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唐君毅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梦溪主编;唐君毅著;黄克剑编校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43428385
  • 页数:976 页
图书介绍: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学问渊博,学贯中西,对中、西、印哲学思想无不尽心钻研,尤用力于中、西、印三大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主张以“道德自我”的观念立论,通过人生体验、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的探索,来考察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认为应该在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由“道德自我”而扩大为人的生命主体及整个心灵的活动,用以涵盖一切知识与学术文化,建立一个以儒象形上学为核心的、更为广大和融通的哲学体系。他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吸收佛学的

目 录 1

唐君毅先生小传 黄克剑 1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1

自序 3

导论 7

一、明宗与释书名 7

二、心对境之感通活动及其种别、次序与层位 9

三、如实观之意义 13

四、如实知与真实行 18

五、真实行与生命之真实存在及立人极 20

六、哲学之任务 21

七、哲学之目标在成教 25

八、陈述哲学义理之次序问题 28

九、九境建立之理由 30

一○、九境之陈述 36

一一、论述九境之方式 42

第一部客观境界篇 45

第一章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上) 45

一、释名 45

二、日常生活中之万物散殊境 47

三、一般之史地意识及史地知识 48

四、史地意识中之哲学问题 52

五、个体事物之个体性之外观与内观 55

六、上观个体与下观个体 63

第二章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中) 68

七、对外观个体与内观个体之说之评论 68

八、说内外之感通,并说生命心灵中之“望”,时空之度向与其无穷义 75

九、上观个体、下观个体之说之限度,及个体依知之指向活动而规定之义 85

第三章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下) 89

一○、常在的个体物所合成之万物散殊境之建立 89

一一、知之指向活动之曲转性、透入性、超越性与经验的我之建立 97

一二、超越的我与经验的我之异义 100

一三、超越的我之实体性、个体性 104

一四、总说三方向之建立活动,及超越的我之明与 108

无明 108

一五、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之哲学与生活上之个人 113

主义之诸表现,与“个体”之类化性 113

第四章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上) 120

一、类与生活之世界 120

二、类之形成与其极限 122

三、由经验事物变化之经验中上观类概念之实在论 127

思想与其发展 127

四、由内观类概念之概念论,至下观类概念、类名之客观所指之唯名论之说 130

五、顺观生物种类之改变之进化思想 132

六、自由构造类概念、类名,而悬观“类”于主观客观或内外之间之“类”与“数之类”的思想 134

七、观类之层位 136

八、观类之层位之贯通 139

第五章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中) 145

九、观心灵感通于物所成之感觉经验之相续中类 145

概念之地位及数之原始 145

一○、观自然数之次第形成及其运用与心灵之虚位 150

一一、观数概念与类概念之应用之效限 155

一二、类概念及数概念与感觉经验事物之次序相应 160

生起之历程与客观存在事物 160

第六章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下) 164

一三、观存在事物之存在意义及生物之出入于类与 164

超类之本性之理解 164

一四、生命之依类成化与依类通达之思想生活 172

一五、思想与生活之依类成化及知类通达;与依类 176

知类而不相通达之思想与生活 176

一、泛论功能与因果关系及目的手段关系 180

第七章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上) 180

二、主观的内观因果至客观的上观因果 186

三、由上观因果至下观因果、后观因果、前观因果之说 191

四、由客观的外观因果至上观形上因果 199

第八章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中) 205

五、印度哲学中因果理论与西方因果理论之对比 205

及中国思想言因果之胜义 205

六、因能生果之功能之消极的意义的理解与积极 212

意义的理解之不同 212

七、前因为开导因之意义及思想之存在中之逻辑 216

意义与因果意义 216

八、一般事物之因果关系之逻辑理性的意义与经验事实的意义 221

九、建立形而上之功能,为现实存在事物之因,其存在意义,贯通统一意义,及与现实存在事物互为因果义 227

一○、因果关系中之可能、必然与或然、概然,并总评东西思想之因果理论,以归向中国思想中以乾坤阴阳言因果之义 234

一一、所谓物理学上之必然的因果关系与概然 243

第九章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下) 243

一二、物理学中之一刹那速度、吸引力与原子能等于光速之平方之理解 247

一三、因化果生之意义与乾坤之道及因果关系与目的 256

手段关系 256

一四、功利主义之人生态度及其限度 265

第二部主观境界篇 271

第十章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上) 271

一、前三境与感觉互摄境 271

二、所感觉者之自己存有义之否定与唯我主义之 275

戏论,及唯生理观点之否定 275

三、感觉与机体之活动及心身问题 281

四、心身与感觉之生起之关系及体相之分别 285

第十一章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中) 292

五、形相之相对性与空间中之方向性、地位性、 292

广延性及感觉之活动 292

六、广义之感觉与空间性为一切存在之物所同具 302

七、时间三相与空间三相之对应 312

八、时间之一度与空间三度之必然关联 317

第十二章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下) 325

九、时空与个体、性相、类及数 325

一○、功能、因果关系与时空中之次序关系 332

一一、个体、性相、类、数及功能因果关系与三度 334

空间之必然的关联 334

一二、总述时空之性相之依于感觉与自觉反观中之 337

虚位而立,而属于此感觉互摄境 337

一三、感觉互摄之行为与生活 340

第十三章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上) 346

一、泛论意义与观照之意义 346

二、语言文字何以能表意义之问题 356

三、语言之确定意义之问题 362

四、文学语言与艺术形象中之类与不类 369

第十四章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中) 376

五、数学中之美与数之意义与数之构造 376

六、数学与观照凌虚境 387

七、几何学与观照凌虚境 400

第十五章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下) 412

八、逻辑与观照凌虚境——数与形量世界及命题 412

世界之异同 412

九、命题世界之逻辑思维之性质及理性与观照心之虚寂性 420

一○、哲学之观点与观照心 430

一一、观照的人生态度 438

观照凌虚境附录——观西方现代逻辑与其哲学涵义 444

一、西方现代逻辑之复杂性及单纯性 444

二、不同之逻辑系统 456

三、逻辑哲学、辩证法与观照凌虚境 463

四、逻辑中之证明推断与直观及逻辑之归寂 470

一、泛论道德实践境之意义及生活中之道德意义及德与不德之转变关系 475

第十六章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上) 475

二、道德生活之成就中之障碍 483

三、旧习之生活境界之超拔与德行之次第形成 492

第十七章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中) 501

四、人与人之同情共感互助与生活境界之扩大超升 501

五、真实之客观存在世界之肯定,及道德人格世界之形成 507

六、道德人格之树立历程中之艰难 513

第十八章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下) 521

七、论道德生活之无外在目的与功利心习之辩证 521

发展 521

八、道德生活中之必然、实然与常然 528

九、或然、假然、偶然、实然、定然、必然诸观念之根原,及逻辑性、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之合一,及当然与实然之合一 532

一○、略说东西道德思想之方向 538

一、泛论此后三境之为超主客观之不可思议与思议 542

第十九章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上) 542

第三部超主观客观境 542

二、人类宗教思想与西方归向一神之哲学思想之 550

发展 550

三、西方之上帝存在之本体论论证之思想应循之 556

正途与其歧途 556

第二十章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中) 564

四、西方上帝存在之宇宙论、目的论论证思想中 564

之歧途与颠倒见 564

五、康德之上帝存在论证之评论及其论证上帝存在之理由之不当 569

六、完全存在之本义与斯宾诺萨之归向一神境之论 573

第二十一章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下) 581

七、来布尼兹至康德、菲希特之归向一神境之道路 581

八、对归向一神境之真实的理解 588

观一真法界(上) 598

一、泛论佛家思想之方向与有情生命以苦痛烦恼为本质义 598

第二十二章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 598

二、有神论之目的论之忽视有情生命愿欲与佛陀之悲愿 603

三、我执之破除与空性之体悟 610

第二十三章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 620

观一真法界(中) 620

四、佛家之因缘义 620

五、善恶染净之因缘与超凡入圣之可能 630

六、业识不断及三世中之善恶因果义 634

第二十四章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 639

观一真法界(下) 639

七、佛家之无量世界之理解 639

八、佛家之三世义之理解 647

九、佛家之善恶因果义之理解 651

一○、佛家之普度有情义之理解 654

一一、解行顿成及当下普度之意义 660

一、儒家之天德流行境——与前二境之异同 662

第二十五章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 662

观性命界(上) 662

二、生命之自身之非执 666

三、生命之偶然性与死之智慧及生命之本性之善 670

四、生命中之超分别我执性 678

五、天伦、人伦与圣贤之德 682

第二十六章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 688

观性命界(中) 688

六、生命的灵觉之破空而出之创生义与天德流行 688

七、尽性立命之涵义 692

八、尽性立命之道 699

九、礼乐与祭祀之意义 705

第二十七章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 711

观性命界(下) 711

一○、客观万物之自命与天命之问题 711

一一、观天命之正道与天自身之性命及万物自身之自正性命之实义 722

一二、物之自命义 732

一三、略说中国儒者观性命之思想发展 737

第四部通观九境 740

第二十八章通观九境之构造与开阖 740

一、九境之互为内外在义 740

二、九境之次序之先后与种类同异及其层位之高低 745

三、九境之转易、进退、开阖与博约 751

第二十九章专观尽性立命境之通达馀境义 759

一、当下生活之理性化——保合太和 759

二、当下生活中之超越的信仰——毕竟成圣之信仰之消极的运用及神圣不二义 764

三、众生界不空义与善恶果报之信仰之消极的运用 772

四、宗教信仰在生活中之地位 775

五、精神的空间之建立 780

之理性与直观 783

六、精神空间中之具体的理性之三度及知与行中 783

七、心灵之活动之深度广度与强度及有余情之性情为理性之超理性的表现与性情之际 787

第三十章论生命存在心灵之主体——其升降中之 792

理性运用——观主体之依理成用 792

一、生命存在与心灵之主体之超越于其“相”义 792

二、主体之超越及内在于其“用”之积极与消极 800

之二义及其用之有限与无限及境之顺逆与 800

主体之升降 800

三、知识概念之运用对生命升降之诸义及自觉心 807

之陷落之几 807

四、道德宗教生活中之升降之几及神心、佛心与 812

人之本心之异义与同义 812

五、神圣境界中之一与多之思议与超思议 820

六、执两用中之道 825

观生命存在之事用中之理 829

一、西方哲学之理事分离论 829

第三十一章理事一如与理行于事之大事因缘—— 829

二、佛家之如法言理、如事言理义 832

三、事事无碍而遍法界义 840

四、依事理一如、法界缘起说三世善恶因果与 846

有情普度义 846

五、中国思想之言理不以有无生灭为第一义之理,而以隐显始终为第一义之理,与儒家人间世界之大缘起中之超生死义 853

六、事之隐显始终中之理性意义 860

七、阴阳乾坤之理与性命之理 866

第三十二章生命存在中之“真理或道”与“存在” 873

之意义——观生命存在中之“存在之理” 873

之相 873

一、存在之名义 873

二、人对存在之次第发现感受中求其生命存在之 877

正道与魔道 877

三、存在之意义之次序的升进 884

四、结论——感而能通,与生命存在之德性 893

后序——当前时代之问题,本书之思想背景之形成及 898

哲学之教化的意义 898

一、人类世界毁灭之可能之认识 898

二、西方古典文化之上转与内转及近代文化之外转与下转 901

三、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 906

四、今日之宗教道德与哲学智慧之方向 907

五、本书思想之缘起 908

六、本书之写作之道与西方之理性主义理想主义之衰落 921

七、理想主义完成之道路与信心之根原的性情 925

八、宗教信仰与客观的形上学之价值 933

九、性情之形上学意义 937

一○、不同形态哲学之永存及性情之形上学之二型 941

一一、二型形上学之不通与通 947

一二、哲学言说之目标与所对 951

唐君毅先生学术年表 957

唐君毅先生著述要目 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