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 中国所得税制度概述 1
1.1 中国所得税制度的起源 2
1.2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发展 5
1.2.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发展 5
1.2.2 国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立和其他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完善 9
1.2.3 国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曲折发展和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统一 11
1.3改革开放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 14
1.3.1 改革开放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 14
1.3.2 1994年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全面改革 17
2企业所得税 20
2.1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20
2.1.1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0
2.1.1.1判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 20
2.1.1.2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范围 20
2.1.1.3几种特殊情况下纳税人的认定 21
2.1.2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22
2.1.2.1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的确定原则 22
2.1.2.2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 23
2.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23
2.2.1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方法 24
2.2.2 收入总额 25
2.2.2.1收入总额的概念 25
2.2.2.2收入总额的内容 26
2.2.2.3收入的确认 29
2.2.3税前扣除项目 31
2.2.3.1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 32
2.2.3.2成本、费用 32
2.2.3.3税金 35
2.2.3.4损失 35
2.2.3.5工资、薪金支出 36
经费 38
2.2.3.6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 38
2.2.3.7利息支出 39
2.2.3.8公益、救济性捐赠 40
2.2.3.9业务招待费 43
2.2.3.10保险费用支出 44
2.2.3.11 固定资产租赁费扣除 45
2.2.3.12坏账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商品削价 45
准备金的扣除 45
2.2.3.13管理费 47
2.2.3.14经济补偿金的扣除 48
2.2.3.15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扣除问题 48
2.2.3.16其他扣除项目 49
2.2.4税前不允许扣除项目 50
2.2.5免税项目和准予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 51
2.2.5.1免税的收入 52
2.2.5.2准予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 53
2.2.6.1什么情况下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 55
2.2.6企业所得税的核定征收 55
2.2.6.2核定征收的两种方式 56
2.2.6.3确定核定征收方式的办理程序 56
2.2.6.4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得 57
享受企业所得税各项优惠政策 57
2.3资产的税务处理 57
2.3.1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58
2.3.1.1 固定资产的分类 58
2.3.1.2 固定资产计价和会计处理 58
2.3.1.3 固定资产折旧 62
2.3.1.4 固定资产的转让 65
2.3.1.5固定资产盘亏、毁损和报废 65
2.3.1.6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和改良支出 65
2.3.2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66
2.3.2.1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66
2.3.2.4无形资产的摊销 68
2.3.2.2无形资产的分类 68
2.3.2.3无形资产的计价 68
2.3.3存货的税务处理 69
2.3.3.1存货数量的盘存方法 69
2.3.3.2存货的计价 70
2.3.3.3存货的清查 74
2.4税率 75
2.4.1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率 75
2.4.2优惠税率 75
2.5减免税规定 76
2.5.1 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概念 76
2.5.2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主要内容 76
2.5.2.1 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7
内的企业 77
2.5.2.2第三产业企业 77
2.5.2.5 自然灾害 78
2.5.2.4老、少、边、贫地区的企业 78
2.5.2.3企业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 78
2.5.2.6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79
2.5.2.7校办企业 79
2.5.2.8福利企业 80
2.5.2.9乡镇企业 81
2.5.2.10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 81
所得税 81
2.5.2.11 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的减免税 82
2.5.2.12渔业企业的减免税 82
2.5.2.13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 82
2.5.2.14软件产品的税收优惠 82
2.5.2.15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83
2.5.3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有关的几项规定 84
2.5.3.1新办企业的概念 84
2.5.4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管理 85
问题 85
2.5.4.1减免税的申请程序 85
2.5.3.3减免税政策交叉问题 85
2.5.3.4关于新办企业、单位开业之日计算 85
2.5.3.2减免税的执行期限 85
2.5.4.2减免税的审批 86
2.5.4.3减免税的监督管理 87
2.6投资的税务处理 88
2.6.1 企业所得税的避免双重征税 88
2.6.1.1 国际双重征税的产生 88
2.6.1.2 国际双重征税的避免 89
2.6.1.3我国税法对避免双重征税的规定 91
2.6.2权益性投资的税务处理 93
2.6.2.1股权投资所得的税务处理 93
2.6.2.2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损失)的税务 94
处理 94
2.7.1 所得税会计的作用 95
2.7所得税会计 95
2.7.2所得税会计处理 97
2.7.2.1应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97
2.7.2.2应纳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差异的会计 97
处理 97
2.8企业清算所得税 101
2.8.1 企业清算的概念 101
2.8.2清算的程序 102
2.8.3清算所得的计算 102
2.8.3.1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 103
2.8.3.2企业的净资产或剩余财产 103
2.8.3.3清算所得 103
2.8.3.4清算所得税额 104
2.9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104
3.1.1.1税法规定的纳税人 131
范围 131
3.1.1 纳税人 131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131
3.1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适用 131
3.1.1.2几种特殊企业纳税人的认定 133
3.1.2纳税义务的范围 137
3.1.2.1税收管辖原则 137
3.1.2.2居民纳税义务和非居民纳税义务 137
3.1.3应纳税所得的范围 138
3.1.3.1应纳税所得 138
3.1.3.2所得来源地的认定 139
3.1.4税率 140
3.1.4.1 外商投资企业适用税率 140
3.1.4.2外国企业适用税率 140
3.2.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原则 141
3.2.1.1净所得征税原则 141
3.2.1.2权责发生制原则 141
3.1.4.3经营地与管理地不一致的税率确定 141
3.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41
3.2.1.3独立企业原则 142
3.2.1.4税法高于会计制度原则 142
3.2.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43
3.2.2.1 纳税年度 143
3.2.2.2计算公式 143
3.2.3税法和会计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差异 144
3.2.3.2时间性差异 145
3.2.3.1永久性差异 145
3.2.4应纳税所得额的核定 146
3.2.5清算所得的计算 148
3.2.6企业亏损的弥补 148
3.2.7几种特殊业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0
3.2.7.1外商从事设计服务、承包工程作业、 150
销售机器设备并提供相关劳务 150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0
应纳税所得额的核算 151
3.2.7.2外商投资企业发包经营、出租经营 151
3.2.7.3从事投资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应纳税 153
所得额的核算 153
3.2.7.4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 153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3
3.2.7.5从事医疗、教育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155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5
3.2.7.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接受捐赠 156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6
3.2.7.7文艺、体育团体演出服务的应纳税 156
所得额的核算 156
3.2.7.8外商投资企业收取会员费应纳税 157
所得额的计算 157
3.2.7.9外商投资企业重组的资产计价 157
调整的税务处理 157
外国企业的税务处理 158
3.2.7.10从事咨询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和 158
3.2.7.1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房屋 159
装修费税务处理 159
3.2.7.12关于中外合作海上油气)田放弃费 160
税务处理 160
3.3营业收入的确认和成本、费用的列支 160
3.3.1 营业收入实现的确定 160
3.3.1.1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品或商品 160
收入的确定 160
3.3.1.2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 161
收入的确定 161
3.3.1.3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器 161
设备、船舶等收入的确定 161
3.3.1.4产品分成收入的确定 161
3.3.1.5非货币资产或权益收入的确定 161
处理 162
3.3.2.3销售退回及销售折让、折扣的会计 162
3.3.3不许一次列为成本、费用的项目 162
3.3.2.1销售退回 162
3.3.2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 162
3.3.2.2销售折让、折扣 162
3.3.3.1 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支出 163
3.3.3.2无形资产的受让、开发支出 163
3.3.3.3递延资产的支出 163
3.3.4不许列为成本、费用和损失的项目 164
3.3.4.1资本的利息 164
3.3.4.2各项所得税的税款 164
3.3.4.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 165
损失 165
3.3.4.4各项税收的罚款和滞纳金 165
3.3.4.5 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 165
部分 165
3.3.4.6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生质以外的 165
捐赠 165
3.3.5.1管理费 166
3.3.5限定条件准予列支的项目 166
3.3.4.7支付给总机构的特许权使用费 166
3.3.4.8与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其他支出 166
3.3.5.2借款利息 168
3.3.5.3交际应酬费 169
3.3.5.4工资福利费 169
3.3.5.5坏账准备 171
3.3.5.6技术开发费 173
3.3.5.7财产损失 174
3.4资产的税务处理 175
3.4.1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175
3.4.1.1 固定资产的认定和分类 175
3.4.1.2固定资产的计价 176
3.4.1.3固定资产的折旧 177
3.4.1.4固定资产的转让收益 179
3.4.2.2无形资产的摊销 180
3.4.2无形资产的计价与摊销 180
3.4.2.1无形资产的计价 180
3.4.3筹办费的范围和摊销 181
3.4.3.1筹办费的范围 181
3.4.3.2筹办费的摊销 181
3.4.4存货的认定和计价 181
3.4.4.1存货的认定 181
3.4.4.2存货的计价 182
3.5关联企业的税务处理 183
3.5.1关联企业的认定 183
3.5.1.1关联企业的范围 183
3.5.1.2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类型及其 184
主要内容 184
3.5.1.3关联企业交易额的确定 184
3.5.2.2举证、申报义务 185
3.5.2.1交易原则 185
义务 185
3.5.2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原则及举证、申报 185
3.5.3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价格、费用 186
调整 186
3.5.3.1有形财产购销业务转让定价的调整 186
方法 186
3.5.3.2对关联企业之间融通资金的利息的 187
调整 187
3.5.3.3对关联企业之间的劳务费用的 188
调整 188
3.5.3.4对关联企业之间以租赁等形式提供 188
有形财产的使用权而收取或支付 188
的使用费租金)的调整 188
3.5.3.5对关联企业之间转让无形财产的 188
作价或收取的使用费的调整 188
3.6.1.1计算公式 189
3.6.1应纳所得税额计算 189
3.6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和纳税申报 189
3.6.1.2适用不同税率的机构合并申报应纳 190
税额的计算 190
3.6.1.3外币所得的应纳税额计算 192
3.6.2缴纳方法 193
3.6.2.1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193
3.6.2.2外币所得税款缴纳 195
3.6.3申报要求 196
3.6.3.1申报期限 196
3.6.3.2合并申报的条件和审批 197
3.6.4账簿凭证、报表 198
3.6.4.1账簿凭证 198
3.6.4.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198
中报表 198
3.7投资所得 204
3.7.2.1概念 205
3.7.2利息 205
3.7.2.2减免税规定 205
3.7.1.1概念 205
3.7.1.3减免税审批程序 205
3.7.1.2减免税规定 205
3.7.1股息、红利 205
3.7.2.3对利息减免税的审批程序 207
3.7.2.4关于担保费所得的税务处理 208
3.7.3特许权使用费 208
3.7.3.1概念 208
3.7.3.2减免税规定 209
3.7.3.3减免税审批程序 210
3.7.3.4几种特许权使用费的税务处理 210
3.7.4租金 212
3.7.4.1概念 212
3.7.4.2征免税规定 213
3.7.5其他所得 214
3.7.4.3减免税审批程序 214
3.7.5.1转让股份、股权 215
3.7.5.2转让土地使用权 216
3.8税收优惠 216
3.8.1减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16
3.8.1.1减按15%税率征税的地区和产业 216
3.8.1.2减按24%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 224
地区 224
3.8.2限定行业、项目的定期减税、免税 224
3.8.2.1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224
3.8.2.2从事农、林、牧业及边远地区的 227
外商投资企业 227
3.8.2.3从事港口建设的中外合资企业 227
3.8.2.4海南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227
3.8.2.5上海浦东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227
3.8.2.8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 228
3.8.2.7外资金融机构 228
3.8.2.6服务性行业外商投资企业 228
3.8.2.9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 229
3.8.2.10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 230
3.8.2.11 申请享受减免税的办理 230
3.8.3再投资退税 231
3.8.3.1退税率 231
3.8.3.2退税额的计算 232
3.8.3.3退税的限定条件 232
3.8.3.4退税手续 234
3.8.4投资抵免 235
3.8.4.1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 235
规定 235
3.8.4.2投资抵免的申请办理 237
3.8.4.3投资抵免的相关规定 238
3.9.1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抵扣法 239
3.9避免双重征税 239
3.8.5地方所得税的减免 239
3.9.1.1抵扣限额 240
3.9.1.2买际抵扣额 242
3.9.1.3抵扣凭证 243
3.9.2对外国企业采用费用扣除方法 243
3.9.3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243
3.9.3.1营业利润 244
3.9.3.2投资所得 245
3.9.3.3消除双重征税 246
3.9.4适用税收协定程序 248
3.9.4.1中国居民 248
3.9.4.2外国居民 248
3.10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250
3.10.1 免税活动的范围 250
3.10.2纳税业务活动的范围 251
3.10.3.1外国银行代表机构 253
3.10.3银行、保险、国际运输等行业代表机构的征免税 253
3.10.3.2保险代表机构 254
3.10.3.3国际运输公司代表机构 254
3.10.3.4投资公司代表机构 255
3.10.3.5外国承包商代表机构 255
3.10.4应税收入额、所得额的核算 255
3.10.4.1核实征收 256
3.10.4.2核定征收 256
3.10.4.3按经费支出额换算征收 257
3.10.5申报纳税 260
3.11国际运输 260
3.11.1税法对国际运输收入征税的规定和 261
计算 261
3.11.1.1应纳税收入额的确定 261
3.11.1.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261
3.11.1.3应纳税额的计算 262
3.11.1.4几种特殊经营形式纳税义务的确定 263
3.11.1.5税款申报缴纳 265
3.11.2双边协定对国际运输收入的征免税 267
规定 267
3.11.3 中国对外签订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 268
协定一览表 268
4个人所得税 275
4.1个人所得税概述 275
4.1.1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原则 275
4.1.2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要素 276
4.1.2.1纳税人 276
4.1.2.2征税对象 277
4.1.2.3税率 278
4.1.2.4各项扣除 278
4.1.2.5税收减免 279
4.1.2.6征收管理及违章处罚 279
4.2.1居民纳税人 280
4.2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 280
4.2.2所得来源地的判定 282
4.2.2.1应税所得来源地的判定标准 282
4.2.2.2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282
4.2.2.3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283
4.2.3纳税义务的特殊处理 284
4.2.3.1外籍居民纳税人取得境外所得 284
征税问题 284
4.2.3.2外籍纳税人的境内所得纳税问题 285
4.3应纳税所得和适用税率 286
4.3.1应纳税所得项目 286
4.3.2所得项目的确定及所得的折算 289
4.3.2.1所得项目的确定 289
4.3.2.2所得的折算 290
4.3.3各项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 292
4.4.1.1税法规定的10项免税所得 296
4.4.1免税所得项目 296
4.4减免税规定 296
4.4.1.2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免税的 298
所得 298
4.4.1.3各项改革中涉及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299
政策 299
4.4.2减税优惠 304
4.5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05
4.5.1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306
4.5.1.1工资、薪金所得 306
4.5.1.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307
4.5.1.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312
4.5.1.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 313
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 313
4.5.1.5财产转让所得 313
4.5.1.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314
4.5.2每次收入的确定 322
4.5.3应纳税额的计算 324
4.5.4我国个人所得税抵免方法的选择 326
4.5.5境外已纳税额扣除限额的确定 326
4.6征收方式和税款缴纳 329
4.6.1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 329
4.6.2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 332
4.6.2.1税法对自行申报的规定 332
4.6.2.2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 332
申报规定 332
4.6.2.3自行申报的办理 334
4.6.3税款的缴纳 336
4.6.3.1按次征收 336
4.6.3.2按月征收 336
4.6.3.3按年征收 337
4.6.3.4缴纳期限 337
4.6.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货币 339
4.7.1.1纳税人 340
4.7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税 340
4.7.1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340
4.7.1.2征税对象 341
4.7.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适用税率 342
4.7.2.1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342
4.7.2.2适用税率 342
4.7.2.3税收协定缔约国居民取得利息 343
所得的税率 343
4.7.3应纳税额的计算 350
4.7.3.1人民币活期储蓄 351
4.7.3.2人民币定期储蓄 352
4.7.3.3外币储蓄存款 355
4.7.4免税优惠 355
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 356
存款的利息所得免税 356
4.7.4.1教育储蓄利息所得免税 356
4.7.4.2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 356
4.7.5征收管理 357
4.7.5.1扣缴义务人认定 357
4.7.5.2税款征收 358
4.7.5.3扣缴义务人管理 359
4.8违法行为的特殊处理 360
4.9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及有关报表 361
5.1农、林、牧、渔、水利等部门的主要税收优惠 410
5主要税收优惠 410
5.2能源、交通、邮电等部门的主要税收优惠 412
5.3科技、教育、文化、宣传、卫生、体育等部门的主要税收优惠 413
5.3.1企业所得税 413
5.3.2个人所得税 417
5.4与民政、民族有关的主要税收优惠 418
5.4.1企业所得税 418
5.4.2个人所得税 419
5.5第三产业的主要税收优惠 420
优惠 422
5.6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关的主要税收 422
5.7主要的区域性税收优惠 423
5.7.1经济特区 423
5.7.2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 424
技术产业开发区 424
5.7.3边境对外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和国家旅游度假区 425
5.7.4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 425
5.8与进出口有关的主要税收优惠 426
5.9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的主要 427
税收优惠 427
5.9.1企业所得税 427
5.9.2个人所得税 432
5.10外交税收豁免 433
6.1税务登记、账证管理和纳税申报 434
6.1.1税务登记 434
6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434
6.1.1.1开业登记 435
6.1.1.2税务登记证件 436
6.1.1.3变更登记 436
6.1.1.4停业、复业登记 437
6.1.1.5注销登记 438
6.1.1.6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438
6.1.1.7登记核查 439
6.1.1.8账户管理 440
6.1.2账簿和凭证管理 441
6.1.3发票管理 442
6.1.3.1发票的基本联次 442
6.1.3.2发票的基本内容 443
6.1.3.3发票的印制 443
6.1.3.4发票的领购 444
6.1.3.5发票的开具 445
6.1.3.7发票的检查 446
6.1.3.6发票的保管 446
6.1.4纳税申报 447
6.2税款征收和税务检查 448
6.2.1税款征收 448
6.2.2税务检查 457
6.3税收法律责任 458
6.4税务行政复议 471
6.4.1复议范围 472
6.4.2复议管辖 473
6.4.3复议申请 474
6.4.4复议受理 475
6.4.5复议决定 476
6.5税务行政诉讼 479
6.5.1诉讼范围 479
6.5.2诉讼管辖 480
6.5.3诉讼参加人 482
6.5.4原告和被告的权利与义务 483
6.5.5审理与判决 484
附录:中国所得税的基本法规 48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48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492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506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 518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5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5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5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56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570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 579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 581
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 588
所得税的规定 588
主要参考书和资料目录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