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汉总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212424X
  • 页数:69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 “现实主义”一元化美学形态的文学(1949—1978) 1

总论 1

诗歌史(上) 3

第一章 概述:建国初三十年的诗歌创作 3

第二章 共和国初期的“欢乐颂” 15

第一节 何其芳、胡风的诗 15

第二节 闻捷的诗 18

第三节 艾青、蔡其矫的诗 21

第三章 大建设时代的抒情 24

第一节 李季、雁翼、邵燕祥的诗 24

第二节 严辰、阮章竞、傅仇的诗 27

第一节 公刘的诗 30

第四章 战士的歌声 30

第二节 白桦、李瑛的诗 32

第三节 未央、韩笑、高平的诗 36

第五章 为政治而歌 39

第一节 贺敬之的诗 39

第二节 郭小川的诗 41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 45

第一节 显在诗歌写作 45

第二节 潜在诗歌写作 47

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 49

散文史(上) 53

第一章 概述:建国初三十年的散文创作 53

第一节 杨朔的散文 59

第二章 艺术性散文 59

第二节 秦牧的散文 63

第三节 吴伯箫、刘白羽的散文 66

第四节 冰心、曹靖华、菡子的散文 71

第三章 杂文 76

第一节 巴人、徐懋庸的杂文 77

第二节 马铁丁的杂文 80

第三节 “三家村”的杂文 82

第四章 报告文学 86

第一节 魏巍等的报告文学 88

第二节 “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90

第三节 赞美新生话、新风气的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93

第一章 概述:建国初三十年的小说创作 97

小说史(上) 97

第二章 延安文艺精神的延续和推广——建国初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104

第一节 建国初战争小说创作的高涨 104

第二节 新人、新事、新生活的颂歌 107

第三节 逸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 108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和确立 112

第一节 建国初期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说 112

第二节 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 115

第三节 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 118

第四节 长篇战争小说《保卫延安》的出现 121

第五节 英雄化、理想化的战争回望——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124

第四章 “干预生活”、描写情爱的现实主义小说 129

第一节 王蒙等“干预生活”的小说 129

第二节 宗璞等人的情爱小说 133

第五章 “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强化 137

第一节 李准、王汶石的农村短篇小说 138

第二节 马烽、西戎的农村短篇小说 143

第三节 周立波的乡土风俗画小说——《山乡巨变》与《禾场上》 146

第四节 阶级斗争观念制约下的现实主义小说——《艳阳天》和《风雷》 149

第五节 革命传奇的艺术升华和长篇战争小说的新拓展——《林海雪原》与《红日》 156

第六节 别样情调的短篇战争小说 160

第七节 革命英烈史传小说——《青春之歌》与《红岩》 164

第六章 长篇小说的史诗化趋向 170

第一节 柳青的《创业史》 170

第二节 梁斌的《红旗谱》 174

第三节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 177

第四节 姚雪垠的《李自成》 179

第七章 “文革”十年小说创作 183

戏剧史(上) 189

第一章 概述:建国初三十年的戏剧创作 189

第二章 传统戏曲的推陈出新与现代戏的突破 200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与改编 200

第二节 从“现代戏”到“样板戏” 204

第三节 “海瑞现象”与《海瑞罢官》 209

第三章 话剧的盛衰与沉浮 212

第一节 独幕剧运动 212

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215

第三节 老舍的《茶馆》等剧作 222

第四节 历史剧热潮 226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 231

第六节 “文革”中的话剧 234

第七节 现实主义话剧的复兴 237

第四章 民族歌剧的黄金时代 240

第一节 《洪湖赤卫队》 241

第二节 《江姐》 242

第二部 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的新时期文学(1979—2000) 245

诗歌史(下) 247

第一章 概述:多元美学形态的新时期诗歌 247

第二章 “归来者”之歌 261

第一节 “归来者”艾青的诗 261

第二节 郑敏、唐湜、曾卓、牛汉等的诗 263

第三节 公刘、梁南、岑琦等的诗 268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新声 271

第一节 雷抒雁、叶延滨的诗 271

第二节 张学梦、叶文福的诗 273

第三节 李小雨、李钢的诗 275

第四章 新诗潮诗群 278

第一节 北岛、舒婷的诗 278

第二节 江河、杨炼的诗 281

第三节 顾城、梁小斌的诗 284

第五章 新生代诗群 288

第一节 “非非派”与“他们派”——周伦佑、蓝马、韩东的诗 288

第二节 “乌托邦写作”——海子、骆一禾的诗 291

第三节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的诗 293

第四节 “民间写作”——于坚、伊沙的诗 295

第五节 “女性诗人群”——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的诗 298

第六章 生命强力的二重奏:东西部诗歌群体 301

第一节 土伯特之子——昌耀的诗 301

第二节 “新边塞诗群”——杨牧、章德益、周涛的诗 304

第三节 “东海诗群”——王彪、张文兵、戴中平等的诗 307

散文史(下) 311

第一章 概述: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311

第二章 艺术性散文 317

第一节 巴金的《随想录》 317

第二节 孙犁、柯灵、郭风的散文 320

第三节 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 325

第四节 林非、张承志、张炜等的散文 329

第五节 女性散文家群 334

第三章 杂文 339

第一节 林放、严秀、黄裳的杂文 339

第二节 邵燕祥、牧惠、冯英子的杂文 343

第三节 鄢烈山、朱铁志、王向东等新生代杂文 347

第四章 报告文学 351

第一节 徐迟、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355

第二节 理由、柯岩、陈祖芬等的报告文学 359

第三节 钱钢、李延国、刘亚洲的报告文学 365

第四节 乔迈、贾鲁生、胡平的报告文学 367

第五节 90年代以后的报告文学 370

小说史(下) 377

第一章 概述: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的新时期小说 377

第二章 “伤痕文学”的勃兴与现实主义的复归 387

第一节 知青“伤痕小说” 388

第二节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 392

第三节 冯骥才的“伤痕小说” 394

第四节 农村伤痕小说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397

第三章 “反思文学”浪潮与现实主义的深化 402

第一节 王蒙的反思小说 403

第二节 张贤亮的反思小说 407

第三节 谌容与张洁的反思小说 410

第四节 知青反思小说 416

第四章 深入到民族文化层面的反思小说 422

第一节 古华与潇湘风情小说 422

第二节 汪曾祺的苏北乡镇风情小说 427

第三节 陆文夫的姑苏风味小说与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小说 430

第四节 邓友梅与冯骥才的京、津文化风味小说 433

第五章 “改革文学”的崛起与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 438

第一节 蒋子龙的改革小说 439

第二节 反映工业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小说——《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男人的风格》 441

第三节 农村改革小说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445

第六章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深入文化层面 449

第一节 贾平凹、路遥等陕西作家的小说 449

第二节 张炜等山东作家的小说 454

第三节 柯云路等山西作家的小说 457

第七章 女性小说的新探索 461

第一节 王安忆的小说 462

第二节 铁凝的小说 465

第三节 陈染、林白、海男、徐坤等的小说 469

第八章 军旅小说的突破与拓展 474

第一节 《西线轶事》与《高山下的花环》 475

第二节 朱苏进、刘亚洲、海波等的小说 477

第三节 阎连科、邓一光等的小说 480

第九章 历史小说的持续繁荣和突破 485

第一节 《金瓯缺》、《大渡河》等历史小说 486

第二节 凌力、二月河的历史小说 489

第三节 《红高粱》与《灵旗》 495

第四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 501

第十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一) 506

第一节 王蒙、茹志鹃等对西方现代小说形式的借鉴 506

第二节 宗璞、谌容等的超现实主义荒诞小说 513

第十一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二) 516

第一节 韩少功、阿城、李锐的“文化寻根小说” 516

第二节 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的“新写实小说” 521

第三节 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529

第一节 刘索拉、徐星的现代派小说 533

第十二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三) 533

第二节 扎西达娃、马原、残雪的魔幻、荒诞小说 535

第三节 莫言的新感觉派小说 542

第十三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四) 546

第一节 苏童、叶兆言、格非等的小说 546

第二节 王朔的小说 550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 554

戏剧史(下) 559

第一章 概述:多元美学形态的新时期戏剧 559

第二章 从传统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戏剧 576

第一节 《报春花》与《彭大将军》 577

第二节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 581

第三节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584

第四节 杨利民的《黑色的石头》 586

第五节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589

第六节 陈子度等人的《桑树坪纪事》 592

第七节 90年代以来的新现实主义戏剧 597

第三章 实验戏剧的勃兴与衰转 603

第一节 马中骏等人的《屋外有热流》 604

第二节 高行健的《车站》和《野人》 606

第三节 沙叶新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剧作 611

第四节 校园实验戏剧的代表作《魔方》 614

第五节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617

第六节 孟京辉等人的后现代戏剧探索 619

第四章 戏曲的“戏曲化”与“现代化” 622

第一节 《潘金莲》与“魏明伦现象” 622

第二节 《曹操与杨修》和《田姐与庄周》 626

第三部 台湾、香港、澳门当代文学 629

第一章 台湾当代文学概况 631

第一节 从“文化沙漠”到留学生文学 632

第二节 现代派文学的崛起 635

第三节 乡土文学的繁荣 642

第四节 散文与戏剧创作 646

第五节 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650

第二章 香港当代文学概况 662

第一节 小说创作 665

第二节 诗歌创作 679

第三节 散文创作 681

第四节 戏剧创作 684

第三章 澳门当代文学概况 687

后记 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