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3
一、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及其根源 3
二十年的巨大变化 3
变化来源于改革开放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29
二、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始人 34
三十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39
全面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9
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58
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货币命运的预见 58
社会主义实践与列宁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认识 62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问题上的观点 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80
第二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及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趋势 85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85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85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87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91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 96
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96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98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03
三、苏联东欧的经济体制改革 110
苏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10
苏东经济改革的第一次浪潮 112
80年代下半叶苏东国家的改革 118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计划体制瓦解和苏联解体 122
四、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7
过渡 127
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7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13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8
几点经验 148
第三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55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155
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155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16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16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72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7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176
公有制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 184
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 19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19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98
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 20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13
第四篇 搞好国有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219
一、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19
国有经济可与市场经济兼容 219
国有产权制度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225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30
实现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 236
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244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44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246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方针 253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59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259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62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265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制 269
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 274
调整与改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74
调整与改组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282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基本内容 286
调整与改组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措施 290
五、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96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内容 296
推进与完善经营者年薪制 302
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 306
完善对经营者的制度监督约束体系 312
第五篇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 317
一、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317
“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职能 317
市场失效和政府职能 320
同经济发展有关的政府职能 327
政府职能和政府失效 329
现代市场经济的选择 335
二、宏观调控的职能范围与要素构成 340
宏观调控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 340
宏观调控的要素构成 344
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时滞与预期 353
三、宏观调控的主体与政策手段 363
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 363
宏观调控的目标决策与资源动员 367
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选择 372
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组合与搭配 377
四、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383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原则 383
通过体制创新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390
转轨过程中宏观调控的若干经验 400
第六篇 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11
一、“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 411
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艰辛探索 411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4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418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424
新世纪的第三步发展战略 431
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43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434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440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446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56
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456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459
以东部率先发展为重点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465
跨世纪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469
面向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474
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489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 489
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49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 498
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508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国际经济环境 50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513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