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总论 1
第一章 内经的概述 1
第一节 内经著作的过程 2
第二节 内经的全部内容 2
第三节 各家对内经学说的阐发 5
第二章 内经的理论体系 6
第一节 阴阳相对相成的原理 10
第二节 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 12
第三章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预防医学 17
第一节 整体观念 18
一、人体?腑组织机能的统一性 18
二、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9
第二节 预防医学 20
第四章 脏腑与其他组织 22
第一节 五脏 23
一、肝 23
二、心 25
三、脾 27
四、肺 29
五、肾 32
第二节 六腑 34
一、胆 34
二、胃 35
三、大肠 40
四、小肠 41
五、三? 42
六、膀胱 44
第三节 脑髓和女子胞 45
第四节 筋骨、肌肉、皮肤 47
第五节 经络 51
一、十二经络 52
二、奇经八脉 59
三、十五别络 63
第六节 营?气血精神津液 67
第七节 四肢、五官 74
一、四肢 75
二、五官 76
第五章 疾病发生的原因 82
第一节 外感疾病统属于四时六淫与外伤 83
第二节 内伤疾病统属于七情、九气与房室、饮食、劳倦 87
一、七情 87
二、九气 90
三、房室 90
四、饮食 91
五、劳倦 92
第六章 诊断方法 93
第一节 内经对脉学的发明 93
一、三部九候脉法 95
二、脉应四时阴阳 97
三、脉应情志变动 98
四、胃脉和?脏脉 98
五、平脉 99
六、病脉 100
七、死脉 105
八、孕脉 107
九、切脉 107
十、触诊 108
第二节 望诊的意义和方法 112
一、察色的部位 113
二、察色的方法 114
三、正色和病色 115
第三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117
一、态度 117
二、内容 118
第四节 闻诊的意义和方法 119
一、声音 119
二、语言 120
第七章 治疗法则 121
三、呼吸 121
第一节 标本先后内外上下 123
一、标本先后 123
二、内外上下 125
第二节 正治和反治 127
第三节 其他治疗原则 129
第四节 制方用药的规律 131
第五节 治病必须辨别虚实 135
第二章 风寒温热暑湿类 138
第一节 中风 138
第一章 证候分类概述 138
下编 各论 138
第二节 伤寒 142
第三节 温病、热病 143
第四节 暑病 147
第五节 湿病 149
第六节 寒热 150
第三章 疟疾霍乱时疫类 151
第一节 疟疾 152
第二节 霍乱 154
第三节 时疫 155
第四章 痿痺偏枯类 156
第一节 痿 156
第二节 痺 158
第三节 偏枯 160
第五章 瘈?痉厥癫狂类 161
第一节 痰? 161
第二节 痉 162
第三节 厥 164
第四节 癫狂 168
第一节 口舌病 170
第六章 五官疾病类 170
第二节 牙齿病 171
第三节 咽喉病 173
第四节 眼病 174
第五节 耳病 176
第六节 鼻病 178
第七章 头痛眩晕类 180
第一节 头痛 180
第八章 心胁背腰腹诸痛类 183
第二节 眩晕 183
第一节 心痛 184
第二节 胁痛 185
第三节 背痛 186
第四节 腰痛 187
第五节 腹痛 188
第九章 寤寐汗类 189
第一节 寤寐 189
第二节 汗 191
第十章 呕吐哕逆膈病类 192
第一节 呕吐 193
第二节 哕逆 194
第三节 膈病 195
第十—章 咳嗽痰饮喘促类 199
第一节 咳嗽 200
第二节 痰饮 202
第三节 喘促 203
第十二章 消渴黄疸类 205
第一节 消渴 206
第二节 黄疽 207
第十三章 痞满积聚类 208
第一节 痞满 208
第二节 积聚 209
第十四章 肿胀类 212
第一节 水肿 212
第二节 胀病 214
第十五章 泄泻肠?类 217
第一节 泄泻 217
第二节 肠? 219
第一节 便血 220
第十六章 便血便难类 220
第二节 便难 221
第十七章 前阴诸病类 222
第一节 前阴病 222
第二节 ?闭 223
第三节 遗溺 224
第四节 溲血 224
第五节 淋濁 224
第六节 遗泄 225
第十八章 疝气类 225
第二节 ?疝、?疝 226
第一节 心疝、肺疝、风疝 226
第三节 狐疝 227
第四节 厥疝、卒疝 227
第五节 冲疝、瘕疝 228
第十九章 ?疽炎 228
第一节 头脑部诸症(包括颈项) 229
第二节 胸腹部诸症 231
第三节 背部诸症 232
第四节 四肢部诸症 233
第五节 其他杂症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