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运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社会主义 1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
一、“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1
二、“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确立 3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6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 9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般方法 9
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具体方法 11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 22
上 篇 29
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9
第一节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9
一、莫尔的“乌托邦” 29
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2
三、闵采尔的“千年太平天国” 35
第二节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36
一、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法典” 36
二、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 39
三、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 41
第三节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42
一、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42
二、傅立叶的“和谐制度” 46
三、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 49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局限和历史地位 52
第四节突破空想体系的最初尝试 54
一、卡贝提出“过渡性社会制度” 54
二、德萨米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7
三、布朗基组织政党、发动革命的实践 58
四、魏特林的“无产阶级第一个独立理论” 59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新自然观的形成 62
第二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62
第一节人类文明提供的优秀文化成果 62
二、社会科学的探索及其新成果的取得 64
三、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发展 66
第二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历史课题 68
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68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70
三、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 72
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诡辩式辩护 73
五、黑格尔哲学的分裂与资产阶级奴仆哲学的泛滥 7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76
的飞跃 76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的历程 76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79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变革 81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82
第三章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84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证 84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 84
结果 84
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 87
设者 87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步骤 89
第二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91
一、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无产阶级运动 91
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 93
三、两次组建“国际”,积蓄革命力量 94
第三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97
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97
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学说 99
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学说 101
第四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 103
一、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想 103
二、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 106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现实的飞跃 111
第一节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11
一、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11
二、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13
三、社会主义革命中心由西欧向俄国转移 116
第二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 119
一、帝国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119
二、帝国主义战争瓦解了国际资本同盟 122
三、帝国主义战争创造了革命的形势 124
四、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 125
一、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与完善 127
第三节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27
二、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提出与完善 129
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的提出与完善 131
第四节帝国主义时代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134
一、1905年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 134
二、“四月提纲”和1917年10月革命 136
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137
中 篇 141
第五章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41
第一节苏俄初建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41
一、剥夺剥夺者,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41
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143
三、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46
第二节苏俄初建时期的政治建设理论 150
一、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 150
二、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 152
三、过渡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154
第三节苏俄初建时期的经济建设理论 158
一、工作中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58
二、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161
三、必须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162
四、必须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4
第四节苏俄初建时期的文化建设理论 166
一、利用人类全部科技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166
二、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68
三、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170
第六章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 172
第一节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背景与历史条件 172
一、列宁逝世前后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挑战 172
二、斯大林捍卫“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 177
三、苏共党内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 179
四、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 185
第二节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188
一、苏联模式的产生过程 188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190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 195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 198
一、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 198
二、苏联模式实践中的缺陷 202
三、苏联模式表象上的普遍性 211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其他模式 213
第一节南斯拉夫模式 213
一、南斯拉夫模式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213
二、南斯拉夫模式的内容和特征 215
三、南斯拉夫模式的理论依据 221
四、对南斯拉夫模式的评价 223
一、匈牙利模式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准备 225
第二节匈牙利模式 225
二、匈牙利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228
三、对匈牙利模式的评价 230
第三节改良的“苏东”模式 232
一、当代社会主义的三次改革浪潮 232
二、改良的“苏东”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234
三、对“苏东”解体、易帜的分析 237
四、解体、易帜后的“苏东”现状 244
第四节越南、老挝、古巴的革新和朝鲜的现状 248
一、越南社会主义的革新 248
二、老挝社会主义的发展 252
三、古巴社会主义的改革 255
四、朝鲜现状 258
第一节民主社会主义 261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 261
第八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 261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政策主张及流派 264
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及发展趋势 269
第二节欧洲共产主义 272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理论渊源 272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276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 280
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 283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8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285
三、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 288
第九章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实践 291
第一节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起 291
一、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91
二、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 295
一、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类型 298
第二节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类型与影响 298
二、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03
第三节亚非拉国家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 305
坚持与探索 305
一、亚非拉国家共产党组织的现状 305
二、亚非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趋势 307
下 篇 313
第十章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3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民族独立主题的 313
解决 313
一、孙中山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主题的全面揭示 313
二、民族独立主题的凸现及其解决中的困难 316
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18
主题的解决 322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322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民富国强 322
二、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 324
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26
第三节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 329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329
二、两个伟大理论的相互关系 330
三、三位历史巨人的素质与功绩 333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337
第一节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37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心任务 337
二、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曲折过程 339
三、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前提 341
第二节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 346
一、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346
二、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现代化的保证 348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350
第三节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352
一、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352
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356
三、既反“左”又反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57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360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论 360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360
二、中国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飞跃 363
三、社会主义本质要通过中国特色表现出来 366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68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68
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7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73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375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革论 375
二、正确理解改革的革命性质 378
三、改革这场新革命的新特点 381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84
第十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表现和国际环境 388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388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88
二、“三抓”、“三步”、“三个有利于” 391
三、实现“四化”的根本是培养人才 394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表现 397
一、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 397
二、政治方面的主要特征 401
三、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 404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 406
一、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 406
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409
三、反对霸权主义、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 410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纲领 413
一、“二十字方针”和“十二大关系” 413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纲领 413
二、实施“两个根本转变” 417
三、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421
四、关于所有制结构的新构想 428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建设纲领 434
一、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34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38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纲领 442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442
二、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邓小平理论 446
三、努力培育“四有”干部和“四有”公民 448
四、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50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新问题 453
第十五章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加强执政党建设 453
第一节探索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 453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 455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 457
第二节探索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463
一、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性 463
二、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必须具备新素质 464
三、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干部的新途径 468
第三节探索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新举措 472
一、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72
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474
三、反腐败斗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476
第四节用“三个代表”思想统辖执政党建设 479
结束语 482
编者的话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