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职员管理的内容与发展历程 1
1.1什么是公司职员管理 1
1.2职员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
1.3职员管理的根本任务 2
1.4公司职员管理的具体内容 3
1.5使职员充分发挥作用 7
1.6充分发挥职员的主观能动性 8
1.7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1.8进行职员管理的现实意义 14
1.9 18世纪以前的职员管理阶段 16
1.10产业革命时期的职员管理 17
1.11古典理论阶段的职员管理 19
1.12现代理论阶段的职员管理 20
第2章职员规划与供求预测 26
2.1什么是职员规划 26
2.2职员规划的目标与现实性 26
2.3公司职员规划的具体内容 27
2.4职员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29
2.5编制公司职员规划的程序 30
2.6公司内部职员供给预测 30
2.7公司外部职员供给预测 34
2.8什么是公司职员需求预测 36
2.9影响公司职员需求的因素 36
2.10职员需求的预测技术 37
2.11公司职员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 42
2.12公司职员信息系统的功能 42
2.13职员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 44
2.14公司职员信息系统的建立 47
第3章公司职位的分类与分析 49
3.1对公司内部职位进行分类 49
3.2职位分类应遵循的系统原则 49
3.3最低职位数量原则 50
3.4职位分类的整分合原则 51
3.5职位分类的能级原则 52
3.6进行职位分类的现实作用 52
3.8职位分类技术--职位调查 55
3.7职位分类的局限性 55
3.9职位的横向分类 57
3.10职位的纵向分类 57
3.11职位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58
3.12公司内部职位的归级 58
3.13什么是职位分析 58
3.14职位分析的详细内容 60
3.15进行职位分析的几个阶段 60
3.16职位分析的参与法 61
3.17职位分析的工作日记法 62
3.18关键事件法和扩展关键事件法 62
3.19职位分析的问卷调查法 63
3.20公司岗位的规范 68
3.21工作说明书 68
第4章公司职员招聘的途径与方法 71
4.1招聘合格职员的现实意义 71
4.2招聘中的双向选择原则 73
4.4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 74
4.3招聘中的效率优先原则 74
4.5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原则 75
4.6管理部门在职员招聘中的职责 75
4.7招聘职员的几种主要途径 76
4.8招聘计划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77
4.9招聘组织的建立 79
4.10积极吸引应聘者 80
4.11对应聘者的考核与录用 80
4.13常见的几种劳动合同 81
4.12与合格者签订劳动合同 81
4.14企业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 82
4.15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83
4.16集体劳动合同的签订 84
4.17集体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 84
4.18集体劳动合同的典型格式 85
4.19集体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 86
4.20新职员的工作分配 87
4.21笔试招聘法 87
4.22论文式笔试、直答式笔试 88
4.24面试招聘法 89
4.23笔试法的适用范围与应用 89
4.25非结构式口试 90
4.26结构式口试 90
4.27压力口试 91
4.28多层次口试 91
4.29专家小组口试 92
4.30面试法的实际运用 92
4.31情景模拟招聘法 94
4.32情景模拟法的主要类型 94
4.33情景模拟法的实际应用 95
4.34心理测验招聘法 96
4.35成就测验 97
4.36性向测验 97
4.37智力测验 98
4.38情商测试 98
4.39人格测验 100
4.40能力测验 100
4.41正确判断心理测验的效度 101
5.2合理使用职员的现实意义 102
第5章公司职员的使用与流动 102
5.1什么是公司职员的使用 102
5.3公司职员的任职条件 103
5.4公司职员的免职条件 104
5.5职员使用的委任制 105
5.6职员使用的选任制 107
5.7职员使用的聘任制 107
5.8职员使用的考任制 109
5.10职员流动的客观作用 110
5.9公司职员流动的多种原因 110
5.11职员流动的具体形式 112
5.12职员流动形式之一:晋升 112
5.13职员晋升的主要类型 113
5.14职员晋升能够发挥的功能 114
5.15实施职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115
5.16职员晋升的决策方法 115
5.17职员流动形式之二:降职 116
5.18职员流动形式之三:奖惩 116
5.20职员使用的因事择人原则 117
5.19职员流动形式之四:调动与辞退 117
5.21职员使用的用人所长原则 118
5.22职员使用的任人唯贤原则 119
5.23职员使用的优化组合原则 120
5.24谁是公司的人才,他有哪些特征 121
5.25公司人才的几种类型 122
5.26公司人才内部流动应遵循的原则 122
5.27公司人才流动的常见形式 124
5.28国外公司人才流动的方式 125
6.1明确的职员培训目的 127
第6章公司职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127
6.2职员培训的几个特点 129
6.3职员培训的重要意义 130
6.4一般职员的岗前培训 134
6.5一般职员的在岗培训 136
6.6一般职员的转岗培训 137
6.7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137
6.8工程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的培训 138
6.9部门经理的培训 139
6.11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相结合的培训原则 141
6.10公司职员培训应坚持的原则 141
6.12学为所用的原则 142
6.13按需施教的原则 142
6.14讲求实效的原则 142
6.15分级培训的原则 142
6.16职员的在职培训 143
6.17在职培训法:有计划地提升 143
6.19在职培训法:设立 助理 职位 144
6.18在职培训法:定期轮换工作 144
6.20在职培训法:临时性晋升 145
6.21在职培训法:建立委员会和 下级管委会 145
6.22在职培训法:长期辅导 145
6.23建立敏感小组 146
6.24脱产进修式的培训 147
6.25个人自选式教育 148
6.26专题培训教育 148
7.2职员激励的几个特征 149
第7章职员激励的模式与方法 149
7.1职员激励的确切含义 149
7.3动机强弱的形成机制 150
7.4职员激励在现实公司目标方面的作用 151
7.5激励在提高工作绩效方面的作用 152
7.6职员激励的理论模式 154
7.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54
7.8 ERG理论(生存、关系、发展理论) 157
7.9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158
7.10成就需要激励模式 160
7.11戴维·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161
7.12期望机率模式 162
7.13波特--劳勒期望机率理论 169
7.14公平激励理论 170
7.15凯利的归因理论 172
7.16强化激励理论 174
7.17实施激励的目标结合原则 176
7.18物质、精神相结合的激励原则 176
7.20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 177
7.19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177
7.21按需激励原则 178
7.22民主公正的激励原则 178
7.23 理想激励 的手段 179
7.24目标激励的手段 179
7.25榜样激励的手段 179
7.26培训激励的手段 180
7.27任务激励的手段 180
7.29制度激励的手段 181
7.28组织激励的手段 181
7.30环境激励的手段 182
7.31物质利益激励的手段 182
7.32荣誉激励的手段 183
7.33绩效信息激励手段 183
7.34重视工作自身的激励因素 184
7.35注重发挥纪律的约束作用 185
7.36推行以功绩为依据的付酬方式 185
7.37成功要诀:提高决策水平 187
7.38成功要诀:善于发现人才 189
7.39成功要诀:善于选拔人才 190
7.40成功要诀:善于使用人才 191
7.41成功要诀:善于培养人才 193
7.42成功要诀:创新经营管理方法 193
7.43调查研究法 194
7.44目标管理法 196
7.45成功要诀:讲究管理艺术 196
7.46管理时间的艺术 197
7.48成功要诀:善于处理各种组织冲突 198
7.47成功要诀: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198
7.49成功要诀:善于处理正式、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199
第8章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与方法 200
8.1什么是职员绩效考核 200
8.2绩效考核对企业管理的贡献 200
8.3绩效考核对职员自身发展的影响 201
8.4管理部门对绩效考核的责任 202
8.5健全有效考核制度的要求 202
8.6考核程序之一:制定详细的计划 204
8.7考核程序之二:技术准备 205
8.8考核程序之三:收集有关资料 207
8.9考核程序之四:分析评价 208
8.10考核程序之五:运用结果 210
8.11工作绩效考核的常用方法 211
8.12分级考核法 211
8.13简单清单考核法 213
8.14加权总计评分清单法 213
8.16评语考核法 214
8.15关键事件考核法 214
8.17量表考核法 215
8.18描绘性评定量表 215
8.19混合标准量表 216
8.20混合标准量表实例 217
8.21行为观察量表 220
8.22行为观察量表的特点分析 222
8.23行为定点量表的设计程序与内容 223
8.24行为定点量表的信度检验 224
8.26加权选择量表 225
8.25行为定点量表的优缺点 225
8.27强迫选择量表 227
8.28行为期望等级技术 229
8.29考核技巧--挑选考评人员 230
8.30考核人员:直接主管 231
8.31考核人员:高层主管 231
8.32考核人员:多元主管 231
8.33考核人员:同事 232
8.34考核人员:下属 233
8.36考核人员:客户 234
8.35进行自我评价 234
8.37考核时间的确定 235
8.38考核频率的确定 235
8.39选择理想的考核系统 236
8.40确定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 236
8.41分析考核失败或发生故障的原因 238
第9章工资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46
9.1工资管理在实践中的误区 246
9.3工资的补偿职能 247
9.2工资制度的实质与构成 247
9.4工资的激励职能 248
9.5工资的调节职能 248
9.6工资的效益职能 249
9.7企业工资管理决策 250
9.8影响工资制度的外部因素 251
9.9影响工资制度的内部因素 253
9.10设计工资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253
9.11什么是工资等级制度 255
9.13工资等级制度的主要职能 256
9.12工资等级制度的特点 256
9.14工资等级的确定--比较分级法 257
9.15工资等级的确定--自然分级法 258
9.16工资等级的确定--标准分级法 259
9.17工资等级的确定--培训资本收益比较法 260
9.18工资等级制度的基本构成 261
9.19工资等级数目的制度 263
9.20确定合理的工资级差 264
9.23最低等级工资标准的确定 267
9.21工资等级线的确定 267
9.22工资标准的两种类型 267
9.24工资标准结构的选择 268
9.25技术等级标准的制定 269
9.26职务与岗位名称表的制定 271
9.27能力工资的特点分析 271
9.28技术等级工资制 272
9.29能力资格工资制 272
9.31工作工资 273
9.30职能工资制 273
9.32职务工资制 274
9.33岗位工资制 274
9.34结构工资制 275
9.35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构成 277
9.36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实施 279
第10章劳动关系的处理规则与技巧 281
10.1劳动关系及构成要素 281
10.2复杂的劳动关系 281
10.3劳动关系的具体内容 282
10.4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283
10.5改善劳动关系的现实意义 284
10.6改善劳动关系的几个途径 284
10.7劳动合同及其性质 285
10.8劳动合同的内容框架 286
10.9劳动合同的期限 286
10.10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 286
10.11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界定 287
10.12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责任 288
10.13产生劳动纠纷的几种原因 290
10.14常见劳动纠纷的具体形式 291
10.15处理劳动纠纷的基本原则 292
10.16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法 293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97
附件二《劳动合同书》(试用范本) 312
参考文献 319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