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一、五峰概况 1
(一)地理人口 1
(二)历史沿革 3
(三)行政区划 4
(四)语言使用状况 4
二、五峰方言的内部差异 5
三、关于五峰方言的研究 7
四、音标符号 9
(一)辅音 9
(二)元音 9
(三)声调 10
五、发音合作人概况 11
六、体例说明 12
第二章 五峰方言语音 13
一、语音系统 13
(一)声韵调分析 13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16
(三)音变 23
二、语音特点 28
(一)音系特点 28
(二)异读 34
三、同音字汇 36
四、五峰音系与北京音系比较 59
(一)声母比较 59
(二)韵母比较 62
(三)声调比较 66
五、五峰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66
(一)声母比较 67
(二)韵母比较 71
(三)声调比较 85
第三章 五峰方言词汇 87
一、概述 87
(一)词汇特色 87
(二)特殊词语 91
二、分类词表 101
(一)天文 102
(二)地理 105
(三)时令、时间 108
(四)农业 111
(五)植物 117
(六)动物 122
(七)房舍 127
(八)器具、用品 130
(九)称谓 135
(十)亲属 139
(十一)身体 143
(十二)疾病、医疗 148
(十三)衣服、穿戴用品 152
(十四)饮食 155
(十五)红白大事 161
(十六)日常生活 168
(十七)讼事 172
(十八)交际 174
(十九)商业、交通 175
(二十)文化教育 179
(二十一)文体 181
(二十二)动作 184
(二十三)位置 192
(二十四)代词等 196
(二十五)形容词 197
(二十六)副词、介词等 202
(二十七)量词 205
(二十八)附加成分等 211
(二十九)数字等 211
第四章 五峰方言语法 216
一、重叠 216
(一)名词重叠 216
(二)动词重叠 217
(三)形容词重叠 217
(四)量词重叠 218
二、语缀 219
(一)前缀 219
(二)后缀 219
三、方所 223
四、数量 224
(一)数词 224
(二)量词 226
(三)数量结构的语法特点 227
五、指代 228
(一)人称代词 228
(二)指示代词 230
(三)疑问代词 231
六、性状 234
(一)直接拟状形式 234
(二)四字格生动形式 235
(三)“××神”结构 236
(四)“连V直V/连连直V”结构 237
(五)“A地A地B”结构 237
(六)“直×地”结构 238
七、程度 238
(一)程度副词 238
(二)表程度的结构 241
八、介引 245
(一)前置介词“在”[tai?] 245
(二)从格介词“从”[ts‘o?] 246
(三)目标格介词“到”[tau?] 247
九、关联 248
(一)词语关联表达 248
(二)复句关联表达 249
十、体貌 251
(一)起始体 251
(二)将始体 251
(三)反复体 251
(四)再次体 252
(五)短时/随意体 252
(六)尝试体 252
(七)经历体 252
(八)完成体 253
(九)进行体/持续体 254
十一、语气 255
(一)哒、呢 255
(二)啊、吧、呢、呀 256
(三)啊、哪、哦、嘛、?、诶 257
十二、“把”字句 258
(一)动词“把” 258
(二)介词“把” 258
十三、“被”字句 259
十四、双宾句 260
(一)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 260
(二)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260
(三)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260
(四)有+直接宾语+动词+(介词)+间接宾语 261
(五)把+直接宾语+动词+(介词)+间接宾语 261
十五、比较句 262
(一)等比句 262
(二)差比句 263
(三)递比句 263
十六、疑问句 263
(一)是非问 263
(二)反复问 264
(三)特指问 264
(四)选择问 265
(五)反问句 265
十七、否定句 266
(一)“不”类句 266
(二)“没”类句 266
(三)使用其他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267
十八、可能句 268
(一)“能、会、得、敢”类 268
(二)“想、要、爱、肯”类 269
(三)“应该、可能、恐怕”类 269
十九、动补句 270
(一)“动+得+补”结构 270
(二)“动+趋向动词” 270
(三)“动+到”结构 271
(四)“动+得”结构 272
二十、语法例句 272
第五章 五峰方言语料记音 298
一、故事 传说 298
二、民谣 儿歌 300
三、熟语 谜语 302
(一)歇后语 302
(二)俗语、谚语 306
(三)农事谚语 308
(四)气象谚语 310
(五)谜语 312
参考文献 318
附录 319
一、湖北政区图 319
二、五峰行政图 320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