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理论篇 1
第一章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原理 1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1
一、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1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8
一、能量概念及基本规律 8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及能流 9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5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1
第三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 33
一、生态学原理 33
二、生态经济学原理 40
第二章农业环境及其生态作用 47
第一节概述 47
一、农业环境与生态因子 47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48
一、光性质与光周期的生态作用 50
第二节光生态作用 50
二、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52
第三节水的生态作用 54
一、陆地植物水分平衡及其生态作用 54
二、渍水土壤和水体的生态作用 59
第四节空气的生态作用 61
一、碳素营养 61
三、风的生态作用 62
二、二氧化碳的生态调节作用 62
第五节土壤生态作用 63
一、土壤营养条件 63
二、土壤酸碱条件及其生态作用 66
第六节温度条件及其生态作用 68
一、温度与植物生理过程 68
二、植物对温度条件的需求与适应 70
第七节生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73
二、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74
一、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74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能流与物流 77
第一节能量分析方法 77
一、概念与定律 77
二、能流 77
三、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81
四、能路语言符号 82
五、能流分析步骤 83
六、能值换算方法 91
二、具体步骤 101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特征 101
一、主要特征指标 101
第三节我国农业能流及物流特征分析 104
一、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105
二、具有较高的输入与输出水平和资源转化效率 105
三、具有较高的加工率和生物转化率 106
四、具有较高的有机物还田水平和土壤库正平衡趋势 107
一、水资源状况 109
第一节水状况、水问题与对策 109
第四章节水与节能生态工程技术 109
技术篇 109
二、缺水危机及其原因 110
三、节水潜力与基本出路 112
第二节 节水农业工程技术 113
一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113
二节水农艺技术 120
三节水管理技术 128
一、节能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 129
第三节节约能源技术 129
二、节能的方法和途径 131
三、今后推行节能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39
第五章施肥技术 141
第一节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141
一、养分归还(补偿)学说 141
二、最小养分律 142
三、报酬递减律 143
一、氮肥 144
四、 因子综合作用律 144
第二节 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 144
二、磷肥 148
三、钾肥 150
四、复合肥料 151
五、微量元素肥料 153
第三节配方施肥的技术和方法 155
一、配方施肥技术的形成 156
二、配方施肥的定义和内容 156
三、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157
四、配方施肥中无机养分的计算 163
五、配方施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164
第四节 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 165
一、冬小麦施肥技术 165
二、玉米施肥技术 167
三、棉花施肥技术 169
四、水稻施肥技术 171
五、蔬菜施肥技术 173
六、苹果树的施肥技术 176
第六章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182
第一节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发展概况 182
一、有害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82
二、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与现状 183
三、我国有害生物防治的方针 184
第二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及原则 185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 185
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基础 186
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经济学原则 192
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与设计 196
第三节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199
一、植物检疫 199
二、农业防治法 201
三、生物防治法 209
四、物理及机械防治法 216
五、化学防治法 220
第一节动物的营养需要 221
第七章立体养殖技术 221
一、维持的营养需要 222
二、生长和繁殖的营养需要 223
三、动物生产的营养需要 229
第二节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236
一、水分 236
二、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237
三、脂肪与动物营养 239
四、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 240
五、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241
六、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244
第三节饲料的营养特性与日粮配合 249
一、各类饲料的特性和利用 249
二、日粮配合 255
第四节猪的科学饲养 259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259
二、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260
三、提高仔猪成活率 262
四、商品猪的饲养管理 264
五、预防猪病的一些措施 269
第五节养禽技术 271
一、家禽的生物学特性 271
二、家禽的孵化 272
三、鸡的饲养管理 274
四、鸭和鹅的饲养管理 280
第六节池塘养鱼技术 281
一、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282
二、池塘的环境条件 284
三、池塘施肥 287
四、池塘鱼苗、鱼种培育 288
五、池塘成鱼养殖 293
六、鱼类的越冬 300
第七节立体养殖模式 302
一、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302
二、以猪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305
三、以鸡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305
四、以鸭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307
五、以鱼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308
第八章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318
第一节 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目的、地位和意义 318
一、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目的 318
二、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战略地位 318
三、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意义 318
第二节 食用菌生产技术 319
一、香菇栽培技术 319
二、平菇栽培技术 322
三、木耳栽培技术 326
四、猴头菌栽培技术 332
五、灵芝栽培技术 335
六、食用菌多层次生产技术 338
第三节秸秆处理与综合利用 346
一、秸秆青贮 346
二、秸秆碱化处理与氨化饲料 347
第四节 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技术 349
三、麦秸优化处理技术 349
一、糟渣原料生产SCP技术 350
二、多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生产技术 351
三、深层培养法生产SCP 353
第五节动物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353
一、动物皮、毛、蹄角和骨骼的综合利用 353
二、动物脏器的综合利用 360
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365
一、加快发展与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施环保绿色工程、改善农业 365
第一节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现实意义 365
第九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365
二、加快发展与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366
三、加快发展与利用新能原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67
第二节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368
一、户用沼气池 368
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 370
三、沼气综合利用 373
四、生物质气化 377
第三节太阳能利用技术 379
一、日光温室 380
二、阳光塑料大棚 383
三、太阳畜禽舍 386
四、太阳房 390
五、太阳热水器 393
六、太阳光伏发电系统 396
第四节 风能和地热能利用技术 402
一、风力发电 402
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405
第五节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40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抓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08
二、制定优惠和保护政策 408
三、加强产业化建设,培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409
四、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标准化和质量监测体系 409
五、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410
六、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 410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411
一、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411
第十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改造与重建 411
第一节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工程 411
三、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措施 412
第二节盐碱地改造的生态工程 443
一、盐碱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43
二、盐碱地改造的生态工程 443
第三节沙漠化生态恢复工程 450
一、沙漠化概况 450
二、沙漠化的治理工程 450
二、矿区复垦与生态重建工程 453
第四节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程 453
一、矿区土地复垦的概念及方式 453
第五节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463
一、农业环境现状与问题 463
二、废水的处理与利用工程 465
三、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471
四、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防治措施 475
二、功能特征 481
一、结构特征 481
第十一章我国不同地区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481
第一节 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特征 481
实践篇 481
三、层次特征 482
第二节平原区生态农业模式 483
一、平原区农业生态特点 483
二、平原区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484
三、平原区多业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例分析 487
第三节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 492
一、山区、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特点 492
二、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 493
三、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要点 500
第四节城郊区生态农业模式 501
一、城郊区农业生态特点与问题 502
二、城郊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 503
三、城郊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504
四、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实例分析 505
一、江湖塘区农业生态特点 509
第五节江湖塘区生态农业模式 509
二、江湖塘区农业生态问题 510
三、江湖塘区生态农业模式与实例分析 511
四、江湖塘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要点 514
第六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实例分析 516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标准 516
二、甘肃省泾川县资源开发利用型模式 516
三、四川省大足县的整体规划模式 522
一、生态农业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5
二、生态农业评价的任务 525
第一节 生态农业评价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525
第十二章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 525
第二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526
一、生态农业评价的理论依据 526
二、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种类和内容 527
第三节 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530
一、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原则 530
二、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程序 531
二、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533
第四节 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3
一、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533
第五节生态农业评价方法 538
一、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38
二、评价标准(基准值)的确定 545
三、生态农业的评价方法及模式 546
四、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常用数学模型 548
第六节县级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552
一、数据收集及量化 553
二、县级生态农业的评价方法 554
三、闻喜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评价 562
第十三章计算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569
第一节应用概况 569
一、科学研究 569
二、信息服务 570
三、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572
一、模型概述 573
第二节数学模型 573
四、自动化生产 573
二、系统评价及诊断 575
三、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及模拟 576
四、生态农业区划模型 578
五、系统预测 580
六、最优规划模型 581
七、农业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举例 582
一、数据库数据模型及数据库功能 583
第三节数据库系统 583
二、生态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 584
三、生态农业常用指标计算方法库 587
四、农业生态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 592
第四节专家系统 593
一、专家系统的结构 594
二、专家系统的分类 595
三、生态农业专家系统的设计实例 596
四、山西旱地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