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平与背景 1
前言页 1
1 向命运抗争的一生 2
1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2
2 独具魅力的人格特征 14
2 纯朴的时代之子 24
1 维多利亚社会文化的困境 25
2 人文主义的哲学传统 27
3 19世纪科学的时代精神 34
2 理论蓝图 38
1 “精神科学”的独特性质 39
1 精神科学的对象——“精神装置” 39
2 逻辑框架的作用 41
1 精神本性的奥秘——精神能量 44
2 心理动力学的方法 44
2 人格的动力状态 46
3 心理地形学的方法 51
1 望远镜的“影象”——精神定位 51
2 心理空间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53
4 心理经济学的方法 56
1 恒定原则 57
2 定量的精神过程 59
5 元心理学的命运 60
1 元心理学的实质涵义 61
2 元心理学能否被抛弃 63
3 心灵深处 67
1 动力学的潜意识 68
1 压抑——开启潜意识的锁钥 68
2 潜意识王国的活动规律 70
2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皇家大道 75
1 梦的意义是愿望的满足 75
2 梦作为原发思维过程 81
3 本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终极原因 89
1 本能趋向于恢复早期状态 89
2 为快乐而快乐的性概念 100
4 精神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110
1 人脑中“三个作战的幽灵” 111
2 自我心理学的曙光 116
4 心理学模式 118
1 神经学模式 118
1 看不见的“幽灵”——《科学心理学设计》 122
2 贯穿始终的神经学模式 127
2 目的论模式 131
1 意向性概念的解释作用 132
2 “有意义的”梦、症状和过失 134
3 驱力还原模式 136
1 行为的目标 137
2 “力比多同一”的因果原则 138
4 三大心理学模式的统一性 139
1 “科学统一”的理想 140
2 “能量”的概念——沟通三大模式的桥梁 142
5 心与身:“机能同一”的心理生理一元论 146
1 传统二元论的迷惘 146
2 早熟的机能同一模式 149
5 临床应用 155
1 使潜意识成为意识——治疗的目标 155
1 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 156
2 神经症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 159
2 “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 163
1 自由联想 163
2 抵抗的分析 165
3 移情 166
4 解释 168
3 临床理论与治疗的有效性问题 169
1 临床治疗理论的反思 170
2 弗洛伊德临床治疗风格的异议 178
6 文化价值 184
1 文化与人类价值的实现 185
1 文明的实质 185
2 宗教和道德起源于伊谛普斯情结 188
2 本能压抑是文明的基础 191
1 文明剥夺本能的满足 192
2 文明具有神经症性质 194
3 文化进化 196
1 文化成就是本能升华的产物 196
2 罪恶感的强化是文明注定的 197
4 走出文明两难境地的现实道路 200
1 似乎可信的“科学神话” 200
2 摆脱弗洛伊德困境的出路 208
7 科学地位 214
1 精神分析是一项自然科学事业 214
1 精神分析恰似物理学或化学 215
2 精神分析接受“科学”宇宙观 217
2 精神分析是“非科学的”诘难 220
1 精神分析:“从奧林匹斯山的故事” 220
2 精神分析:“亚里士多德式的中世纪科学” 225
3 精神分析的“解释学重构” 231
1 精神分析:一种“欲望语义学” 232
2 精神分析:“科学的自我误解” 237
4 精神分析理论的客观检验 241
1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242
2 “防御机制测验”的有效性 245
3 驱力激活方法 247
4 投射测验 248
8 未来走向 250
1 精神分析的现时代意蕴 251
1 截然相反的两种估价 251
2 精神分析的人文价值 252
2 “跨专业的”心理生活理论 256
1 跨专业研究视野中的精神分析 256
2 对弗洛伊德跨专业理论的反思 259
3 “认知科学”旗帜下的主力军 267
1 人格、动机与认知研究的统一 268
2 “认知母体”的佐证 269
3 “婴儿观察者”的发现 270
4 从精神科学到精神哲学 273
1 精神分析的“精神”概念 274
2 精神分析的“他心”问题 276
3 精神分析对“常识心理学”的拓展 279
4 精神分析的“情绪”概念 281
5 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 283
1 前现代时期 284
2 现代鼎盛时期 284
3 后现代时期 285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