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研究康德哲学美学的种种难题 1
(一)对“先验”范畴的恐惧感 1
(二)康德著作的晦涩难懂、矛盾纠集,读之令人却步 2
1.费尔巴哈论康德之矛盾 3
2.诺曼·康浦·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论康德矛盾与歧出 3
3.卡西尔论康德的思想方法——体系演进论(渐成而非预成) 6
二、从哲学史的内在逻辑结构链上看,先验哲学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上 12
三、康德哲学的先验原理能否证实 14
四、本书的结构与思路 25
第一章 康德美学与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中介结构) 27
一、审美研究的出发点——康德美学 27
二、康德哲学美学的巨大主题:自然律与人律的矛盾统一 31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美学的根本问题 31
(二)康德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34
三、康德美学与先验塑型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中介结构) 40
(一)康德心理结构三分法 40
(二)审美能力为什么是一个谜 41
(三)古希腊时代“数学-逻辑”美学化的重大尝试 42
(四)康德审美判断力原理的二向性结构 45
(五)审美四契机所展示出来的审美心理结构 60
(六)康德审美四契机理论中二、四契机之异同 80
四、康德哲学美学与人的本质的联系焦点——目的论 94
(一)目的论 94
(二)美的理想——美是道德的象征 96
第二章 先验审美机能与审美能力(上) 99
一、心理维度的探索与开拓——审美表象与想象力 99
(一)康德的审美表象理论 99
(二)康德美学理论框架中的想象力 110
(一)审美就是诸认识机能的和谐运动(背景) 117
二、认识论维度的探索与开拓 117
(二)康德美学的深层密码——“逻辑—心理”二重结构体 118
三、康德美学与西方唯美主义 167
(一)“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 168
(二)康德的纯粹美与唯美主义的形式美 184
第三章 先验审美机能与审美能力(下) 205
一、人学本体论(审美形上学)的探寻与开拓:崇高论美学概观 205
二、由现象(知性)转向本体(理性) 207
三、间接的美:由痛感转化为快感 211
四、崇高是沟通第一、第二批判的真正桥梁 216
五、崇高在人心中:“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 220
六、“心意能力”与“美本体”:审美的本体论证明 224
余论 226
第四章 康德美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走向 228
一、审美:人类主体性的另一维度 230
(一)美学——新的存在追求 230
(二)美学——精神乌托邦 232
(三)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234
(四)康德—席勒—马克思 235
(一)鲍姆加登的感性学 237
二、鲍姆加登美学:感性学的提出与缺憾 237
(二)鲍姆加登的“超感性学”意义 238
(三)鲍姆加登美学不能充当德国古典美学的逻辑起点 241
三、康德美学:感性学的先验原理与审美的桥梁作用 242
(一)康德对鲍姆加登“感性学”的超越 242
(二)感性在理性秩序中得到拯救 245
(三)审美:逸出认识论框架 247
(四)判断力原理:人类学主体性构架的最终完成 249
(五)康德美学的真正意蕴:美是道德的象征 251
(一)席勒美学:突破康德美学的局限 252
四、席勒美学:感性的优先与人性的自由 252
(二)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253
(三)美是自由的象征 256
(四)在感性生存中追求自由 258
五、黑格尔美学:以理念吞并感性 260
(一)对康德席勒美学的片面扬弃 260
(二)黑格尔是柏拉图的现代继承人,而非康德席勒美学的继承者 262
六、马克思美学:感性对人的存在本体的证明 263
(一)马克思美学是席勒美学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263
(二)人是感性生命的真实存在 264
第五章 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美学)的汇通 271
一、中国心性哲学概观 272
(一)中国心性哲学的基本起点:道德自觉 272
(二)中国心性哲学的基本特点:理事不二 281
(三)中国心性哲学的诗灵境界:知足常乐 288
二、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美学比照诠释 294
(一)康德哲学的基本理路与架构 294
(二)中国心性哲学与康德哲学比照诠释 304
(三)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比照诠释 317
结论 324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