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线电视概论 1
1.1 有线电视的起源及其发展 2
1.2 有线电视的基本构成 6
1.2.1 中心系设备 6
1.2.2 传送系设备 7
1.2.3 端末系设备 7
1.3 有线电视的服务 7
1.3.1 转播服务 8
1.3.2 自主广播服务 8
1.3.3 双方向功能所产生的服务 9
1.4 有线电视的法令 10
1.4.1 有线电线法的概要 11
第二章 CATV相关通信电子学 15
2.1 电波的传播方法 16
2.1.1 电波的产生 18
2.1.2 电波的形态 19
2.1.3 电波的检出 21
2.1.4 空间的特性阻抗 22
2.1.5 固有传播系数 23
2.2 单位偶极天线(doublet) 24
2.2.1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电磁场 24
2.2.2 单位偶极天线的指向性 25
2.2.4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电阻 27
2.2.3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功率 27
2.3 半波长天线 28
2.3.1 半波长天线 28
2.3.2 半波长天线的辐射电阻 31
2.3.3 天线增益 32
2.3.4 接收天线的功率 35
2.3.5 天线的有效面积 36
2.4 馈电 37
2.4.1 馈电线 37
2.4.2 馈电线的匹配 42
2.4.3 驻波比 43
2.4.4 不匹配损失 45
2.4.5 馈电线的输入电抗 46
2.5 匹配的原理 46
2.5.1 匹配电路 47
2.6 接收机的构成 48
2.6.1 频率变换 49
2.7 接收机的性能 52
2.7.1 感度 52
2.7.2 选择度 53
2.7.3 假像频率的选择度 54
2.8.1 调变 55
2.8 各种的调变波 55
2.7.5 隐定度与可靠度 55
2.7.4 传真度 55
2.8.2 AM波的产生 60
2.8.3 AM调变率 62
2.8.4 FM波的产生 63
2.8.5 FM调变指数与调变率 64
2.8.6 FM之预强调与解强调 65
2.9 热杂音的定义(NT) 67
2.10 杂音指数(NF) 67
2.11 载波杂音比(C/N) 68
第三章 电视信号与广播方式 71
3.1 电视信号 72
3.1.1 彩色电视信号 73
3.1.2 声音信号 81
3.1.3 高画质电视信号 82
3.1.4 用於电视广播之数位信号 88
3.2 电视信号的广播方式 92
3.2.1 标准电视广播方式 92
3.2.2 卫星电视广播的广播方式 102
3.2.3 用CS作卫星广播的方式(CS广播) 111
3.2.4 日本高画质广播方式 121
第四章 有线电视的系统构成 127
4.1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128
4.1.2 传送系 129
4.1.1 中心系 129
4.1.3 端末系 131
4.2 接收点设备 132
4.2.1 接收天线 133
4.2.2 前置放大器 159
4.3 头端 161
4.3.1 信号处理器 164
4.3.2 卫星接收机 168
4.3.3 电视调变器以及FM调变器 170
4.3.4 引示信号产生器 181
4.3.5 扰频编码器 183
4.3.6 上行电视解调器 184
4.3.7 合成器 187
4.3.8 不断电电源装置 190
4.3.9 微波中继机器 192
4.4 传送线路设备 194
4.4.1 传送线路的构成 194
4.4.2 传送电缆 199
4.4.3 干线放大器 207
4.4.4 分岐、分配器 221
4.4.5 接头 228
4.4.6 保安器 231
4.4.7 干线放大器用电源供给器 232
4.4.8 光传送机器 235
4.5.1 订户终端机 244
4.5 端末设备 244
4.5.2 室内分配系统与机器 251
4.5.3 有线电视与集合住宅的连接 254
4.6 节目制作播出设备 260
4.6.1 概要 260
4.6.2 机能 264
第五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与信号品质 267
5.1 性能基准 268
5.1.1 基准的必要性 268
5.1.2 有线电视法的技术基准 269
5.1.4 EIAJ的性能基准 272
5.1.3 希望性能 272
5.1.5 美国的技术基准 274
5.1.6 IEC的性能基准 275
5.1.7 性能基准的适用地点 275
5.2 系统性能与接收品质 276
5.2.1 有线电视的性能评价 276
5.2.2 主观评价试验 277
5.2.3 画质恶化的主因 278
5.2.4 EIAJ的主观评价试验 280
5.2.5 其他的主观评价试验结果 282
5.3 接收者端子的信号品质 284
5.3.1 信号位准 284
5.3.2 CN比 286
5.3.3 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294
5.3.4 交互调变 298
5.3.5 CTB 300
5.3.6 串调变 302
5.3.7 交流声调变 304
5.3.8 反射 305
第六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基础 311
6.1 频率排列 312
6.1.1 技术基准的频率排列 312
6.1.2 频道称呼与频率排列 316
6.1.3 上行、下行传送频率 317
6.1.4 分割频带 318
6.2 系统性能与设计的基础 319
6.2.1 CN比 320
6.2.2 非线性失真 325
6.2.3 电源交流声调变 329
6.2.4 传送系的系统性能 330
6.3 电源供给 339
6.3.1 供电方式 339
6.3.2 供电系统设计 340
6.4 系统设计例 342
6.4.1 系统设计条件 342
6.4.2 系统构成 343
6.4.3 系统性能的分配 343
6.4.4 机器所要的性能与输出入位准 345
6.4.5 干线传送距离 349
6.4.6 保安器输出位准 349
第七章 系统、机器性能的测定 353
7.1 概要 354
7.1.1 测量的基础 354
7.2 在本书采纳的测试用仪器 357
7.3 测定法 359
7.3.1 测量法概要 359
7.3.2 系统性能的测定 361
7.3.3 机器性能的测定 383
第八章 传送线路监视与订户管理 393
8.1 概要 394
8.2 通信方式 394
8.2.1 双方向传送(上行、下行传送)的频率分配 396
8.2.2 资料传送 396
8.2.3 轮询式 399
8.3 状态监视器 401
8.4 订户管理 404
8.4.1 定址系统 404
8.4.2 收费管理系统 410
8.4.3 扰频控制与收费方法 411
第九章 新的有线电视技术 415
9.1.1 光纤有线电视的方式 416
9.1 光纤有线电视 416
9.1.2 光/同轴混合方式 418
9.1.3 全光分配方式 419
9.1.4 光轴心(HUB)方式 420
9.2 数位信号传送 421
9.2.1 数位导入的目的与意义 421
9.2.2 目前为止的实施例 423
9.2.3 今後的发展 425
第十章 资料 429
表1 中华民国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430
表2 FCC有线电视系统规范 432
表3 世界的电视方式 433
表4 国内电视频道地区分布表 435
表5 美规、日规CATV电视频率表 437
表6 日本有线电视(下行)频道分配表 438
表7 台湾地区卫星收视节目一览表 439
表8 有线电视电缆规格表 443
表9 美国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 445
表10 日本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 447
表11 电视接收机的性能 450
表12 日本卫星的广播频道表 452
表13 有线电视施工设计符号 457
表14 日规CATV符号 458
表15 VSWR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462
附录 字汇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