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跨世纪的现代汽车生产技术与体系 3
一、跨世纪的生产、经营方式 3
1.精益生产方式 4
2.提前采购方式 6
3.参与设计方式 7
4.模块化生产方式 10
5.平台战略 13
6.并行开发体系 16
7.业内电子商务交易 17
1.金属铸造技术 25
二、生产工艺:走向全面革新 25
2.锻造生产技术 27
3.粉末冶金 28
4.机械加工技术 28
5.热处理及表面强化技术 29
6.冲压技术 30
7.车身焊接技术 31
8.涂装技术 32
9.注塑技术 33
10.装配工艺 34
三、汽车产品:新世纪概念与设计 35
1.体积小型化 36
3.动力电能化 37
2.材料轻型化 37
4.运行安全化 39
5.能源多样化 40
6.装置电子化 41
7.汽车环保化 42
8.驾驶乐趣化 43
四、走向电子化 45
1.汽车电子化现状 46
2.未来发展趋势 50
五、信息化时代汽车:从无线卫星到万维网络 56
1.车辆卫星定位:汽车产品的全球化 56
2.网络汽车化:距离概念的消除 58
3.互联网络 60
六、一体化生产配套体系 62
1.传统美欧式供应体系 62
2.丰田纵向零部件采购体系 66
3.介于市场与一体化:日式纵向协作体系 71
4.纵向零部件供应联盟:克莱斯勒体系 76
第二部分 汽车产业:国际化潮流 89
一、汽车产业:高度国际化 89
二、“民族”工业与国际化冲击 100
1.第一汽车消费大国:国际化的竞争 100
2.第二汽车生产大国:面临重组调整 104
1.联盟的形式 113
三、从竞争走向联盟、并购 113
2.汽车产业联盟在国际产业界的地位 115
3.联盟社会加强研究与开发 116
4.汽车厂商战略联盟的成效 118
5.国际汽车市场:业内外联盟 123
6.国际汽车市场:业内合并 129
7.联盟、合并重组后的国际汽车市场格局 132
四、国际汽车巨头在亚洲的角逐 136
1.印度:相对空白的潜在市场 136
2.东南亚:战火纷飞 138
3.中国:新世纪最大潜在市场的角逐 142
4.韩国:亚洲第二大市场上的三强争斗 146
五、世界汽车市场:垄断竞争 150
1.厂商生产格局和产品结构 150
2.主要国家生产、消费格局 152
3.若干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格局 158
4.1998年的国际市场及未来5年的趋势分析 160
第三部分 跨越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现状、机遇与挑战 169
一、跨国公司与中国汽车业 169
1.闭门造车,安局乐业 169
2.跨国公司进入与冲击 173
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开放的行业 180
1.背景情况 180
2.生产体系重组 182
三、跨国公司进入与市场结构转换 189
1.产业市场:国际化启动 189
2.集中化和竞争格局的转换 191
四、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民族产业市场结构 199
1.跨国公司与民族产业国际化 200
2.WTO 与中国汽车企业:挑战与命运 208
五、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环境 216
1.国内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216
2.汽车工业在上海工业经济中的地位 219
3.汽车产业就业效应及其溢出 219
4.汽车产业发展的外在环境约束 221
六、过渡期中外合资汽车联盟:控制选择 227
1.控制动机及其方式、结构 227
2.股权控制与经营控制 230
3.经营管理控制 234
4.确保控制的股权安排与相关策略 236
5.确保控制的经营安排与相关策略 241
七、新世纪公务车:车型选择 250
1.上海通用别克 250
2.上海大众帕萨特 252
3.广州本田雅阁 253
4.一汽大众奥迪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