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传播 应用 形态 前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素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0047074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变化、发展曲折历程的探索,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革命领域、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具体应用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等。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百年历程回顾 1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2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和条件 30

第一节 有利的环境——浩荡的西学东渐潮流 31

第二节 适宜的土壤——包容性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6

第三节 社会的需要——救亡国存迫在眉睫 42

第四节 杰出个人的作用——必备的传播载体 4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渠道 49

第一节 日本——第一渠道 49

第二节 欧洲——第二渠道 56

第三节 苏联——第三渠道 6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开端和热潮 67

第一节 必要的铺垫和传播的开端 68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热潮 73

第三节 唯物史观传播热潮的特点 77

第四节 历史的局限和不足 8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风靡了全国” 86

第一节 “风靡”的盛况 86

第二节 “风靡”的起点 92

第三节 “风靡”的前奏曲 96

第四节 “风靡”的主要内容 99

第五节 “风靡”的原因 110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哲学大论战 114

第一节 论战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 114

第二节 论战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119

第三节 论战的主要理论问题 126

第四节 论战的作用、意义及经验教训 147

第一节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编辑和出版 150

第六章 延安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研究 150

第二节 在广大干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和教育 157

第三节 延安新哲学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62

第七章 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研究 167

第一节 以刊物为主要阵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研究 168

第二节 以翻译介绍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研究 178

第三节 以理论著述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研究 180

第八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新形式、新特点 183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教育 184

第二节 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阵地 188

第三节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94

第九章 哲学解放与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 201

第一节 关于哲学解放的谈话和指示 201

第二节 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兴起 204

第十章 哲学争论的政治化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9

第一节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210

第二节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211

第三节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214

第四节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218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24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被歪曲,唯心主义横行 225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被篡改,形而上学猖獗 234

第十二章 真理标准讨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239

第一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240

第二节 哲学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247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新阶段 25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造和创新的新突破 2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研究的新进展 27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287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 301

第十四章 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303

第一节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初步应用 304

第二节 郭沫若和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308

第三节 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311

第四节 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研究 313

第五节 吴承仕应用唯物史观指导国学研究 319

第十五章 唯物史观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应用 324

第一节 胡汉民的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研究 324

第二节 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理论》 329

第三节 嵇文甫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 332

第四节 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研究 336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340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文化 341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空前繁荣 347

第十七章 应用唯物史观探索中国社会改造的方向和方法 353

第一节 李大钊的初步应用及引起的争论 354

第二节 施存统、蔡和森等人的应用实践 359

第三节 应用唯物史观论证中国社会改造的社会主义方向 363

第十八章 应用唯物史观制定中国革命发展战略 368

第一节 提出中国革命发展两步走战略 369

第二节 坚持两步走战略过程中的分岐和斗争 375

第三节 形成中国革命发展战略的系统理论 384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392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3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成功应用 397

第三节 毛泽东晚年的失误 405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存在形态的变化 413

第二十章 中国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 41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4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内容 4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431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经验总结 4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初步 43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探讨的新阶段 44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 449

第二十二章 大众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454

第一节 大众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和成果 455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态的研究和评价 471

第二十三章 教科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 480

第一节 “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 481

第二节 教科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483

第三节 教科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准确性 486

第四节 对《社会学大纲》的研究和评价 491

第二十四章 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哲学理论 494

第一节 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特色 495

第二节 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特色 50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508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展望 519

第二十五章 理解和表述的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520

第一节 理解和表述多样化的历史理论根据 521

第二节 理解和表述的多样化在中国初露端倪 523

第三节 多样化蕴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529

第二十六章 中、西、马并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 534

第一节 中、西、马哲学并存的由来和指导发展 53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540

第二十七章 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掌握群众 54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550

第二节 途径和方法 553

主要参考书目 562

后记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