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5
一、认识岩层层位要素、厚度、铅直厚度及露头宽度仪(照片2) 7
二、水平岩层地形及其构造模型(照片3、4) 9
三、倾斜岩层地形及其构造模型(照片5) 10
四、认识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关系模型(照片6) 11
五、认识不整合接触、海侵层位、海退层位、真倾斜、假倾斜及地质剖面模型(照片7) 12
六、认识不整合接触及岩层层位要素模型(照片8) 14
七、认识真倾角及假倾角模型(照片9) 14
八、根据两个视倾斜用图解法求真倾斜模型(照片10) 15
九、褶曲要素及其各部分名称模型(照片11) 17
十、认识褶曲构造各部分名称模型(照片12) 18
十一、褶皱构造及其地形模型(照片13) 20
十二、褶曲在空间位置模型(照片14) 21
十三、背斜、向斜构造及其地形模型(照片15,16,17) 22
十四、拖拉褶皱模型(照片18) 25
十五、试验水平压力模型(照片19) 26
十六、试验一面或两面侧压力仪(照片20) 26
十七、试验力偶作用仪(照片21) 28
十八、应变椭球模型(照片22) 29
十九、试验断层模型(照片23) 31
二十、试验地垒和地堑模型(照片24) 32
二十一、试验环状断层和辐射状断层模型(照片25) 33
二十二、断层模型(照片26) 33
二十三、构造等高线模型(照片27) 34
二十四、地形及构造等高线模型(照片28) 36
二十五、吴尔福氏网模型(照片29) 37
二十六、施米特网(又名赤平投影)模型(照片30) 41
二十七、探坑壁展开模型(照片31) 44
二十八、火成岩体构造模型(照片32) 45
二十九、火山模型(照片33) 47
三十、苍溪离堆山模型(照片34) 48
三十一、剑门关模型(照片35) 50
三十二、四川地形地质模型(照片36) 51
三十三、台湾模型(照片37) 52
三十四、素描网(照片38) 54
三十五、在模型上绘制地形等高线仪(照片39) 55
结束语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