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1
第一章 导论 1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
1.1.1 研究的缘起 1
1.1.2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6
1.2 当前研究成果综述 9
1.2.1 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 9
1.2.2 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10
1.2.3 取得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12
1.3 研究方法与材料 13
1.3.1 研究方法 13
1.3.2 研究材料 17
1.4 文章结构与相关说明 19
1.4.1 文章结构 19
1.4.2 相关说明 21
第二章 公诉案件的受理与分配 27
导语:考察案件受理与分配的意义 27
2.1 案件的受理 29
2.1.1 案件受理启动的前提:确定管辖 29
2.1.2 案件受理在制度性规定上的历史沿革 32
2.1.3 案件受理的实践操作 35
2.1.4 案件受理阶段的检警关系 37
2.2 案件的分配 41
2.2.1 案件分配模式的历史变迁:一种随机性分配机制的确立和完善 41
2.2.2 案件随机分配机制的实践操作 44
2.2.3 案件被分配后的再次调整:报送与交办 47
2.2.4 案件分配中的权力因素 51
2.3 小结:审查起诉制度规范化运作的发萌 52
第三章 审查起诉中的阅卷 56
导语:考察审查起诉阶段阅卷行为的制度意义 56
3.1 检察官如何阅卷——从制度变迁到实践运作的全景展示 58
3.1.1 审查起诉阶段阅卷工作的制度变迁 58
3.1.2 阅卷行为:从简单到复杂,从散乱到规范 62
3.1.3 阅卷中心:全面审查,排除疑点 69
3.1.4 阅卷的时间成本:从访谈得出的结论 74
3.2 阅卷方式下的审查起诉制度目标实现状况 74
3.2.1 从打击犯罪角度的分析与评价 75
3.2.2 从人权保障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76
3.3 冲突与妥协:以律师阅卷制度改革为视角的考察 78
3.3.1 立法层面的冲突与妥协 79
3.3.2 实务运作的无奈与困境 82
3.4 阅卷制度可能的改革路径 85
3.4.1 检察官对案卷材料的形成过程会予以规范 85
3.4.2 从侦查模式的改变促进案卷形成制度的优化 87
第四章 审查起诉阶段的讯问 89
导语: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程序的制度意义 89
4.1 讯问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0
4.2 审查起诉阶段讯问活动的全景展示 91
4.2.1 讯问前的准备 91
4.2.2 讯问内容:对案件事实的进一步厘清 94
4.2.3 讯问次数与时间 99
4.2.4 如何对待讯问(笔录)——以嫌疑人翻供为中心的考察 102
4.3 小结:案件事实的抽象与检察官内心确信的形成 106
第五章 审查起诉中的案件讨论 107
导语:作为一种常态的案件集体讨论决策模式 107
5.1 案件讨论制度沿革 109
5.2 实践中的案件讨论方式 113
5.2.1 主诉检察案件讨论模式——以主诉检察官案件讨论制度为标本的实证分析 114
5.2.2 检委会案件讨论模式 129
5.3 小结:对案件讨论制度的正当性反思 147
5.3.1 现实需要的应然选择 148
5.3.2 案件处理责任的分担机制 149
5.3.3 对检察官行为的控制机制 150
第六章 审查起诉运作的期限 151
导语:效率、权利与审查起诉期限 151
6.1 法律变迁三十年之比较分析:审查起诉期限的法定化、制度化历程 153
6.1.1 期限观念的初步建立: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153
6.1.2 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继承与发展 153
6.1.3 效率提高与权利保护的初步完善:1979年刑事诉讼法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之比较分析 154
6.1.4 效率低下与权利保护的匮乏:域内外法律之横向比较分析 155
6.2 实然对应然的偏移和背离:三十年来我国审查起诉期限实际运作之概况 156
6.2.1 波浪式的趋势变化:各时期审查起诉案件花费时间的实证调查 156
6.2.2 期限变化趋势的背后:应然对实然的反馈、修正及程序改革与权利保护 157
6.3 审查起诉制度运作的时间耗费构成:历时性纬度的考察 158
6.3.1 “分段式”的考察:审查起诉运作期限的具体耗费状况 158
6.3.2 分析与评价:合理与不合理的两端 160
6.4 审查起诉期限制度的完善:制度与理念的双重完善 165
6.4.1 “比例性原则”观念与制度的确立:充分保护起诉期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165
6.4.2 羁押期限的独立:树立程序公正理念 166
6.4.3 完善程序,严格控制审查期限的延长 166
6.4.4 试行侦诉联动机制,缩短审查起诉期间 167
6.4.5 优化内部办理制度与程序,提高办案效率 168
第七章 审查起诉中的起诉决定 172
导语:起诉标准(条件)、起诉决定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172
7.1 对审查起诉的总体情况:一个历史性的考察 174
7.2 实践中的起诉条件与起诉决定 178
7.2.1 从起诉条件“证据要件”角度的考察 178
7.2.2 从起诉条件“必要性要件”角度的考察 183
7.3 起诉标准的考察:撤回起诉的角度 186
7.3.1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的基本情况 187
7.3.2 撤回起诉后的处理情况 199
7.3.3 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在实践中的缺陷 200
7.4 总结:基于起诉法定条件的制度意义的评述 203
7.4.1 实践标准的形成:司法场域内外的双重解释 204
7.4.2 实践标准的形成:应对多因素影响的简化策略 213
7.5 小结:实践起诉法定标准偏离的“现代性”原因 215
第八章 审查起诉的不起诉决定 219
导语:问题的引出 219
8.1 不起诉制度的整体考察 221
8.1.1 不起诉制度的历史考察 221
8.1.2 不起诉案件的整体考察 225
8.1.3 审查起诉阶段侦查机关撤回案件的实证考察 226
8.2 宽严相济政策视野下的酌定不起诉:以裁量权为核心的考察 227
8.2.1 酌定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 231
8.2.2 将隐性不起诉纳入视角的起诉裁量权行使实况 233
8.2.3 酌定不起诉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36
8.2.4 酌定不起诉实践状况的形成:基于历史和现状的解释 242
8.2.5 完善制度、科学行使起诉裁量权的建议 247
8.3 不起诉制度制约机制 254
8.3.1 我国不起诉权制约机制的现状 255
8.3.2 我国不起诉权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 257
8.3.3 我国不起诉权制约机制的完善 268
第九章 结语 276
9.1 当下审查起诉制度理性与不理性因素并存的实际状况 278
9.2 中国审查起诉制度的未来:在“整合”与“立法”之间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91
校园乌托邦之梦(代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