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及光源 1
1.1 光学、光之学说 1
1.2 光源 1
1.3 光之物理性质 3
1.3.1 光之理论 3
1.3.2 光波之大小 5
1.4 光之扩展 6
1.4.1 光扩展之直线性 6
1.4.2 光线、线束、线簇 7
1.4.3 线束与线簇之种类 8
1.4.4 孔角与空间角 8
1.4.5 光速 10
2.1 光学传导体 11
第二章 物质与物体对於光之反应 11
2.2 光之反射 13
2.2.1 反射定律 13
2.2.2 镜面倾斜定律 14
2.2.3 反射之种类 17
2.2.4 不透视扩散反射物体之反射能力 18
2.3 光之折射 19
2.3.1 史?里乌斯之折射定理 19
2.3.2 折射数 21
2.3.3 一般性折射定律 22
2.3.4 光折射及反射 24
2.3.5 全部反射 24
2.3.6 光线行程报导之结构程序 28
2.4 吸收与穿透 30
2.5 光之色散 31
2.5.2 光谱种类 33
2.5.2.1 连续性光谱 33
2.5.1 光折射与色散 33
2.5.2.1 线光谱 34
2.5.2.3 吸收光谱 35
2.5.2.4 太阳光谱 35
2.5.3 集合电磁波谱中光之分类 37
2.5.3.1 紫外线 37
2.5.3.2 红外线 38
2.5.4 光谱色、混合色互补色 38
2.5.5 物体颜色 40
2.5.5.1 非彩色物体颜色 40
2.5.5.2 非透视物体颜色 40
2.5.5.4 有色滤镜 41
2.5.5.3 透视物体颜色 41
2.5.5.5 色彩混合法 42
2.5.6 色散大小 44
2.5.6.1 主要折射数 44
2.5.6.2 基本色散 44
2.5.6.3 阿比数 45
第三章 光学组件 49
3.1 组件之标准化 49
3.2 面平行片 50
3.3 棱镜 55
3.3.1 基本观念与指数 56
3.3.2 偏离角 57
3.3.2.1 在垂直进入和小棱镜角情形下光线之偏离 59
3.3.3 棱镜作用与棱镜度数 60
3.3.4 光束穿过棱镜之过程 62
3.3.5 具有不同棱镜角之棱镜 62
3.3.6 消色差及直视棱镜 64
3.3.6.1 消色差棱镜 64
3.3.6.2 直视棱镜 67
3.3.7 反射棱镜 69
3.3.7.1 反射棱镜之形状 70
3.4 光学透镜 76
3.4.1 基本观念与指数 76
3.4.1.1 切面宽 78
3.4.1.2 成像尺度 83
3.4.1.3 焦点、焦距、焦面 84
3.4.1.4 主要点与主要面 89
3.4.1.5 交点 92
3.4.1.6 折射值 94
3.4.1.7 顶点折射值 97
3.4.2 经透镜与透镜组合之成像 98
3.4.2.1 成像公式 98
3.4.2.2 经过单一透镜真实物体之成像 100
3.4.2.3 经透镜组合之成像 101
3.4.2.4 可能存在物体之成像 102
3.5 有散像面之透镜 106
3.5.1 表面型式 106
3.5.2 具有散像作用表面之焦距与折射值 107
3.5.3 具有散像作用透镜之焦距与折射值 108
3.5.4 经由具有圆柱形与胸拱形作用之面与透镜面成像 110
3.5.5 小纷乱圈与像线位置和大小之研究 110
3.5.6 可成像的线 112
3.5.7 具有像散作用透镜之应用 114
3.6 非球形面透镜 116
3.7 镜面 117
3.7.1 镜面之构造与种类 117
3.7.2 经平面镜之成像 120
3.7.3 平面镜之应用 120
3.7.4 球形镜 123
3.7.4.1 基本观念与指数 123
3.7.4.2 经球形面之成像 125
3.7.5 具圆柱形面及胸拱形面镜 129
第四章 光线限制 131
4.1 开口遮光器 131
4.1.1 开口遮光器作为前遮光器 131
4.1.2 开口遮光器作为後遮光器 133
4.1.3 开口遮光器作为中间遮光器 134
4.2 区域遮光器 135
4.3 暗淡遮光器 136
第五章 高斯空间外之成像 141
5.1 球形像差之开口缺点 141
5.2 正弦条件 147
5.3 倾斜光束之散光 149
5.4 像区拱顶 150
5.5 彗星散光 151
5.6 错像 152
5.7 沿色缺点或切距之色像差 155
5.8 焦距之色彩横缺点或消色像差 156
5.9 高斯缺点或球形消色像差 157
5.10.1 开口缺点或球形像差 158
5.10.反射镜之成像缺点 158
5.10.2 抛物线反射镜 159
5.10.3 椭圆形反射镜 159
5.10.4 斜光束之散光 160
第六章 人类眼睛 162
6.1 眼睛之解剖与光学结构 162
6.2 眼睛之光与色敏感度 165
6.3 正视眼 167
6.4 误视眼 168
6.5 适应与老花 169
6.6 误视眼之改正 171
6.7 老花之助视 173
6.9 双眼视与斜视 174
6.8 正视眼 174
第七章 眼镜镜片 177
7.1 镜片形状 177
7.1.1 具球形界面之镜片 177
7.1.1.1 两面镜 177
7.1.1.2 平镜片 177
7.1.1.3 凹凸镜片 178
7.1.1.4 半贝镜片 178
7.1.1.5 精确成像镜片 178
7.1.1.6 近视镜片 179
7.1.2 内障镜片 179
7.1.3 具散光作用面之眼镜片 180
7.1.4 棱镜镜片 180
7.1.5 多厚度镜片 186
7.1.6 两面突出透镜 190
7.2 附着皿 191
7.3 保护镜片 192
7.3.1 弦目及刺激保护镜片 192
7.3.2 工程目的之保护镜片 193
7.4 镜片及其他透镜作用之认识与确定 194
7.4.1 透镜作用性质之确定 194
7.4.2 透镜作用量之确定 195
7.4.2.1 经由获知焦距之折射值确定 195
7.4.2.2 以求得表面半径而获得确定折射值 196
7.4.2.3 顶折射值测量器 197
第八章 光技术 202
8.1 按发光体而定之光工艺数据 202
8.1.3 光强度 203
8.1.2 光量 203
8.1.1 光流 203
8.1.4 亮密度 204
8.1.5 光收益 206
8.2 按被照射物体而定之光工艺数据 206
8.2.1 照明强度 206
8.2.2 曝光 209
8.2.3 反射度、吸收度、穿过度 209
8.2.4 光学密度 210
8.2.5 非自行照亮物体之照亮密度 211
8.3 光强度与照明强度进一步观察 211
8.4 光技术单位 212
第九章 光之干涉,弯曲与极化 215
9.1 光之干涉 215
9.1.1 薄层干涉 217
9.1.2 空气楔干涉 219
9.1.3 琢磨表面在形状上之检验 220
9.1.4 金属干涉过滤器 222
9.1.5 消除反射 223
9.2 光之弯曲 226
9.2.1 弯曲与干扰 227
9.2.2 弯曲对造像清晰之影响 231
9.3 光之极化 231
9.3.1 偏光之产生 232
9.3.1.1 经反射之偏光 232
9.3.1.2 经光线折射之极化 233
9.3.1.3 经双重折射晶体之极化 234
9.3.1.4 经由极化箔之极化 235
9.4 直线、椭圆形、圆形、极化光 236
9.3.2 极化器具 236
9.5 极化与干扰 237
9.6 极化面之旋转 237
9.7 极化之应用 237
9.7.1 摄影中之极化滤镜 238
9.7.2 立体投影中之极化滤镜 238
9.7.3 扩张测验器 239
第十章 光学仪器 243
10.1 准直仪 243
10.2 摄影像机 243
10.2.1 摄影物镜 245
10.2.1.1 对比深度 250
10.2.1.2 前端透镜 253
10.2.2 距离确定 254
10.2.3 取像镜 256
10.3 投影机 259
10.3.1 穿透光投影机或幻灯片机 260
10.3.2 配光投影器 262
10.4 放大镜与显微镜 262
10.4.1 放大镜 263
10.4.2 显微镜 266
10.4.2.1 显微镜之光学结构 266
10.4.2.2 物镜与目镜 268
10.4.2.3 显微镜之光线界限 270
10.4.2.4 物体照明 272
10.4.2.5 解像能力 274
10.5 望远镜 277
10.5.2 透镜望远镜 278
10.5.2.1 荷兰式或伽俐略式望远镜 278
10.5.1 望远镜种类 278
10.5.2.2 天文或刻卜勒望远镜 279
10.5.2.3 地球望远镜 280
10.5.2.4 棱镜望远镜 281
10.5.3 反射望远镜 282
10.5.3.1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 282
10.5.3.2 卡萨格原式反射望远镜 283
10.5.4 光线界线 283
10.5.4.1 天文或刻卜勒望远镜之光线界限 283
10.5.4.2 荷兰式或伽俐略式望远镜之光线界限 284
10.5.5 望远镜放大 285
10.5.6 像之亮度 285
10.5.7 望远镜之光强度 286
10.5.7.1 晨昏看视效果 287
10.5.8 天文学望远镜之分解能力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