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财政学的对象和内容 1
一、 财政学的学科地位 1
二、 财政学的对象 3
三、 财政学的内容体系 5
第二节 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6
一、 财政学的产生 6
二、 财政学的发展 9
第二章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13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 13
一、 财政的起源 13
二、 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财政 15
第二节 财政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地位 21
一、 财政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 21
二、 财政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地位 23
第三节 财政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 25
一、 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25
二、 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26
三、 财政分配民价格分配的关系 28
第四节 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29
一、 什么是公共财政 29
二、 公共财政的作用 31
三、 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 33
第三章 财政的职能 36
第一节 财政职能的内涵和表述 36
一、 财政职能的内涵 36
二、 对我国财政职能的表述 39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职能 41
一、 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41
二、 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手段 43
第三节 收入分配的职能 44
一、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44
二、 收入分配职能的运用 46
第四节 经济稳定的职能 50
一、 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50
二、 经济稳定职能的运用 51
第四章 财政支出总论 53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和形式 53
一、 财政支出的分类 53
二、 财政支出的形式 59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原则 60
一、 量入为出原则 60
二、 效益原则 62
一、 财政支出的规模 63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增长控制 63
二、 财政支出的增长控制 67
第五章 投资建设性支出 68
第一节 基本建设支出 68
一、 基本建设投资及其分类 68
二、 基本建设投资额与基本建设拨款额 72
三、 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 74
第二节 支援农业支出 77
一、 支援农业支出的概念 77
二、 支援农业支出的内容 78
三、 安排支农资金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79
第三节 其他投资建设性支出 82
一、 流动资金支出 82
二、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83
三、 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83
五、 简易建筑费支出 84
四、 更新改造资金支出 84
六、 地质勘探费 85
第六章 社会公共支出 86
第一节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 86
一、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86
二、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内容和管理 88
第二节 行政管理费支出 92
一、 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92
二、 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和管理 93
三、 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 95
第三节 国际支出 96
一、 国防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96
二、 国防支出的内容 97
三、 国际支出的发展趋势 98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100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101
一、 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 101
二、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01
三、 社会保障支出的发展趋势 104
第二节 财政补贴 106
一、 什么是财政补贴 106
二、 财政补贴的性质 108
三、 财政补贴的内容 110
四、 财政补贴的必要性 113
五、 财政补贴的作用 115
第八章 财政收入 118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构成 118
一、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118
二、 财政收入的经济构成 120
一、 什么是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123
第二节 财政收入的真实性问题 123
二、 虚假财政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25
第三节 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与原则 126
一、 财政收入的形式 126
二、 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30
第四节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132
一、 影响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因素 133
二、 我国财政收入的合理数量界限 134
第九章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产关系 136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136
一、 国有资产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 136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38
三、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140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144
一、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 144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2
第三节 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154
一、 规范财会制度的必要性 154
二、 财会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55
三、 企业利润及其分配 157
第四节 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158
一、 国家预算和企业财务的关系 158
二、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 158
三、 国有企业对国家预算的缴纳任务 159
第十章 税收理论 161
第一节 税收基本概念 161
一、 税收的定义 161
二、 税收的“三性” 164
三、 有关税收的一些概念 165
四、 税收的分类 170
一、 税收公平原则 173
第二节 税收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173
二、 税收效率原则 175
第三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79
一、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80
二、 税收转嫁有形态 181
三、 税负转嫁的条件 183
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 186
第一节 税制模式 186
一、 税制模式理论 186
二、 复合税制 187
三、 主体税种的选择 189
第二节 税收制度的设计 191
一、 最佳税收制度理论 191
二、 基本税收理论的税收制度设计 194
一、 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196
第三节 中国税收制度 196
二、 两步利改税及其评价 202
三、 中国税制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05
第十二章 税种分析 208
第一节 商品课税 208
一、 商品课税的特征 208
二、 商品课税的类型 210
第二节 所得课税 218
一、 所得课税的特征、功能和课征方法 218
二、 个人所得税 221
三、 企业所得税 226
四、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227
五、 土地增值税 228
六、 农(牧)业税 229
一、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231
第三节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231
二、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税种 232
第十三章 国债 236
第一节 国债概述 236
一、 国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236
二、 国债的功能 238
三、 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239
四、 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242
第二节 国债政策 244
一、 国债的发行 244
二、 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率 246
三、 国债的还本利息 250
第三节 国债市场 253
一、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253
二、 国债发行市场 254
三、 国债流通市场 256
第十四章 国家预算 259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 259
一、 国家预算的含义 259
二、 国家预算的产生 259
三、 国家预算的类别 260
四、 国家预算体系 262
五、 国家预算的原则 263
第二节 国家预算法 265
一、 国家预算法总述 265
二、 国家预算级次和管理权限 266
三、 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 268
四、 监督与法律责任 270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271
一、 预算外资金的含义 271
二、 我国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 273
三、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274
四、 税费改革与预算外资金的治理整顿 277
第十五章 国家财政管理体制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一、 财政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280
二、 分级分税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282
三、 分级分税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理论依据 284
第二节 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 287
一、 分税制 287
二、 转移支付制度 290
第三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297
一、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97
二、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99
三、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思路 302
一、 财政平衡的概念 308
第十六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308
第一节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308
二、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问题 311
三、 我国经济中的财政赤字 313
四、 我国关于财政赤字问题看法的演变 315
第二节 财政赤字的分析 318
一、 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 319
二、 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 319
三、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与货币供给 320
四、 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 322
第三节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 323
一、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323
二、 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327
一、 财政政策类型 330
第一节 财政政策类型与演进 330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 330
二、 财政政策在演进 334
第二节 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337
一、 财政政策目标 337
二、 财政政策工具 340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344
一、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344
二、 财政政策效应 347
三、 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 348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50
一、 货币政策简介 350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比较 352
三、 不同的政策组合 354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356
一、 外债的功能 359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359
第一节 外债 359
二、 外债的种类与结构 361
三、 外债的负担与限度 362
四、 外债管理 363
第二节 关税 365
一、 关税的发展与现状 365
二、 保护关税 367
三、 保护关税的政策意义 369
第三节 国际税收 370
一、 国际税收的实质 370
二、 税收管辖权及其交叉或冲突 372
三、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373
四、 税收饶让 376
五、 国际税收协定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