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与重构 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盛邦和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1730187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一、“民族文化”与“文化民族” 1

二、西学与中学,“解体”与“重构” 5

三、“建设”分期与“融构”前景 12

第一编 “辛亥”潮涌诸子起 19

编绪 文化“三圈层”的更新 19

第一章 章太炎的民族文化昌言 22

一、“国光”与“种性” 22

二、对孔子的批评 26

三、哲学、宗教,“发起信心” 27

第二章 刘师培:兼温存与“激烈” 32

一、于传统的温存 34

二、以“中学”释“西学” 37

三、又是一个“激烈派” 38

四、“新史”精神 40

第三章 “破坏者”的登场——《新世纪》 43

一、“先以孔丘之革命” 44

二、“三纲革命” 46

三、“权威”的破坏 47

四、“无政府”悖论 49

第四章 “国教”刍议 51

一、“心灵”与文明 52

二、建议设“孔教” 55

三、“春秋大义”与“名誉大法典” 57

第五章 “建设”已经开始:“新民说” 60

第六章 “新史学”的诞生 66

一、解“史”如解“尸” 66

二、“进化论”与“心力论” 67

第七章 “复兴”与“国粹” 71

一、“国粹”的出现 71

二、何为“国粹” 75

三、“是则古学之复兴者也!” 78

四、比较 81

第八章 东邻刺激与回响 89

一、20世纪初史学现代化与日本 89

二、社会主义学说与唯物史观译传中国 94

编结 “建设”的“建议”与其特征 100

第二编 “五四”声浪呼“解体” 107

编绪 “孔教”与“五四” 107

第一章 孔学的否认,旧殿的拆毁 110

一、吴虞:“礼教就是吃人的呀!” 110

二、易白沙:“崇拜孔子,此乃大错!大愚!” 114

第二章 胡适态度与西学支持 117

一、文化建设的四阶段论 118

二、“杜威法则”:实证 120

三、存疑主义与赫胥黎 123

四、道德观与易卜生 125

五、“科学”的人生观 128

第三章 傅斯年,“新潮”激扬新史风 132

一、志在“新潮” 132

二、不依傍儒家而造新文化 135

三、辨“性”、“命”,以语学研史 137

四、“史科学”、“史料学”,还是“史料学” 140

第四章 《古史辨》,反对“崇古”的实证“思想史” 145

一、胡适的“莫大启示” 147

二、辨伪求真及其史论 149

三、以民俗与故事释史 151

四、古史皆是“神话” 156

五、进步的史学发展观 158

第五章 蔡元培反“孔教”而不反孔 161

一、《孔子的精神生活》 162

二、孔子“明乎非宗教之人” 164

三、“民族复兴”的三件事 166

第六章 陈独秀、李大钊的文化建设观 168

一、陈独秀:必须对抗儒学的“思想强权” 168

二、李大钊“经济意义”的文化 173

编结 拆除“旧屋”,“新居”施工 175

第三编 重构当从“人生”起 179

编绪 忧患与关切 179

第一章 总寻人生“着落”的梁漱溟 187

一、莫之致而致者,命也 187

二、继“绝学”的悲怀 189

三、乡村改造 193

四、“如狗,如猫”,“践形尽性” 194

第二章 一个“人心”的忧思者——杜亚泉 197

一、“接续主义是矣” 197

二、“法律之维系”,“远不如道德之巩固” 199

三、因忧“迷乱”而遭驳议 201

第三章 忧“心”者的再次上阵 208

一、“传统不能一天中断” 208

二、“玄学鬼”的挨打 213

三、“民族复兴”乃文化的“死后复活” 216

一、人生与历史精神 219

第四章 唐君毅的“精神自我论” 219

二、“精神自我” 221

三、所向往之新精神 224

第五章 另类的“新人生观” 228

一、罗家伦主张“意志的力” 229

二、《新人生观》 232

三、伦理是有原因的 235

第六章 林语堂论中国人的“人生” 238

一、林语堂眼睛里的人生意义 240

二、从人文到宗教 242

三、曲笔曲心的苦衷 244

编结 由“用”向“体”的突入 246

编绪 向“本体”架构的深入 251

第四编 建设最重立“本体” 251

第一章 权威的指针,孙中山的“文化亚洲论” 256

一、文化亚洲论与“王道”的儒学观 256

二、心理建设论——“行易知难” 260

三、不“自由”的“自由观” 262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宣言》与异论 266

一、当对中国文化作历史估计 266

二、“反动空气”——胡适对《宣言》的定义 268

三、陈序经的中国文化“出路”论 270

第三章 陈立夫“明”而“化”的文化建设论 276

一、“由诚至明”,由“明”而“化” 277

二、什么是“文化建设”? 279

第四章 胡秋原的“中国文化复兴论” 282

第五章 张东荪:新文化的哲学“架构” 287

一、中国文化“今后所应走的道路” 287

二、创出“心”的“架构” 288

三、“道统”的再释 292

第六章 贺麟融西学而创“新心学” 295

一、无法赞成“本位文化的思想” 295

二、新“知行”论 298

三、将阳明哲学树为立国精神 303

第七章 熊十力:“本体”的构筑 307

一、从唯识论走向儒学观 308

二、喜孟子、阳明 309

三、“本体论” 312

四、“我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原来不二” 314

五、什么是“体”?什么是“用”?关系呢? 317

六、我的本心的觉悟 318

第八章 冯友兰与其“新理学” 321

一、茫茫之“理”决万事 321

二、听从“天”的命令 325

三、生命爬升的四层境界 327

四、文化的合理传承:“正题、反题与合题” 330

第九章 佛教于文化建设之影响 335

一、从杨文会到欧阳渐 335

二、太虚与“佛学的新运动” 337

三、儒者竞也多崇佛 342

四、王治心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343

编结 “本体”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347

第五编 民族史学奏劲曲 351

编绪 传统重构中民族史学的参与 351

第一章 王国维——民族根脉的寻认 354

一、学术三变 354

二、“纯粹哲学”的吸纳 357

三、追寻民族的“记忆” 361

第二章 “民族文化之史”的建立 366

一、陈寅恪与民族文化史研究 366

二、士人精神新脊梁——独立、自由 370

三、史料学派的别途 372

第三章 陈垣的文化中华观 378

一、史料建设、史学建设、文化建设 379

二、倾心于民族史学的建立 383

三、文化中华观 386

第四章 钱穆的“温情与敬意” 388

一、《国史大纲》 388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393

三、根据民族的精神,寻找“此后的新生” 394

编结 民族史学家的成绩 397

编绪 文化新“体”的多元“融构”及其主干 403

第六编 “融构”总在有新“体” 403

第一章 杜维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409

一、“文化东亚” 409

二、“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410

三、对“反传统”的看法 412

四、忧虑的一面与“文明对话” 415

第二章 余英时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418

一、对“新教伦理”的诠释 418

二、一个“韦伯式的问题” 419

三、心、性说新解与“信仰得救” 423

第三章 林毓生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429

一、关于人生意义的寻找 430

二、对传统否定思想的反思 432

三、“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435

第四章 张灏:“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439

一、对“西方冲击论”的质疑 439

二、信仰式的研究方法 440

三、对“新民”精神的肯定 443

第五章 殷海光,一个最终“大转变”的“五四后期”人物 447

一、现代化是文化“接触”的问题 448

二、“五四后期的人物” 450

三、最后思想的转变是“五四”的光荣 452

第六章 新儒学、新儒学区与东亚发展 457

一、新教与新教区 458

二、东亚新儒学及其形成过程 459

三、中国与日本在创立东亚新儒学过程中的作用 464

编结 新“体”建设与科学引领 472

书结 474

一、文化的界定 474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476

三、文化重构及其目标意义 478

四、重构的主要对象:儒学与史学 484

五、建立民族的信仰 486

六、文化与民主 488

七、“意义世界”与科学“本体” 494

参考文献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