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主报告 2
一、课题研究的宏观背景与内涵 2
(一)项目立项的背景 2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6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7
二、国内外城市群研究、发展的经验借鉴 8
(一)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 8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经验 11
(三)国内外城市群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13
三、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历史:回顾与总结 22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22
(二)安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战略演变 28
(三)近两年区域规划与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与评述 31
(四)安徽城市群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思考 34
四、安徽省城市群发展现状: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 36
(一)安徽城市群发展阶段和分析 36
(二)安徽城市群的问题与挑战 37
(三)安徽城市竞争力:比较、述评与启示 41
(四)安徽省城市群组织重构策略 44
五、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构想 46
(一)整合三大城市群,实施江淮城市群崛起新战略的提出 46
(二)安徽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构 49
(三)泛长三角背景下的江淮城市群定位与空间组织 51
六、安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区域承载力评价初步研究 60
(一)区域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60
(二)江淮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初步研究 62
七、安徽省江淮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64
(一)安徽江淮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的竞争力比较 64
(二)安徽江准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对策建议 69
八、安徽城市群发展创新:区域创新网络 71
(一)构建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71
(二)构建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75
九、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政府作用 80
(一)江淮城市群区域经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行政区经济凸显” 80
(二)江淮城市群发展协调组织机构创建的设计构思 81
十、安徽省城市群发展:路径与行动 92
(一)发展路径之一:观念平台 92
(二)发展路径之二:体制平台 95
(三)发展路径之三:产业平台 96
(四)发展路径之四:基础设施平台 99
(五)发展路径之五:市场机制平台 101
(六)发展路径之六:健全近期区域发展政策体系 103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111
专题报告一 安徽城市群发展现状、趋势和战略研究一、城市群的演化机制和识别标准 111
(一)城市群的概念与内涵 111
(二)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112
(三)城市群的不同分类 113
(四)城市群的系统要素框架 114
(五)城市群的演化框架 116
(六)城市群的识别标准 119
(七)城市群的政策框架 121
二、安徽省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阶段判断 122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22
(二)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战略现状 123
(三)安徽城市群现状与未来趋势总判断 125
三、安徽城市竞争力比较 131
(一)城市竞争力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1
(二)安徽城市竞争力的比较、述评与启示 137
四、基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基础上的安徽江淮城市群构建 153
(一)构建江淮城市群的必要性 154
(二)总体思路 154
(三)江淮城市群空间范围 154
(四)安徽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构 155
(五)一些重点问题的说明 160
专题报告二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江淮城市群发展定位与空间组织一、对新时期长三角概念的理解 164
(一)长三角——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区域单元 164
(二)国家战略的高度——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城镇群 168
(三)长三角城镇群新的战略基点——全球经济增长中心 169
二、目标的需求——重构长三角城镇群合理空间结构 170
(一)已有城市联盟框架不能满足区域一体化的要求 170
(二)重构长三角城镇群空间结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71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城市联盟到新区域主义 174
三、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城镇群区域”的现实可能性 178
(一)城镇群空间范围的判定 178
(二)安徽与苏浙沪三省一市共筑长三角城镇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0
(三)三省一市区域具有共筑长三角城镇群区域的条件 207
四、泛长三角背景下的安徽江淮城市群发展定位与空间组织 228
(一)三省一市区域城镇空间整合发展战略 228
(二)安徽江淮城市群的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 235
专题报告三 安徽江淮城市群与国内城市群竞争力比较与提升研究一、中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和空间等级分析 246
(一)根据城市群发展阶段识别指标与标准分类 246
(二)根据城市群空间等级识别指标与标准分类 247
(三)中国各个城市群发展阶段和空间等级的关系 247
(四)九大经济带 248
二、安徽江淮城市群与中部部分城市群概况 249
(一)大武汉城市圈 249
(二)中原城市群 249
(三)长株潭大城市群 249
(四)江淮城市群 250
三、安徽江淮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的竞争力比较 250
(一)城市群竞争力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250
(二)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的定量比较结果 254
(三)安徽江淮城市群发展条件分析 255
(四)安徽江淮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对策建议 260
专题报告四 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一、全面把握自主创新的深刻内涵 264
二、建构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65
(一)建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安徽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265
(二)建构区域创新体系是安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66
(三)建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安徽江淮城市群竞争力的需要 267
(四)建构区域创新体系是调整安徽江淮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需要 268
三、建构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性 268
(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268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创新网络的形成步伐 271
(三)安徽江淮城市群科技合作为建构大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 271
四、国外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271
(一)以浦项制铁为代表的韩国钢铁产业 272
(二)日本汽车产业 275
(三)印度软件业 276
(四)以色列 278
(五)芬兰 281
五、促进自主创新的国际经验 283
(一)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制度环境 283
(二)注重自主创新的政策杠杆作用 284
(三)完善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 288
六、建构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288
(一)指导思想 288
(二)基本原则 289
(三)战略目标 290
(四)总体框架 291
(五)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 292
七、建构安徽江淮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293
(一)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 293
(二)统筹规划园区,打造创新平台 294
(三)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295
(四)调整产业布局,实行“集群式”创新 295
(五)完善创新机制,支撑技术创新 296
(六)建立协调组织,协调技术创新 297
(七)强化专利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297
(八)实施人才强群战略,打造国内一流的人才高地 298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