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新序 1
原序 1
第一编先秦编 1
概述 1
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 4
第一节 商代与西周的宗教思想 4
第三节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哲学观点 (54 7
第二节 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8
第三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11
第一节 春秋时代思想的两重性 14
第二章春秋时代的思想 14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重人、重民思想 16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18
第四节 《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19
第三章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3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 23
第二节 孔子的仁、礼观念 24
第三节 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26
第四章墨子思想 29
第一节 墨子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29
第二节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 30
第三节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 32
第五章《老子》的理论思维 35
第一节 老子和《老子》的“道” 35
第四章谶纬与《白虎通》 (1 36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而治” 39
第一节 孟子和孟子的“仁政”学说 42
第六章孟子思想 42
第二节 孟子的性善说和伦理思想 45
第三节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 47
第七章庄子思想 50
第一节 庄子和庄子的“大宗师” 50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 52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 54
第八章名辩思潮 57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形成 57
第二节 惠施的辩学 58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 61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知识与辩学 63
第九章《易传》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化 67
第一节 《易传》的思想体系 67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 70
第十章战国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 72
第一节 荀子和荀子的“天人相分”论 72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 (1 72
第二节 荀子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74
第三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社会思想 77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历史悲剧 80
第十一章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 80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82
第三节 韩非的历史进化观 84
第四节 韩非论”道”、“理” 85
第一节 范围和通例 88
第十二章 先秦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88
第二节 《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 90
第三节 诸子著述 96
第四节 文物资料 102
第二编 两汉编 107
概述 107
第一章汉初诸子学说的复兴与黄老之学 110
第一节 陆贾与贾谊 110
第二节 黄老之学 113
第三节 《淮南子》 116
第一节 “天人感应”思想 119
第二章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 119
第二节 人性论和伦理观 122
第三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124
第三章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127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127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29
第三节 司马迁的天命鬼神观 131
第四节 《论六家之要指》 133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 136
第二节 《白虎通》封建宗法思想 139
第五章反神学迷信思想家扬雄、桓谭和王充 143
第一节 扬雄、桓谭对谶纬迷信的评说 143
第二节 王充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46
第三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和“效验”学说 149
第六章汉末社会思潮 154
第一节 “清议”之风 154
第二节 王符的《潜夫论》 155
第三节 仲长统的《昌言》 158
第一节 汉初诸子和黄老之学的史料 160
第七章两汉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160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与谶纬的史料 162
第三节 司马迁、扬雄、桓谭、王充及汉末社会思潮史料 165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编 169
概述 169
第一章魏晋玄学 172
第二节 “正始之音” 176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179
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183
第二章魏晋反玄学思潮 186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 186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 188
《言尽意论》 188
第三节 鲁褒的《钱神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 191
第四节 《列子》书中的台理命题 193
第一节 佛学与玄学的合流 196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佛学 196
第二节 “神不灭”思潮的兴起 200
第四章南北朝的道教思想 204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 204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研讨 208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211
第四节 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213
第五节 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互相融合与斗争 216
第五章南北朝的反佛思潮 219
第一节 何承天的反佛思想 219
第二节 刘峻的《辨命论》 221
第三节 范缜的《神灭论》 223
第一节 史料概述 228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228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231
第四编 隋唐编 235
概述 235
第一章隋唐时期的儒学 238
第一节 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238
第二节 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240
第三节 王通与《中说》 242
第四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244
第二章隋朝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248
第一节 三论宗和天台宗 248
第二节 唯识宗 253
第三节 唐初的排佛言论 257
第三章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259
第一节 华严宗 259
第二节 禅宗 262
第三节 韩愈的排佛与客佛 266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 270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273
第一节 吕才对术数迷信的评论 273
第二节 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 275
第三节 柳宗元的思想 276
第四节 刘禹锡的思想 279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283
第一节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 283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284
第三节 李筌的思想 286
第四节 谭峭及其《化书》 288
第六章隋唐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291
第一节 史料概述 291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294
概述 298
第五编宋元编 298
第一章理学思潮的兴起 301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 301
第二节 理学与经学的结合 303
第二章 王安石的“新学” 305
第一节 “荆公新学” 305
第二节 王安石的五行说与元气论 306
第三节 王安石的“耦”中有“耦”的思想 308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学说 310
第三章北宋理学的流派及思想 313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通》 313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象数学及邵雍的思想 318
第三节 张载的思想及其关学学派 321
第四节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 330
第四章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338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述 338
第二节 朱熹的天理论 340
第三节 朱熹的心性学说 343
第四节 朱熹的存理灭欲思想 346
第五章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350
第一节 陈亮的生平及其与朱熹的辩论 350
第二节 叶适的生平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354
第六章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357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357
第二节 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360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362
第七章元代思想概述 365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延续 365
第二节 邓牧的社会思想 368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370
第八章 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370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372
第三节 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375
第六编 明清编 377
概述 377
第一章 明代思想由“朱学”向“心学”的转变 380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380
第二节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81
第三节 陈献章的心学 384
第二章明代心学代表王守仁及其思想 388
第一节 王守仁思想的形成 388
第二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 390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394
第四节 王守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396
第一节 罗钦顺的生平与理气、道器论 399
第三章罗钦顺、王廷相对理学的批评 399
第二节 罗钦顺论心学及禅学 402
第三节 王廷相的生平及其气本论 404
第四节 王廷相的人性论及知行观 407
第四章黄宗羲的思想 410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及其社会思想 410
第二节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 413
第三节 《明儒学案》及其学术思想价值 415
第五章顾炎武的思想风格 417
第一节 顾炎武的生平 417
第二节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评 419
第三节 顾炎武的学术作风与治学方法 421
第六章王夫之对古代思想的总结与贡献 424
第一节 王夫之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来源 424
第二节 王夫之对张载自然观的评论 426
第三节 王夫之对理学及佛老思想的改造 429
第七章颜李学派的思想 434
第一节 颜李学派的思想特色 434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人性论与伦理观 436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438
第八章清代的学术和思想 441
第一节 十八世纪清代学术思想概况 441
第二节 戴震的思想 442
第三节 专门汉学的后期发展及汪中的思想 446
第四节 焦循与阮元的思想 449
第九章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454
第一节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的概况 454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主要思想史料 457
概述 465
第七编近代编 465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与鸦片战争前后的 468
思想概况 468
第一章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468
第二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472
第三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476
第二章洪秀全和洪仁玕的思想 482
第一节 洪秀全的思想 482
第二节 洪仁玕的思想 488
第三章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社会思潮 495
第一节 洋务派思想与西学的传入 495
第二节 李善兰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思想 498
第三节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 502
第四章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 506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潮及其历史特点 506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508
第三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 514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 518
第五节 严复介绍的西学及其思想 523
第六节 旧学对新学的反动 530
第五章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532
第一节 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532
第二节 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 540
第四节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554
第六章 中国近代思想史料介绍 560
第一节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思想 560
史料 560
第二节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思想 563
史料 563
后记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