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
致谢 10
导 言 12
第一章探寻 24
一、家世和出生 24
二、才华出众的诗人和关心社会的文士 33
三、军事谋略和政务 42
四、道士和儒家圣贤 52
第二章抉择 65
一、阳明洞里的生存选择 65
二、禅宗佛学与家庭亲情 74
三、道家与曾点精神 84
四、儒学和山东之行 91
五、北京定终身 99
第三章大悟 107
一、同刘瑾作斗争 107
二、赴龙场途中 118
三、大悟 131
四、人际关系的新层面 140
五、修身的结构 147
第四章意义 157
一、知行合一观 157
二、陆象山的影响 163
三、朱熹难题 167
四、格物之争 173
五、主体性原则 177
六、知行合一的含义 181
——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191
序 191
儒家思想 191
导 言 195
一、东亚思想观念中的“道德共范” 207
二、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 222
三、儒家论做人 238
四、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 253
五、仁:《论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隐喻 267
六、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 280
七、自我与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关系 300
八、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 318
九、宋明儒学本体论初探 336
论儒学的宗教性 361
——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361
英文版第一版序 361
英文版第二版前言 366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含义 368
——中文版代序 368
第一章文本 375
第二章君子 396
第三章信赖社群 409
第四章道德形而上学 436
第五章论儒学的宗教性 459
道·学·政 489
——论儒家知识分子 489
北美版自序 489
新加坡版自序 492
牟复礼序 496
一、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 503
二、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514
三、儒家圣人:为己之学的典范 529
四、儒家修身的痛苦 544
五、刘因儒家隐逸主义解 555
六、刘宗周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性 588
七、早期清代思想中“学”的观念 610
八、论儒学第三期 632
九、反传统、整体观、耐心谨慎:关于当代中国学术思想 652
追求的个人反思 652
——青年王阳明(1472— 1509
宋明儒学思想之旅 1509
目 录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