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 1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第一篇 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1
二、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2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危害 2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5
一、环境生态学定义 5
二、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及现状 5
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8
一、生态学 10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0
二、环境科学 12
三、其他相关学科 16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有机体与环境 19
第一节 生命与环境 19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9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 20
第二节 生态因子概述 22
一、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22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 23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4
四、生物适应 26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作用 32
一、光的生态作用 32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 37
三、水的生态作用 40
参考文献 43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45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45
一、种群的概念 45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45
一、种群的数量统计 46
第二节 种群统计概述 46
二、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扩散 50
三、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 52
第三节 种群的动态及调节 55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55
二、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 57
三、种群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 57
四、种群调节理论 60
第四节 种群的相互关系 61
一、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 61
二、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63
三、种间竞争 65
参考文献 68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70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70
一、群落的概念 70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70
第二节 群落的组成及数量特征 71
一、群落的成员型 71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72
三、物种多样性 75
第三节 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78
一、群落的外貌 78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79
三、群落的水平格局 80
四、时间格局 81
五、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81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82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82
二、群落的形成及发育 82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84
四、群落演替的理论 85
五、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87
参考文献 88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89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89
第五章 生态系统 89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89
三、生态系统的开放和整体性原理 91
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9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92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9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93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93
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94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95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95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97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02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其调节机制 104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104
二、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 104
三、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105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发育 106
第六节 地球自我调节假说——盖雅假说 108
一、“盖雅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108
二、“盖雅假说”的主要论点 109
三、对“盖雅假说”所进行的检验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六章 生物圈的主要生态系统 114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114
一、概述 114
二、热带的主要植被类型 116
三、亚热带的主要植被类型 118
四、温带的主要植被类型 119
五、寒带的主要植被类型 120
六、隐域的植被类型 120
第二节 水生生态系统 120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20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类型 121
第三节 湿地 122
一、湿地的分布 122
二、湿地的主要功能 122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123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23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23
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24
参考文献 125
第七章 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126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 126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26
二、景观结构 127
三、景观功能 129
四、景观动态 130
第二节 全球生态学 130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30
二、全球土地利用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132
三、全球生态学研究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134
一、污染源 134
第八章 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 134
第二篇 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 134
二、污染的类型 135
三、污染的成因 135
第二节 污染的生态过程 136
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扩散-混合过程 136
二、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过程 136
三、污染物的溶解-沉淀过程 136
四、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合成过程 136
五、污染物的动植物吸收-摄取过程 137
六、污染物的生物积累-放大过程 137
第三节 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138
一、污染的生态效应 138
二、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 139
三、污染生态效应的生态类型 140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2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2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2
三、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3
四、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4
五、农田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4
六、城市生态系统的污染效应 144
参考文献 145
一、大气的组成 146
二、大气污染源 146
第一节 概述 146
第九章 大气污染 146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147
四、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及危害 148
第二节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48
一、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148
二、气体状态污染物 149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49
一、一氧化碳的迁移转化 149
二、硫化氢的迁移和归宿 150
三、二氧化硫的迁移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150
四、氮氧化物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现象 151
一、温室效应 152
第四节 温室效应、臭氧洞问题及酸雨 152
二、臭氧洞问题 153
三、酸雨 154
参考文献 155
第十章 土壤污染 156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156
一、土壤矿物质 156
一、土壤污染的特点 157
二、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 157
第二节 土壤污染源 157
二、土壤有机质 157
三、土壤污染的类型 158
第三节 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 159
一、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 159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积累、迁移和生物效应 159
三、几种主要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61
第四节 土地化学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 162
一、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62
二、化学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的残留积累及毒害 163
三、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64
参考文献 164
一、酸、碱、盐等无机污染物 166
第二节 水体污染物及其生态效应 166
第十一章 水体污染 166
第一节 水体及水体污染 166
二、重金属污染物 167
三、有机污染物 167
第三节 富营养化与热污染 168
一、富营养化 168
二、热污染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问题 171
第一节 世界与中国人口的发展 171
一、世界人口的发展 171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 172
第二节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173
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74
二、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 174
三、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174
四、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174
五、人口对物种资源的影响 175
第三节 世界及中国资源现状及特点 175
一、世界资源现状及特点 175
二、中国资源现状及特点 177
参考文献 179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181
第十三章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181
第二节 快速丧生的生物多样性 182
一、人类导致的灭亡 182
二、岛屿上物种的灭绝 183
三、海洋中和大陆上物种的灭绝 183
四、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现代灭绝速率 183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83
一、受威胁的生境 183
二、环境恶化 184
三、过度开发 185
五、生物对环境改变的脆弱性 186
四、外来种的引入 186
参考文献 187
第十四章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189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189
一、干扰的定义及形式 189
二、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194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退化 196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196
二、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 197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征 198
四、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200
参考文献 201
二、原理 202
一、目标 202
第三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
第一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202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对策 202
三、对策 203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法规 203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203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 204
三、环境标准 205
四、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 20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208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由来 208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09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210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210
五、可持续发展技术 211
第四节 生态工程建设 213
一、生态工程建设与发展 213
二、生态工程的特点 214
三、生态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4
第五节 生态技术与生态规划 216
一、生态技术的起因——技术的生态负效应 216
二、生态技术的概念、特征 216
三、高技术需要技术的生态化 217
四、生态技术的创新 218
五、生态规划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219
参考文献 221
第十六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222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22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 222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历史 223
三、研究的发展方向 223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 223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225
三、传粉、传播种子 226
二、产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226
四、生物防治 227
五、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27
六、维持土壤功能 227
七、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228
八、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229
九、休闲、娱乐 230
十、文化、艺术修养——生态美的感受 230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及其重要意义 230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230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计的重要意义 231
一、生态系统管理定义 232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管理 232
二、生态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233
三、生态学管理的目标 234
四、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原则和指标 234
五、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 237
六、可适应的生态系统管理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十七章 生态系统的恢复 239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 239
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40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40
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41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44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45
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简史 245
二、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46
第四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46
一、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247
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53
三、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 255
四、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257
五、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59
参考文献 262
第十八章 人口、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4
第一节 人口的发展 264
一、人的自然属性 264
二、增长的极限 264
三、人的社会属性 265
第二节 人口变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65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 267
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267
二、城市发展及其特征 267
三、城市生态系统 268
第四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70
一、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271
二、科学地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 271
三、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 271
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 271
五、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72
六、重视城市绿化 272
七、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72
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特征 273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273
一、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 274
第六节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274
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274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274
二、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275
参考文献 280
第十九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81
第一节 农业生产概况 281
一、农业的定义 281
二、农业中的环境问题 281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82
一、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282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流 283
三、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284
第三节 农业生态工程原理 285
一、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原理 285
二、农业生态区域作用原理 287
第四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88
一、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 288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290
三、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290
四、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291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291
参考文献 292
一、政府行动 293
第二十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 293
第一节 政府行动、传统社会与生物多样性 293
二、传统社会与生物多样性 295
第二节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 297
一、地球高峰会议 297
二、中国与生物多样性公约 297
三、国际资助与可持续发展 298
第三节 生物安全 298
一、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 298
二、生物安全性评价及措施 300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实施原则 301
四、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对策 302
第四节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303
一、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 303
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303
三、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 304
四、转基因动物极其产品的安全性 304
五、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 305
六、转基因水生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 305
七、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306
八、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 307
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