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张炯 1
绪论从冲突走向融合 1
一、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目录 1
二、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 7
三、报告文学的独立品格 11
四、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15
第一节 萌生于新闻母体之内 20
一、萌生的时间与历史条件 20
二、创作现象综述 24
三、梁启超与黄远生:报告文学萌芽期的代表 28
四、小结 34
第二节 形成于民族觉醒之时 37
一、五四风云与工人运动的生动记录 37
二、民族抗争与阶级斗争的历史报告 40
三、周恩来与瞿秋白:报告文学形成期的代表 43
四、小结 51
一、理论的自觉与认识的分歧 53
第三节 成长于时代风云之中 53
二、外国报告文学营养的滋润与鲁迅对报告文学的关注 57
三、创作新貌 61
四、夏衍、萧乾、邹韬奋、范长江与《1936年春 64
在太原》等:报告文学成长期的代表 64
五、小结 82
第四节 发展于战争硝烟之下 84
一、空前的创作热潮 84
二、40年代初期的三种景象 87
三、蓬勃发展的解放区报告文学 89
四、华山、刘白羽等:为解放战争引吭高歌 95
五、魏巍、巴金等:为抗美援朝呐喊助威 99
六、李若冰等:为时代新生活纪实写真 105
七、小结 110
第一节 在政治干预下的畸变 113
一、对作品的粗暴批判 113
二、对生活的虚假报告 115
三、徐迟、黄宗英、穆青等:夹缝中的挣扎 120
四、小结 126
第二节 在强权重压下的衰萎 128
一、大“革”报告文学之“命” 129
二、畸形、变态的伪劣产品 132
三、沦为“阴谋文艺”的工具 135
四、重压下的喘息与苦斗 137
五、小结 140
第三章 “由附庸蔚为大国” 146
第一节 战斗传统的恢复与批判意识的确立 146
一、概述:为科学家立传与知识分子主题 148
二、徐迟、黄宗英:对歌颂与暴露的正确把握 155
三、刘宾雁:对“干预生活”的重新探索 163
四、乔迈:熔歌颂与批判于一炉 166
五、孟晓云等:“生活本身比文学更悲壮” 172
六、任斌武、韩少华、李士非、和谷与顾笑言等:关注党的建设与民主法制 178
第二节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时代要求的呼应 193
一、概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民族精神及其他 193
二、陈祖芬:燃烧着“不灭的爱国主义圣火” 199
三、肖复兴:挖掘“小人物”的人情、人性美 206
四、马继红、石湾等:赞美殉道者的无悔人生 211
五、《正气歌》与《中国魂》等:高扬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218
六、鲁光、李玲修、罗达成、傅溪鹏等:从“星”光中感受“民族魂”的存在 224
七、李延国、张锲、程树臻:希望“在这片国土上” 236
第三节 艺术风格的多样与文学形式的创新 244
一、穆青:“典型人物”与“白描手法” 246
二、柯岩:营造诗的艺术氛围 250
三、理由:从热烈赞颂到冷静描述 255
四、祖慰:“超常组合”与杂交“怪味” 261
五、刘亚洲、吴民民等:以小说笔法写国际题材 265
六、黄济人:从历史侧面进入艺术殿堂 274
第四章剧变中的兴盛与躁动 278
第一节 概述:问题报告文学及其他 278
第二节 批判的强化与“美学”的逃避 285
一、苏晓康、麦天枢等:“政治挂帅”与思想启蒙 285
二、赵瑜、霍达、凤章等:正视现实与直面人生 297
三、徐刚、沙青、中夙等:忧思“神圣”与呼唤科学 311
四、大鹰、董汉河、邓晨曦等:反思历史与批判传统 316
第三节 理性的高扬与“人学”的失落 325
一、概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理性精神 325
二、贾鲁生、曲兰等:揭示文明与愚昧之冲突 340
三、窦志先、高建国等:透视妇女、婚姻与性爱世界 351
四、胡平、张胜友、叶永烈、尹卫星与《喜马拉雅之谜》等:对历史与现实的凝重思考(一) 360
五、《丙子“双十二”》等:对历史与现实的凝重思考(二) 379
六、钱钢、谢德辉、刘志清、洪天国、刘汉太等:对社会与时代的理性分析 383
第四节 改革的实录与时代的反思 399
一、雷铎与《温州大爆发》等:对民族心理和部分省市的整体观照 400
二、周钢与《啊,龙!》等:对大型企业与重点工程的散点透视 411
三、李存葆、王光明、牟崇光、李树喜、李宏林等:对农村前景的展望与对开拓勇士的赞颂 415
四、陈冠柏、蒋巍、周嘉俊、张嵩山、袁厚春等:对改革得失的严肃探讨 428
第一节 概述: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450
第五章整合中的探索与发展 450
第二节 “人学”的回归与文学的自觉 464
一、宏甲、正言、一合等:在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凸现“百姓官”形象 465
二、贾宏图、张步真、张正隆等:再现真正共产党人的完美人生 472
三、蒋巍、杨黎光等:时代大潮中的命运沉浮与人生思考 480
四、陈祖芬、王家达、郭慎娟、文乐然等:诗意的探寻与形式的革新 488
第三节 向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掘进 501
一、杨守松、乔迈与《中国农村大写意》等:展现改革时代的壮美蓝图 503
二、徐志耕、罗盘、王宗仁等:揭示生活的残酷真实 510
三、徐刚、马役军、吴海民等:解剖社会与批判现实 519
四、邓贤、张建伟、程童一、冷梦等:反思文化与烛照历史 532
五、《留学生心态录》等:放眼世界与反映域外 553
第六章发展中的整合与成熟 557
第一节 全面总结与系统“综合” 558
一、李鸣生、徐剑等:国防高科技与科学家的“强国梦” 558
二、邢军纪、曹岩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574
三、梅洁、孙晶岩、夏真等:正视现实与瞩望未来 582
第二节 精神坚守与世纪辉煌 592
一、胡平:“守望并解读沉重” 593
二、卢跃刚:“剖开胸膛直面现实” 600
三、黄传会:“反贫困作家” 606
四、陈桂棣:“高视点”与“深度描写” 610
五、赵瑜与《马家军调查》等 615
六、何建明与《落泪是金》等 619
补篇台港社会扫描 628
第七章大陆创作掠影 628
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团圆前奏曲》等 629
二、理由与港澳题材报告文学创作 632
一、发展概况 638
第八章台湾创作概述 638
二、代表作家 641
三、创作特色 648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653
后记 654
第一章文学化的“新闻”与新闻化的“文学”(1898— 1956
上篇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徘徊(1898— 1976
第二章政治化的“新闻”与新闻化的“政治”(1957— 1976
中篇在融突、躁动中的兴盛与蜕变(1977— 1989
下篇在全面融合中走向成熟(199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