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03067801
  • 页数:10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尽可能地展现了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山西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和历史特点,并为当前山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概述 1

第一章 山西地区远古历史及教育(?~前22世纪) 1

第一节 山西远古历史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2

一、地理特征对山西文化的影响 2

二、考古资料反映的山西远古历史及教育 3

三、历史传说反映的山西远古历史及教育 12

四、文字的产生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16

第二章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教育(约前22世纪~前221) 19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山西教育 20

一、夏朝的山西教育 20

二、商代的山西教育 27

第二节 晋国时期的山西教育 30

一、晋国的建立及其历史概况 30

二、西周时期的山西教育概况 33

三、春秋时期的山西教育 38

第三节 三晋时期的山西教育 50

一、三晋时期的历史及教育概况 50

二、子夏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63

三、荀子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75

四、三晋法家及韩非的教育观 91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山西教育(前221~公元220) 109

第一节 秦代的山西教育 109

一、“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 109

二、教育制度 111

第二节 汉代的山西教育 112

一、黄老之学、儒学与教育 112

二、山西的官学教育 121

三、山西的私学教育 124

四、山西的选举 13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教育(220~581) 137

第一节 山西的官学教育 137

一、曹魏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 137

二、西晋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 140

三、十六国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 141

四、南北朝时期的山西官学教育 143

第二节 山西的私学与家学教育 148

一、山西私学教育概况 150

二、山西家学教育 153

第三节 山西的选士制度 159

一、九品中正制 159

二、察举制 163

第四节 王昶的教育思想 16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教育(581~960) 169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 170

一、隋朝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 170

二、唐朝、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学的兴衰 172

第二节 唐朝私学的兴盛——书院、私塾及其他私学形式 179

第三节 隋唐时期山西的经学与科举 188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程序、科目、方法 189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山西人才辈出 193

第四节 王通及其教育思想 218

一、王通的生平、教育活动和著述 218

二、王通的教育思想 221

第五节 柳宗元及其教育思想 232

一、柳宗元的生平、著述和教育活动 232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237

第六章 宋辽金夏时期的山西教育(960~1279) 247

第一节 宋辽金夏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 248

一、宋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 248

二、辽金夏的文教政策与山西教育 263

第二节 宋辽金夏的科举及山西的概况 267

第三节 孙复的教育主张 281

一、孙复的生平、教学活动和著述 281

二、孙复的教育主张 283

第四节 司马光的教育主张 288

一、司马光的生平和著述 288

二、司马光的教育主张 288

第五节 元好问及其文学和教育活动 298

第七章 元代的山西教育(1206~1368) 303

第一节 元代“兴学重教”的文教政策 304

第二节 元代官学的兴衰及山西的概况 305

一、元代的中央官学 306

二、元代的地方官学 306

第三节 元代私学的兴盛与山西的私学 312

一、元代的民间私学 312

二、元代的书院及其演变 313

第四节 元代山西的科举及相关杰出人物 317

第五节 郝经的教育活动及其理学思想 328

一、郝经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328

二、郝经的理学思想及相关教育思想 330

三、郝经论经史及其教育功能 335

四、郝经“用夏变夷”的文化思想 337

五、郝经的书法理论 339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山西教育(1368~1840) 341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教育嬗变 341

一、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341

二、尊经崇儒,以程朱理学为文教的指导思想 343

三、“世治宜用文”的文教动机 345

四、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347

第二节 明清山西官学、私学的发展变化 349

一、山西官学教育的发展 349

二、山西私学的发展变化 374

第三节 明清山西科举制度的演变 416

一、“三年大比”制的确立 416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标准、步骤和方法 419

第四节 薛瑄的教育思想 434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434

二、理学思想 438

三、教育思想 441

第五节 傅山的教育思想 448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448

二、“专精”、“博综”、“辨析”、“创新”的治学方法 455

三、独居“异端”、探求“真谛”的学术创新思想 458

第九章 近代晚清时期的山西教育(1840~1912) 461

第一节 清末山西旧教育的延续(晚清书院系统时期) 462

一、儒学 462

二、书院 463

三、义学 464

四、私塾 465

五、张之洞扶晋时期的教育实践及其思想 469

第二节 清末山西新教育的实行(清末学堂系统时期) 475

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设置 476

二、女子学堂的出现 488

三、留学教育的兴起 490

四、教会学校的产生及初期发展 493

五、李提摩太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495

六、孔祥熙与铭贤学校 500

第十章 民国前期的山西教育(1912~1937) 505

第一节 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 506

一、教育制度的改革 506

二、教育行政机构的变迁 507

第二节 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510

一、对私塾的改造基本完成 510

二、幼儿教育开始起步 511

三、小学教育走向正规 512

四、义务教育成绩斐然 517

五、中学教育缓慢发展 527

六、师范教育稳步发展 534

七、高等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537

八、留学生教育 539

九、教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540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蔚然成风 543

一、乙种实业学校 544

二、实业补习学校 545

三、甲种实业学校 546

四、省立中等职业学校 546

五、成人教育 549

六、农民教育 550

七、干部教育 552

第四节 学生运动轰轰烈烈 552

第五节 晋商与山西教育 553

一、晋商的发展及贡献 553

二、晋商十分重视教育 556

三、晋商的职业教育 560

四、晋商的家庭教育 568

五、晋商大院丰富的教育内容 571

六、晋商对山西教育的贡献 573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山西教育(1937~1949) 575

第一节 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575

一、日军对山西教育的严重破坏和直接控制 575

二、日军的奴化教育 576

三、广大师生的反奴化活动 578

第二节 国统区教育 579

第三节 阎锡山与山西教育 583

一、阎锡山生平简介 584

二、阎锡山的主要教育思想 586

三、阎锡山的主要教育活动 591

第十二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1937~1949) 596

第一节 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管理 597

一、教育方针政策 597

二、教育管理 606

第二节 根据地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609

一、根据地开创前的教育状况 609

二、根据地教育发展概况 610

第三节 干部教育与中等学校教育 630

一、干部教育 630

二、中等学校教育 655

第四节 社会教育与小学教育 668

一、社会教育(即民众教育) 669

二、小学教育 681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功绩及主要经验 696

一、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功绩 696

二、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 703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十七年的山西教育(1949~1966) 708

第一节 对旧学校的接管与整顿 708

一、对山西大学的接管 709

二、对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川至医院的接管 710

三、对铭贤学院及铭贤中学、铭贤小学的接管 710

四、对太谷贝露小学等接受外国津贴的教育机构的接管与接办 711

五、对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接管 712

六、徐士瑚与山西大学 714

七、邓初民与山西大学 718

第二节 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 721

一、确立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 721

二、建立团、队、工会等组织,民主管理学校 722

三、取消旧学校的旧机构和旧制度,建立新机构、新制度 722

四、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722

五、纠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小学教育工作中的混乱现象 725

第三节 教育向工农开门 726

一、农民教育 727

二、职工教育 731

三、市民教育 733

四、干部教育 733

五、教育向工农子女开门 736

六、执行中的偏向及其纠正 738

第四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739

一、山西大学的院系调整 740

二、山西农学院的院系调整 740

三、调整后的山西高等教育 741

第五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743

一、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744

二、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744

三、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 745

四、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得与失 746

第六节 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与改造 748

第七节 中共山西省委文教部 754

一、文教部的建立 754

二、文教部的有益工作 754

三、王大任与山西教育 757

第八节 教育战线的反右派运动 759

一、从共产党整风演进到反右派斗争 759

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764

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及其教训 765

四、对右派分子的严厉处理 770

第九节 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反复:“大跃进”—调整—继续“大跃进”—再调整 772

一、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 773

二、“大跃进”后的调整 775

三、八届八中全会后的继续“大跃进” 777

四、继续“大跃进”后的调整 778

第十节 从195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 781

一、5000名党员干部下学校“插红旗” 781

二、学制改革 782

三、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783

四、《关于教育工作的25个问题》(简称25条)出台 785

五、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 787

六、《关于当前教育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简称15条)出台 788

七、办重点学校 790

八、宣传张瑾瑶 791

九、贯彻“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 792

十、贯彻毛泽东“春节谈话”等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794

十一、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797

第十一节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摇摆中继续“左”倾 800

一、1958年对教师队伍的整顿清理与批判 800

二、1959年8月前的一段纠“左”努力 801

三、1959年8月后的“反右倾” 802

四、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段相对安定宽松时期 802

五、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纠“左”又变成反右 803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山西教育(1966~1976) 807

第一节 “文革”爆发内乱开始 807

一、内乱初起,教育界首当其冲 807

二、王中青——山西“文化大革命”中被推上万人批斗台的第一位高级干部 809

三、赵宗复——山西“文化大革命”中殉难的第一位高级干部 810

第二节 山西的红卫兵运动 813

第三节 “斗、批、改”的全面展开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干扰 819

第四节 “教育学大寨” 824

第五节 对极左的抵制与斗争 825

第六节 惨痛的经验,深刻的教训 827

第十五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山西教育(1976~1985) 829

第一节 徘徊、整顿、恢复时期 829

一、教育继续“学大寨” 830

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833

三、教育秩序的恢复和整顿 840

四、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843

五、秦市义与集资办学 860

第二节 各类教育的调整和初步发展 862

一、整顿基础教育 862

二、恢复职业技术教育 871

三、调整成人教育 878

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 889

第十六章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山西教育(1986~2000) 903

第一节 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903

一、全方位改革教育体制 903

二、稳步推进“普九”工作 915

三、积极尝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929

四、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943

五、加速发展学前教育 953

六、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962

七、逐步深化教育科学研究 967

八、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 978

第二节 职业教育在艰难跋涉中不断壮大 980

一、十五年发展脉络(1986~2000) 981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984

三、马文有与左云综合技术学校 994

第三节 高等教育在改革中阔步前进 996

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年发展脉络(1986~2000) 997

二、布局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999

三、招生就业制度从“双轨”到“并轨” 1002

四、教学改革又上新台阶 1005

五、实验室、图书馆和教材建设 1011

六、“四重工程”建设 1016

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1024

八、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027

第四节 社会力量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发展、壮大 1032

一、社会力量办学历程回顾 1032

二、社会力量办学成就及其社会意义 1036

三、社会力量办学的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038

四、百岁老人侯右诚与五爱学校 1041

后记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