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熵与货币 经济学的重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8028739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 16

一、物质之间作用、反应与作用—反应链 16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作用反应渠道及其有限性质 18

三、感性世界和作用世界的划分 21

四、客观世界的人为割裂和存在与认识的部分割裂 23

五、信息是联系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的中介 24

六、理性认识正确反映彼岸世界的判定准则 27

七、主动实践与被动实践 30

八、感性认识是一种构建 32

九、建构的理性认识和类比与直觉 33

十、关于欧几里德范式的理解与运用 35

十一、对于理论盲点的探讨 36

十二、无矛盾与完备的悖论 38

十三、统一基础的经济学是目前的需要 39

第二章 人类生存特征 42

一、生物的第一本质特征是摄入负熵流 42

二、生命的第二本质特征是自我复制和生存竞争 43

三、生命的第三本质特征是信息交流 45

四、生态网与负熵之源——太阳 47

五、探求人类起源的机制 48

六、人与动物的生物性生存特性比较 49

七、人+劳动手段耗散系统 51

八、劳动手段的三种中介作用 53

九、器官相关律的隧道效应——从猿进化为人的关节点 56

十、如果让一切重新开始,那么 59

十一、世界向人开放 59

十二、人类认知世界的特征 61

一、劳动输出负熵 64

第三章 劳动与消费特征 64

二、生产产品的最简单情况 65

三、稍复杂生产产品的情况分析 67

四、运用自然界动力劳动过程的分析 68

五、运用已经加工动力劳动过程的分析 70

六、农林畜牧劳动进程的分析 71

七、“实在负熵”、“虚拟负熵”与“所有权” 72

八、劳动中输出负熵边际递增性质 73

九、劳动的分配与负熵输出无差异曲线 74

十、输出负熵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联系 76

十一、输出负熵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性态 79

十二、人类摄入负熵的周期特征 80

十三、两个来自自然科学的说明 81

十四、人体摄人负熵边际递减的自然科学证明 86

十五、消费品的互相替代 88

十六、消费品无差异曲线与边际负熵摄入矢量 89

十七、负熵对于人类的用途 90

一、最佳产量组合 94

第四章 单人的生产与消费 94

二、边际负熵摄入等于边际负熵输出 96

三、生产消费可能区域 98

四、最优状态的矢量分析 100

五、次优点曲线的获得 101

六、生产函数与最优生产问题的提出 103

七、恒定生产要素的最优分割 106

八、最有效率生产与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 108

九、生产要素与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的联动 110

十、重新定义等负熵输出曲线 112

十一、运用矢量法在生产平面上寻找最有效率生产曲线 113

十二、在生产要素平面上确定最优生产消费点 116

十三、粮食棉花产品坐标系和局部均衡的分析 120

十四、“经济人”与它的内核定义 122

十五、“经济人”的行为特征 123

十六、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两种尺度 123

第五章 两人世界 126

一、鲁滨逊与孙彬禄汇合 126

二、有关消费方面的分析 127

三、有关生产方面的分析 131

四、外观零和状态与内涵非零和状态 133

五、消费和生产的组合分析以及进一步的调整 134

六、鲁孙两人节约负熵输出的最优分析 136

七、上地生产要素流动的讨论 138

八、既定生产要素数量下摄入负熵最大化 141

九、变动输出负熵的净负熵摄入最大化 143

十、粮食生产的矢量分析方法 144

十、合成的等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矢量 146

十、两人合计的生产力递减 148

十三、合成的最有效率生产曲线 149

十四、从U-V平面到xy平面上的矢量转换 151

十五、x-y平面上的最优生产消费 152

十六、在U-V生产要素平面上分析鲁孙的生产与消费平衡 155

十七、最优境界的惟一性与吸引子 157

十八、从一般均衡分析到局部均衡分析的“转译” 158

第六章 L×M×N世界 160

一、真实世界的抽象 160

二、从2人向着L人的推进 161

三、1人状态:从2种生产要素向着L种生产要素的推进 162

四、2人状态:从2种生产要素向着L种生产要素的推进 165

五、等产量曲面凹向原点的数学表示法(函数的凹性) 170

六、L人状态:将生产要素从2种向着N种的推进 173

七、1人,2种生产要素系统状态:产品品种从2种向着3种的推进 174

八、错误及纠正 176

九、把产品种类从2种推向M种 180

十、鲁滨逊用N种生产要素生产M种产品的分析 180

十一、L人用N种生产要素生产M种产品的分析 182

十二、边际量在生产要素坐标系与产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182

十三、进入消费分析领域 184

十四、等负熵输出曲面与等负熵摄入曲面的几何关系分析 186

十五、生产消费循环过程中净负熵摄人的极大状态 187

十六、用生产矢量与消费矢量分析净负熵摄入的最大化 189

十七、运用矢量方法分析最大净负熵摄入 190

十八、L个人对产品数量的分别贡献与分享 190

十九、从一般均衡到局部均衡 191

二十、合理分配产生的分工与交换 194

二十一、由交换引发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196

二十二、中间产品的分析 198

二十三、L人J工序1种最终产品的分工与协作分析 203

二十五、仅传递输出负熵而并没有物质联系的中间产品 204

二十四、一种中间产品为多种最终产品所采用的讨论 204

二十六、带着中间产品从局部均衡返回一般均衡分析 205

二十七、生产消费的可行区域 208

二十八、最有效率而又最公平的生产消费 210

二十九、调和斯密“经济人”与康德“道德律令”的“二律背反” 213

三十、关于人由遗传所得相等的叙述 215

第七章 所有制分析 218

一、人物关系的半“明”半“暗” 218

二、所有权客体和形式的变化 220

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最简单模型分析 221

四、劳动者消费和地租数量的确定性 224

五、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1) 230

六、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2) 232

七、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3) 237

八、种子借还数量的确定和边际生产产品的关联关系 240

九、结论的扩展 242

十、种子(资本品生产要素)与土地(初级生产要素)的等同转换 243

十一、所有权收入大小与劳动报酬多少的关联分析 244

十二、关于所有制下生产消费效率的讨论 246

十三、割断生产要素所有者与边际生产率的关联,导致低效率的配置 249

十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比较 251

十五、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兴衰 253

第八章 货币引起的流畅与阻塞 255

一、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考察 255

二、“无摩擦力”的“科斯世界” 258

三、货币的起源与魅力 261

四、两种交换比值 264

五、产品交换时客观态与主观态相统一状态 266

六、暴露于两种产品简单交换中的矛盾 267

七、产品交换矛盾在一般均衡图上表示 268

八、两人M种产品交换中的矛盾 270

九、L人M种产品交换中的矛盾 272

十、中间产品引入的交换矛盾 275

十一、货币的初步引入 276

十二、货币与价格 278

十三、货币对于产品交换目标的新扭曲 280

十四、鲁滨逊方的调整 282

十五、孙彬禄方的反应 283

十六、在一般均衡图上分析 286

十七、一般均衡图上的再分析 288

十八、从两人扩展到L人的两种产品分析 293

十九、局限于一人的M种产品坐标系的分析 294

二十、L人M种产品市场交换的决定 298

二十一、矢量法与表格法的比较 300

二十二、考虑生产要素分配不均衡的货币化经济 301

第九章 微观经济分析 302

一、一个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图示 302

二、预算线和预算集的变动 304

三、限额配给、税收、补贴和批量优惠的预算线和预算集 305

四、偏好集与无差异曲线 306

五、购买消费品的选择 308

六、显示偏好集 309

七、显示偏好的简捷作图法 312

八、两两显示偏好点的三种关系 312

九、显示偏好理论的一些应用 317

十、消费行为均衡性变动分析 319

十一、价格相对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22

十二、时滞讨论 325

十三、市场出清的购买与销售 326

十四、生产可能集的诸关系 328

十五、正常商品与市场出清 330

十六、非正常商品与出不清市场 333

十七、商品性质与市场性质的动态分析 339

十八、并行考虑生产消费的替代与收入效应 342

十九、收入—消费曲线和收入—生产曲线的若干性质 343

二十、跨时期的约束 345

二十一、利率r的变动与消费跨时期的选择 348

一、技术约束 350

第十章 厂商的生产 350

二、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353

三、成本曲线 357

四、长期成本及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61

五、关于长期生产的一些讨论 363

六、市场 365

七、市场需求与厂商收益 366

八、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368

九、完全竞争市场 369

十、完全垄断 372

十一、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损失 373

十二、“无可奈何”的垄断 375

十三、垄断竞争 376

十四、寡头垄断 379

十五、四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383

第十一章 产品分配与生产要素市场 387

一、上半部市场和下半部市场 387

二、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四个内容 388

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定性叙述 389

四、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定量论述 391

五、边际产品递减与以边际产品为标准的分配 393

六、生产单位的实物核算 395

七、生产单位的货币核算 397

八、生产要素市场 399

九、引致需求和市场供需决定生产要素价格 402

十、多重生产环节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级间累积损失 405

十一、三种生产要素供给特点 406

十二、利润和动力 412

十三、产量耗尽与生产效率 414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实物运行分析 420

一、“生产自行产生需求” 420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420

三、三类收入消费模式 421

四、积累与转移 423

五、第一种转移方法——强制 425

六、第二种转移方法——借贷 425

七、第三种转移方法投资 426

八、储蓄流量与投资流量 427

九、平衡行业简单再生产平衡分析 428

十、平衡行业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分析 429

十一、游资的容纳和扩大再生产 430

十二、供过于求行业的投资转移分析 432

十三、交叉和链式作用 433

十四、所有行业的初始姿态分析 434

十五、全部行业的动态过程 436

十六、渐近平衡机制 438

十七、平衡状态指定着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440

十八、经济周期 442

十九、企业性质的深思 444

二十、投资引致的投资 445

二十一、不稳定的平衡 447

二十二、储蓄和投资的非线性 450

二十二、经济周期运行 451

二十四、经济周期模型的深入研究 454

二十五、经济系统的混沌模型 461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的货币运行 470

一、相对价格水平和货币进入问题的阐述 470

二、货币总数量与价格指数 472

三、总供给函数 474

四、总需求函数 475

五、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476

六、参与交换货币的流量与货币供给的存量 477

七、货币的贮藏保值功能 478

八、货币的生息功能 480

九、货币的增殖途径 481

十、银行创造货币存量 483

十一、金属货币的供给 487

十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 488

十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数量的三大法宝 490

十四、总需求和总供给与货币总流量 493

十五、如何决定货币总流量 495

十六、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和投机货币 496

十七、人们愿意保有交易货币的数量 497

十八、现金流动偏好和活定期存款选择偏好 499

十九、产品市场货币量和金融市场货币量的流动及作用 500

二十、用货币政策的调控 502

二十一、为什么加入政府的调节 504

二十二、凯恩斯的产出决定理论 505

二十三、政府和财政 507

十四、政府税收与政府开支 509

二十五、自动稳定器 511

二十六、货币财政政策的混合 513

二十七、问题 514

二十八、财政赤字挤出部分投资机理 515

二十九、财政赤字的投资促进 516

三十、反周期赤字和结构赤字的合并作用 517

三十一、中国的财政赤字 518

三十二、现代公债问题 520

三十三、宏观经济的IS和LM曲线 522

三十四、运用IS和LM曲线分析 524

三十五、失业 527

三十六、如何衡量失业 527

三十七、三种失业 528

三十八、粘性工资根源 530

三十九、自然失业率 531

四十、中国的自然失业率 532

四十二、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534

四十一、通货膨胀 534

四十三、通货膨胀的代价和利益 535

四十四、通货膨胀原因 539

四十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541

四十六、运用IS-LM框架进行分析 544

四十七、财政与公债的作用 546

四十八、菲利普斯曲线 548

四十九、消灭通货膨胀的代价 552

五十、经济周期的货币分析 553

五十一、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运行分析 557

五十二、投机货币国内效应 558

五十三、投机货币国际效应 560

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 563

一、国际经济的引入 563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由来 563

三、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的再阐述 565

四、具有曲率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的比较成本分析 567

五、用相对价格阐述相对成本的比较优势 568

六、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 569

七、以负熵理论重新阐述国际贸易 571

八、进口税收的影响 577

九、进口保护的理由 579

十、国际收支平衡表 581

十一、国际贸易的货币兑换问题 583

十二、古典金本位制度下的稳定汇率 583

十三、休谟的黄金流动均衡机制 584

十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引入 586

十五、购买力平价与汇率的对比和反差 587

十六、归纳和思考 589

十七、用负熵理论阐述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差异 592

十八、伸缩或浮动的汇率 597

十九、浮动汇率分析 599

二十、进口替代和出口推动 603

二十一、资本项目和国际投资 604

二十二、汇率与利率 606

二十三、开放经济下的IS-LM分析 607

二十四、开放经济下的IS-LM再分析 610

二十五、20世纪的世界货币制度 612

参考文献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