批陈整风运动 549
2.林彪等不及了 552
2.1 《571工程纪要》正式出笼 552
2.2 林立果的联合舰队 554
2.3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557
2.4 毛泽东突然回京 563
2.5 林豆豆的口信 567
2.6 林彪坐机出逃 575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81
2.8 乌兰巴托传来急促电话声 582
2.9 折戟沉沙绝妙下场 585
第八章 591
1.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 591
1.1 福建厅在讨论去不去联合国 591
1.2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联合国 593
1.3 毛泽东问,三分之二要多少票 597
1.4 76:35,联大会上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 601
1.5 人民大会堂盛宴各友好国家 604
1.6 “乔老爷上轿” 608
2.1 尼克松要到中国来 611
第八章 611
2.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 611
2.2 中美大使级会谈——建交前的接触通道 615
2.3 斯诺访华 618
2.4 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 619
2.5 小球转动大球 622
2.6 东大厅,美国嬉皮士向周恩来提问 631
2.7 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634
2.8 周恩来秘会基辛格 642
2.9 我们不是做交易 646
2.9 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651
2.11 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问题 654
2.12 周恩来在宴会厅点燃茅台酒 657
2.13 中美两国博士的辩论 662
2.14 公报最后敲定 668
1.感情不能代替理智 673
1.1 周恩来问:下任日本首相是谁? 673
第九章 673
1.2 公明党代表团访华 676
1.3 北京的机场始终开放 678
1.4 加快速度的周恩来 679
1.5 田中内阁成立 681
1.6 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 683
1.7 上海芭蕾舞团抵日 683
1.8 公明党代表团赴北京 685
1.9 周恩来想给樱花加纸灯罩 688
1.10 田中看了“竹入笔记”说,我明白了,我去 693
1.11 周恩来夜深时分,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大厅 695
1.12 民意调查结果,民众反感日本 697
1.13 中国领导层决定,感情不能代替政策 698
2.1 田中首相抵达北京 700
2.田中豪饮茅台酒 700
2.2 首脑会谈移到安徽厅 701
2.3 “添麻烦”一语引起的轩然大波 703
2.4 高岛条约局长的说明 707
2.5 盛怒之下的周恩来 709
2.6 赴万里长城途中 711
2.7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713
2.8 日中联合声明诞生 715
2.9 政治局会议的决定 717
3.由对抗到对话 721
3.1 钱其琛来到邓小平家 721
3.2 葬礼外交 724
3.3 邓小平让齐奥塞斯库带个信 727
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732
4.1 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 732
4.2 高级会晤日期不能变 735
4.3 只握手,不拥抱 740
4.4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752
5.人民大会堂面对十五国的外交新格局 754
5.1 江泽民电贺叶利钦 754
5.2 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757
5.3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两个多小时 762
5.4 全世界聚焦上海——举世瞩目的五国协定 766
第十章 771
1.历史造就了邓小平 771
1.1 国宴大厅,数万双眼晴注视着他 771
1.2 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 773
1.3 周恩来致书汪东兴 776
1.4 毛泽东十天三荐邓小平 777
1.5 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江青满脸狐疑 781
1.6 毛泽东说:王洪文不如邓小平 785
1.7 树立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788
1.8 邓小平治铁路 791
1.9 邓小平挑战“四人帮” 794
1.10 敢摸老虎屁股 797
1.1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801
1.12 望远镜后面的眼睛 806
1.13 历史再次拐弯 813
2.第二代领导核心 818
2.1 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请求工作 818
2.2 邓小平的交心话 820
2.3 批判“两个凡是” 823
2.4 各级首长对一个理论问题表态 829
2.5 两种思想的交锋 832
2.6 华国锋否定华国锋 837
2.7 改革开放启航 843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 847
1.祖国一定要统一 855
1.1 周恩来指示设立台湾厅 855
第十一章 855
1.2 从武力到和谈 858
1.3 蒋介石密使赴京 861
1.4 向金门,开炮! 866
1.5 毛泽东请章士钊赴港牵线 876
2.共产党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881
2.1 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881
2.2 蒋介石祖坟不能挖 883
2.3 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85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891
3.1 “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版本 891
3.2 王锡爵驾机回大陆 895
3.3 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握手 898
3.4 坐下来好好谈 906
3.5 江泽民发表八点主张 912
3.6 李登辉不合时宜的银弹外交 915
3.7 想搞“台湾的中华民国” 918
3.8 绝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924
第十二章 931
1.精英荟萃的六届人大 931
1.1 崭新的人大代表阵容 931
1.2 彭真宣布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933
1.3 新老交替,继往开来 936
1.4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产生记 937
1.5 代表评审各报告 945
1.6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946
2.深化改革的七届人大 948
2.1 七届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 948
2.2 报告之前 953
2.3 七届人大在国歌声中开幕 955
2.4 掌声中产生国家主席 958
2.5 投票前后 962
2.6 李鹏任新一届政府总理 964
2.7 第七届国家领导人选举纪事 966
2.8 国务院领导成员正式组成 974
2.9 大会堂门外的插曲 976
2.10 笑声,心声 979
3.走向市场经济的八届人大 981
3.1 备受关注的开幕式 981
3.2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内情 984
3.3 江泽民与西藏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986
3.4 总书记倾听上海代表呼声 992
3.5 李鹏谈中西部地区发展 994
3.6 国家机构换届工作纪实 996
3.7 江泽民荣任国家主席 1003
3.8 李鹏的誓言 1005
3.9 国务院组成人员正式产生 1007
3.10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1009
3.11 李鹏总理等答记者问 1013
第十三章 1022
1.全面开创新局面 1022
1.1 提前召开的党代会 1022
1.2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25
1.3 胡耀邦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 1028
1.4 二十年经济发展总设想 1030
1.5 新党章的新特点 1033
1.6 叶剑英、陈云讲话 1036
1.7 李先念两致闭幕词 1038
1.8 陈云要仔细看一看王兆国 1040
1.9 薄一波说:中顾委是个老人会 1047
1.10 开创新局面 1052
2.中国寻找立足点 1053
2.1 邓小平透露十三大准备情况 1053
2.2 彭真说:十三大我第一个选邓小平 1055
2.3 北戴河,中央书记处再次审议报告草稿 1059
2.4 十三大新闻发言人举行首次中外记者招待会 1064
2.5 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1065
2.6 赵紫阳的政治报告 1069
2.7 党章作了修改 1075
2.8 首次采用差额选举的办法 1078
2.9 新的中央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产生 1081
2.10 十三大新闻发言人谈邓小平怎样发挥作用 1084
2.11 政治局的新面孔 1085
2.12 总书记酒会答记者问 1086
第十四章 1095
1.毛泽东:现在我们不谈香港问题 1095
1.1 中英外交官在西大厅握手 1095
1.2 邱吉尔说:只要我活着,香港主权不转移 1096
1.3 人民解放军在粤港边界嘎然而止 1100
1.4 毛泽东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1103
2.1 港督麦理浩赴京探虚实 1107
2.邓小平:要收回香港 1107
2.2 希思来华听风声 1116
2.3 邓小平承诺:中国不来如来神掌 1119
2.4 撒切尔夫人的如意算盘 1123
2.5 两国政府首脑谈话没有结果 1126
2.6 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 1133
2.7 三脚凳、经济牌、互惠牌 1142
2.8 英国外长作出承诺,不会把烂摊子交回中国 1148
2.9 邓小平发脾气了 1154
2.10 谈判桌上的趣闻 1157
2.11 4分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1161
3.江泽民:接收香港 1168
3.1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即将出行 1168
3.2 最后10秒 1171
3.3 米字旗的飘落 1174
3.4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1175
3.5 董建华举起右手 1179
3.6 别了,不列颠尼亚 1182
3.7 7月1日之夜,不眠的香港 1184
3.8 部队已经出发 1189
3.9 回归第一天: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1192
3.10 为香港干杯 1194
第十五章 1202
1.第二代领导集体退出中共领导层 1202
1.1 邓小平记住了王洪文的话 1202
1.2 邓小平几次恳谈选好接班人 1206
1.3 顾问委员会 1210
1.4 我希望带头退休 1213
1.5 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领导职务 1216
2.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 1219
2.1 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 1219
2.2 “两个凡是”的误区 1223
第十五章 1223
2.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 1223
2.3 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后机构的重建 1226
2.4 批判“两个凡是” 1233
2.5 陈云发出诘难 1236
2.6 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 1239
2.7 团结一致向前看 1240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核心任务 1242
2.9 华国锋辞职 1244
2.10 “红小鬼”成为最后一任党中央主席 1251
2.11 赵紫阳:从总理到总书记 1256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 1258
3.1 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 1258
3.2 江泽民的足迹 1264
3.3 新任委员长李鹏 1279
3.4 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 1286
3.5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1295
3.6 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 1298
3.7 身担重任的尉健行 1302
3.8 李岚清进入核心层 1303
第十六章 1306
1.跨世纪的起点 1306
1.1 十四大报告怎么写 1306
1.2 南国春来早 1309
1.3 一言足以兴邦 1312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316
1.5 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 1318
1.6 代表的产生 1324
1.7 市场经济成全党共识 1327
1.8 新的中央委员会 1334
1.9 邓小平说,这次大会开得好 1336
1.10 第三代领导集体 1340
2.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盛会 1343
2.1 举什么样的旗帜 1343
2.2 跨世纪政治纲领的出台 1345
2.3 少长咸集群英会 1353
2.4 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报告 1357
2.5 对外开放的党代会 1361
2.6 新的中央委员会 1362
2.7 新人辈出入阵来 1366
2.8 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 1369
第十七章 1372
1.跨世纪的九届人大 1372
1.1 世人瞩目的报告 1372
1.2 人民的选择 1374
1.3 祝贺·信心·期盼 1377
1.4 两届领导人欢聚大会堂 1383
1.5 肩负重托,今天启程 1384
2.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 1389
2.1 朱镕基抓机构改革 1389
2.2 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1390
2.3 罗干详说机构改革原则和方案 1394
2.4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 1401
2.5 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备忘录 1405
2.6 国务院部委机构设撤分合50年 1408
2.7 人大代表谈机构改革 1414
2.8 下岗部长抒心声 1417
2.9 部委负责人笑谈仕途进退 1420
2.10 外电外报评机构改革 1422
2.11 港台传媒看机构改革 1422
3.国人关注国企改革 1424
3.1 中国“新政”资金7500亿美元 1424
3.2 江泽民谈国企改革 1425
3.3 总书记牵挂煤矿工人 1429
3.4 李鹏指出要关心下岗职工 1432
3.5 国企富余人员上哪儿 1433
3.6 市长、学者谈国企改革 1435
3.7 国企人大代表谈国企改革 1437
3.8 国企改革:从谈看法到谈办法 1438
4.本届政府,今天启程 1443
4.1 掌声代表民意 1443
4.2 朱镕基解说要“重振上海雄风” 1444
4.3 朱镕基是“救火队” 1455
4.4 足迹踏遍四方,心中藏着真情 1458
4.5 幽默风趣,极善言辞的总理 1460
4.6 97香港“朱旋风” 1462
4.7 朱镕基解说一三五 1466
4.8 新政府约法三章 1476
4.9 国务院新部委“悄悄”挂牌 1480
4.10 新部长新打算 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