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译者序 1
主要审、校者介绍 1
序 1
前言 1
第1章 概述 1
1.1 三代数字传送网 1
1.1.1 第三代功能 2
1.1.2 光纤容量 2
1.2 WDM与TDM 3
1.3 光网络市场前景 5
1.3.1 本地环路瓶颈 5
1.3.2 网络扩容 8
1.4 无线光传输系统 8
1.5 主要光网络节点 9
1.6 其他相关术语 11
1.7 光传送系统的演进 12
1.8 光纤的主要特征 14
1.9 小结 14
第2章 电信网架构 15
2.1 本地网链路 15
2.2 骨干网链路 16
2.3 数字复用体系 17
2.4 数字信号体系 18
2.5 T1/T3还是DS1/DS3 19
2.6 传送网协议分层模型 19
2.7 第1、2、3层网络互连考虑 21
2.8 小结 21
第3章 光纤的基本特征 23
3.1 基础知识 23
3.2 波长概念 23
3.3 基本组件 24
3.4 光纤结构 25
3.3.2 探测器 25
3.3.1 光源 25
3.5 光纤类型 26
3.6 光纤特性 28
3.6.1 损耗 28
3.6.2 自发辐射噪声 29
3.6.3 色度色散 29
3.6.4 偏振模色散 31
3.7 激光器 32
3.8 小结 32
第4章 定时与同步 33
4.1 数字网的定时与同步 33
4.2 定时出错影响 34
4.3 时钟信号 34
4.4 网络中的定时类型 34
4.5 定时偏差 36
4.6.1 自由运行 37
4.6 时钟交换方法 37
4.6.2 线路定时 38
4.6.3 环路定时 38
4.6.4 外部定时 40
4.6.5 通过定时 40
4.7 SONET和DS1定时分配 42
4.8 下游节点设备定时 42
4.9 楼宇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42
4.10 同步状态消息和定时环路 45
4.11 小结 47
第5章 SONET和SDH 49
5.1 SONET和SDH的起源 49
5.2 ITU-T的相关活动 50
5.3 SONET/SDH成功的原因 50
5.4 SONET复用等级 50
5.5 SONET/SDH复用结构 51
5.6 SONET/SDH帧结构 52
5.6.1 51.840Mbit/s信号帧结构 53
5.7 SONET/SDH功能单元 54
5.6.2 包络中的开销和用户区 54
5.8 SONET/SDH故障检测 55
5.9 指针定位与调整 56
5.10 虚支路详述 56
5.11 虚支路和虚容器 57
5.12 SONET开销字节 58
5.13 SONET/SDH级联 60
5.14 小结 60
6.1 数字包封技术 61
第6章 光传送网的体系结构 61
6.2 控制平面 62
6.3 带内、带外控制信令 63
6.4 复用操作及复用体系 65
6.5 当前的数字传送体系 65
6.6 SONET复用体系 66
6.7 SDH复用体制 67
6.9 新一代光传送和数字传送体系 69
6.8 关键参数和术语 69
6.10 OTN分层模型 70
6.10.1 另一种视点 72
6.10.2 完全功能协议栈:OTM-n.m 72
6.10.3 简化功能协议栈:OTM-nr.m和OTM-0.r 73
6.11 封装和拆封操作 74
6.12 通用成帧处理 75
6.13 小结 76
第7章 波分复用 77
7.1 WDM基本原理 77
7.2 密集波分复用 78
7.3 WDM和SONET/SDH的关系 79
7.4 掺铒光纤 80
7.5 WDM放大器 81
7.6 分插复用器 81
7.7 WDM交叉连接 84
7.8 波长连续性 84
7.9 DWDM波长配置实例 85
7.10 DWDM系统中的色散 86
7.11 DWDM可调谐激光器 87
7.12 小结 87
第8章 网络拓扑与保护机制 89
8.1 不容争议的要求:鲁棒性网络 89
8.2 网络中的多样性 89
8.4 网络拓扑类型 90
8.5 工作和保护光纤 90
8.3 线路和通道保护倒换 90
8.6 点对点拓扑 92
8.6.1 1∶N共享信道保护 93
8.6.2 光信道级联 94
8.7 双向线路倒换环 96
8.8 四纤BLSR中的保护倒换 97
8.9 网状拓扑结构 100
8.10 无源光网络 102
8.11 光以太网和EPON 103
8.13 城域光网络 104
8.12 以太网会进入光域网吗 104
8.14 小结 105
第9章 MPLS与光网络 107
9.1 标签交换 107
9.2 转发等价类 108
9.3 MPLS节点类型 108
9.4 标签分发和绑定 109
9.5 标签转换和业务转发 110
9.6 虚拟专用网的MPLS支持 111
9.7 MPLS流量工程 112
9.7.1 面向业务流和面向资源的性能对象 112
9.7.2 流量中继主干线、业务流以及标签交换路径 112
9.7.3 LDP等协议对流量工程的支持 112
9.8 多协议波长交换 113
9.8.1 OXC和MPLS操作的关系 114
9.8.2 MPLS和波长的相互关系 115
9.9 MPLS和光网络中流量工程的相似性 116
9.10 实现MPλS网络的可能性 116
9.8.3 光链路连接失效 116
9.11 小结 118
第10章 基于IP和MPLS的光传送网架构 119
10.1 IP、MPLS和光网络的控制平面 119
10.1.1 Internet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 119
10.1.2 MPLS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 120
10.1.3 光网络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 120
10.2 三种控制平面的互连 121
10.3 平面的管理 122
10.4 IP over Optical网络框架 123
10.4.1 两种通用模型 124
10.4.2 光域业务模型 124
10.4.3 统一业务模型 124
10.4.4 IP over Optical的互连 125
10.5 一种相反观点 125
10.6.1 第一层波长和第二层标签互连 126
10.6 光网络中GMPLS的应用 126
10.6.2 GMPLS操作实例 127
10.6.3 波长的建议标签 130
10.7 光网络中的双向LSP 130
10.8 G.709的GMPLS扩展 131
10.8.1 技术无关部分 131
10.8.2 技术相关部分 132
10.8.5 G.709标签空间 133
10.8.4 透明性 133
10.8.3 OTM开销信令 133
10.8.6 OCh标签空间 134
10.8.7 实际应用 134
10.8.8 ODUk通用通信信道 135
10.9 SONET/SDH中的GMPLS应用 135
10.10 小结 136
第11章 链路管理协议 137
11.1 保持光层的正常运转 137
11.2 管理 137
11.4 术语说明 138
11.3 数据链路 138
11.5 LMP基本功能 139
11.5.1 LMP消息 139
11.5.2 LMP消息头 139
11.5.3 LMP的TLV 140
11.5.4 LMP消息组成 140
11.6 控制信道管理 141
11.6.2 Hello协议 142
11.6.1 参数协商 142
11.7 链路属性相关 144
11.8 链路连通性验证 144
11.9 故障管理 146
11.10 光链路系统的LMP操作 147
11.10.1 链路概括 148
11.10.2 故障管理 149
11.10.3 踪迹监视 149
11.11 小结 149
12.3 主要术语 151
12.2 交换技术的实现顺序 151
第12章 光路由器:光互联网中的交换 151
12.1 光交换技术状况 151
12.4 9·11事件后的业务剧增 152
12.5 交换技术的发展 152
12.6 电交换和光交换速度 153
12.7 光路由器 153
12.8 光交换技术 157
12.9 光网络资源 158
12.10 LSP的保护 160
12.11 OSP的保护 161
12.12 波长OSP与MPLS LSP相关 163
12.12.1 建立节点H、I和J间的OSP和LSP 164
12.12.2 建立节点H、G和J间的保护通道 165
12.12.3 通道保护和恢复 166
12.12.4 扩展节点G和I的作用 167
12.13 LSP和OSP的套置 167
12.17 标签颗粒度与波长实现 169
12.16 端到端之间的波长和节点间的波长 169
12.14 节点失效下的拓扑选择 169
12.15 平面耦合和解耦 169
12.18 LSP和OSP的互通 171
12.19 再论MEMS和光交换 171
12.20 热光效应光交换 171
12.21 小结 172
第13章 ASON中的UNI和NNI操作 173
13.1 ASON的设计目标 173
13.2 UNI和NNI接口 173
13.3 ASON中的带宽管理 174
13.4 光网络中的带宽管理 175
13.5 用于UNI的IETF运营框架 176
13.5.1 聚焦OC-48/STM-16和更高速率 176
13.5.2 UNI-SR 176
13.6 连接类型 177
13.6.1 连接属性 177
13.6.2 连接的标识属性 177
13.6.3 连接的特征属性 178
13.7 网络节点接口 179
13.6.4 路由约束属性 179
13.7.1 NNI信令要求 180
13.7.2 邻节点发现协议 180
13.7.3 拓扑和资源分配协议 181
13.7.4 NNI协议机制 181
13.8 UNI和NNI信令业务 181
13.9 小结 182
14.2 OSI和Internet协议分层模型 183
第14章 光互联网中的ATM与IP 183
14.1 IP over ATM over SONET 183
14.2.1 核心协议的位置 185
14.2.2 PPP和L2TP协议 185
14.3 ATM信元到SONET/SDH帧的映射 186
14.4 SONET净荷区的PPP操作 188
14.5 主流的Internet传送技术 189
14.6 组帧和封装规则 189
14.6.1 ATM和FR组帧格式 190
14.6.2 封装时的开销部分取值 191
14.6.3 含SNAP的封装选项 191
14.7 PPP协议分组 193
14.8 IP与ATM之争 194
14.9 IP和ATM中的开销 194
14.10 三种封装方法 196
14.10.1 方法一:传统方法 196
14.10.2 方法二:轻载PPP 197
14.10.3 方法三:不用ATM 198
14.11 小结 198
第15章 光互联网:向第三代传送网演进 199
15.1 IP光网络演进 199
15.2 IP和骨干光网络 200
15.2.1 IP和波长转发实例 200
15.2.2 IP子网 201
15.2.3 对其他网络节点的支持 202
15.3 引入MPLS 204
15.4.1 接口a的IP路由表 208
15.4 大会聚 208
15.4.2 接口a的MPLS交叉连接表 209
15.4.3 接口a的光交叉连接表 210
15.4.4 接口b的光交叉连接表 211
15.4.5 接口b的MPLS交叉连接表 211
15.4.7 MPLS和光层的平面互连 213
15.5 可选协议栈 213
15.4.6 接口b的IP路由表 213
15.6 SS7、传送网和Internet的互连 214
15.6.1 现有电信平台的改进 215
15.6.2 电话和Internet的集成 215
15.7 Internet传送网协议栈 217
15.8 结论 218
附录A T1数字体系 219
缩略词 225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