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定义 社会公共利益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克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820924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是证明“经济法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分为基础篇、证明篇、说明篇和补充篇。

内容提要 1

序 李昌麒 1

基础篇 3

第一章 导言 3

一、经济法概念的意义 6

(一)理论意义 6

(二)实践意义 9

二、目前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 12

(一)基本问题 12

(二)目前的定义及其特点 16

(三)“国家--市场主体”模式的缺陷 23

三、命题和定义的基本原则 31

(一)命题 31

(二)定义的基本原则 31

四、本书的逻辑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 34

(一)逻辑思路 34

(二)结构 35

(三)研究方法 36

第二章 经济法定义方法的选择 42

一、确定定义方法的意义 42

(一)定义方法是揭示经济法内涵的主要手段 42

(一)应当与法律的一般定义方法保持一致 44

二、经济法定义方法应当满足的两个条件 44

(二)选择正确的定义方法是消除定义分歧的基本手段 44

(二)应当与其他部门法的定义方法保持一致 46

三、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定义方法考察 47

(一)法的一般定义方法 47

(二)各部门法的定义方法 50

四、经济法定义方法的历史考察 56

(一)法国和德国早期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 56

(二)当代法、德、日等国家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 58

(三)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法定义方法 62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法定义方法 62

(一)社会关系--揭示经济法内涵的基本途径 65

五、小结--定义方法的选择 65

(二)调整方法在定义经济法中的补充说明作用 67

第三章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分析 74

一、目前经济法产生和变迁原因的观点及评价 74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说 75

(二)“国家干预说” 77

(三)战争原因和危机对策法说 81

二、法律产生和法律体系扩张直接原因简析 82

(一)社会关系--法律产生的直接原因 82

(二)社会关系--法律体系扩张的原因 88

(三)行为不能成为法律产生和法律体系扩张的直接原因 91

三、小结--经济法产生直接原因的定位 93

证明篇 97

第四章 经济关系的一般考察 97

一、经济关系在认识和定义经济法中的作用 98

(一)经济关系是法律产生的本源 98

(二)经济关系决定着相应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01

(三)经济关系是研究经济法定义的逻辑起点 102

(四)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和其他相关部门法的调整方法 103

(五)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的内容和体系 104

二、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 10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的经济关系 106

(二)法学界目前关于经济关系的定义 107

(三)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 111

三、经济关系和邻近概念的比较 116

(一)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 116

(二)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 118

(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120

(四)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 122

(五)经济关系和商事关系 124

(六)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 126

四、经济关系的分类及法律意义 127

(一)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128

(二)抽象的和具体的经济关系 129

(三)国内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 130

(四)微观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关系 131

(五)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 133

(六)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 135

(七)静态的经济关系和动态的经济关系 136

(八)竞争性经济关系和非竞争性的经济关系 137

(九)平等的和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138

(十)财产性经济关系和非财产性经济关系 141

(十一)自愿性的和强制性的经济关系 143

(十二)自然的和已法律化的经济关系 144

(十三)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关系 145

(十四)私益性经济关系和公益性经济关系 146

第五章 “二元社会”经济关系及传统法的调整 149

一、“二元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主体 150

(一)自然人和社会组织的称谓 150

(二)公民或自然人 151

(三)企业和事业组织 152

(四)国家或政府 154

(五)国际经济组织 157

(六)社会团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57

二、“二元社会结构”中经济主体的特征 158

(一)“二元社会结构”中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特征 158

(二)“二元社会结构”中经济主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160

(一)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 163

三、“二元结构社会”中的经济关系 163

(二)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 165

(三)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 167

(四)政治国家、市民社会成员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168

四、传统部门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69

(一)宪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70

(二)行政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73

(三)民商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73

(四)刑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77

五、小结--传统部门法调整的缺位或漏洞 179

第六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主体结构分析 183

一、社会的法律地位 184

(一)社会的涵义 184

(二)社会领域的划分 186

(三)社会的法律地位问题 188

二、社会公共利益 190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渊源 191

(二)社会公共利益的涵义和特点 193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199

(四)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区分 203

(五)小结 206

(一)公民或自然人 207

三、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对的市场主体 207

(二)企业 210

(三)市场中的社会团体 211

(四)政府 211

四、市场主体与社会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对立原因 213

(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理论 214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历史证明 216

(三)市场主体及政府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原因和表现 218

五、传统部门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226

(一)民商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227

(二)宪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229

(三)行政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230

(四)刑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231

说明篇 235

第七章 市场主体与社会之间关系向法律关系的转化 235

一、社会关系法律化的一般理论 236

(一)法律调整的目标和依据 236

(二)关于法律调整方法的一般观点 237

(三)调整方法在认识经济法概念方面的意义 240

(四)目前关于经济法调整方法的观点 242

二、一般主体向经济法主体的转化 245

(一)市场主体向法律关系主体的转变 245

(二)社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化 249

三、经济法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254

(一)传统部门法分配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255

(二)经济法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257

四、经济法律行为的确定 259

五、经济法法律责任的设置 262

(一)目前“经济法责任论”的缺陷 263

(二)设置经济法责任的障碍--目前法律责任理论的缺陷 264

(三)经济法责任的设置 268

第八章 经济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270

一、法律权利和义务实现方式回顾 270

(一)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第一种方式--主体的自律 271

(二)权利和义务实现的主要途径--法律适用 271

二、经济法权利的实现 277

(一)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权利的代表问题 278

(二)经济法权利实现的主要途径--经济法的适用 280

三、正确认识政府在经济法中的角色和地位 287

(一)政府在法律体系中的双重角色 288

(二)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双重角色 291

(三)认识政府双重角色的意义 294

第九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与经济法外延 299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 299

(一)企业内部关系 300

(二)竞争关系 304

(三)消费关系 307

(四)宏观经济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309

(五)税收关系 312

(六)劳动关系 313

(七)环境关系 314

(八)涉外经济关系 316

二、经济法概念的外延 317

(一)经济主体制度 318

(二)市场行为法律制度 323

(三)政府经济行为法律制度 324

(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325

三、经济法体系、经济法立法体系与经济法概念外延 326

一、部门法意识的局限性和广义经济法的合理性 333

第十章 广义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 333

补克篇 333

(一)部门法意识的局限性 334

(二)广义经济法产生的合理因素 337

二、广义经济法的内涵和体系 339

(一)对广义经济法内涵的理解 339

(二)广义经济法的外延或体系问题 341

三、明确广义经济法概念的意义 348

结论 352

主要参考书目 359

跋 刘文华 368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