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识与反思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倪梁康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0033462
  • 页数:721 页
图书介绍:开卷伊始,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是:这是一部哲学书。而在说到“哲学”时,笔者每每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同一个古老的传统,亦即像乔治·米德那样深信,“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但笔者同时也认同哲学的当下处境,即认同鲁迪格·布普纳所陈述的一个事实:“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谦逊。它的历史越长,破灭的希望越多,哲学表现得便越是矜持。”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贯穿在此项研究的整个进程中。对此心有灵犀的读者,或许在阅读本书时会萌发诸多的同感。 接下来还要说明,这里所尝试的是一项概念史或问题史的研究。它带有一个方法与内容上的双重现象学思路轨迹:在研究方法的意义上,它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便提出的所谓“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之要求的顺应:这里所进行的是对一个哲学问题、并且是对近代欧洲哲学基本问题...

卷首语 1

第一讲 绪论(1)欧洲近代哲学的特征:求自识、究虚理 1

第一节 欧洲近代裂变的事实与起源 2

第二节 欧洲近代裂变的两个主要思想特征:究虚理和求自 5

1 究虚理与伽利略 6

2 求自识与笛卡尔 10

第三节 近代哲学的方法渴望 12

第二讲 绪论(2)前笛卡尔的自识概念 16

第一节 自识概念的前释: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16

第二节 自识理论前史或前笛卡尔的自识概念 21

1 戴勒菲神谕“认识你自己”以及苏格拉底的解释 22

2 柏拉图的“思索”或“对认识的认识” 24

3 亚时士多德的“自想”或“对思想的思想” 27

4 塞克斯都的“自身认识循环”问题 30

5 普罗提诺的“自身意识”与“反思” 32

6 奥古斯丁的“自身确然性” 36

7 戴勒菲神谕及其费其诺的解释 38

第三节 结语 38

第三讲 笛卡尔(1)自身确然性的初醒 40

第一节 我思/思维(cogito/cogitatio)确然性的确立 40

第二节 “我思故我在”:解释和解构 43

第三节 形式之争:推理或公理 46

第四节 质料之争:“直接的认识”或“反思的认识” 50

第四讲 笛卡尔(2)主体性哲学的雏形 56

第一节 思维的反思特征 56

第二节 “自我”与“思维”的存在 58

第三节 自身认识与上帝认识 60

第四节 近代形而上学之要义 63

1 对认识统一性的设定 63

2 对明见的直观之原则的设定 65

3 对数学分析方式的设定 66

第五节 主一客体的二元与形而上学一物理学的划分 67

第五讲 斯宾诺莎:方法反思观念的形成 70

第一节 确然性原理的接续 72

第二节 哲学的开端与认识的顺序 74

第三节 自然认识与反思认识(自身认识) 78

第四节 反思作为方法;观念的观念 82

第五节 哲学的目的:道德的同一性 86

第六讲 洛克:自身意识作为人格同一性的前提 88

第一节 感觉与反思 89

第二节 意识概念的引入 94

第三节 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 97

第四节 直觉与知识类型 100

第五节 笛卡尔主义的廷续? 104

第七讲 莱布尼茨:“良知”与道德意识 110

第一节 “意识”概念的不同涵义 110

第二节 续论:“察觉”作为“意识”、“反思”和“自身感觉”的同义词 115

第三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显现的区分 118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问题 122

第五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保存 124

第一节 观念与实体 128

第八讲 贝克莱:自我作为精神实体 128

第二节 意念与反思 132

第三节 精神实体的特殊被感知方式 135

第四节 反思概念的多重涵义 138

第九讲 休谟:自我的可疑性 141

第一节 自我实体的可反思问题 142

第二节 意识概念的重现与再释 145

第三节 “感觉现象”与“反思印象”:“反思”的问题之一 147

第四节 “感受”以及相关的概念 151

第五节 “存在信念”作为感觉 153

第六节 “道德意识”作为自然的感觉和人为的措施:“反思”的问题之二 157

第七节 续论:习性作为怀疑主义的共同道德原则 160

第十讲 康德(1)“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 163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方式:经验自身意识与纯粹自身意识 164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168

第三节 自身意识的特殊功能 172

第四节 自身意识之循环问题的再现 177

第十一讲 康德(2)自身意识的实践哲学意义 183

第一节 自由: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184

第二节 智性直观的问题 188

第三节 作为“智性”的实践理性原理 192

第四节 附论:先验“反思”的概念 195

第五节 良心(Gewissen)、确然(gewiss)、仔细(gewissenhaft) 200

第十二讲 费希特(1)从“自身意识”到“自身意识” 204

第一节 “太初有为”与自身意识 205

第二节 自我的自身设定作为知识学原理的原理 210

第三节 经验自我意识与纯粹自身意识之区别 212

第四节 自身意识作为直接的和反思的意识 216

第十三讲 费希特(2)自我的四重展开 222

第一节 智性直观问题的重提 222

第二节 行动的自我和自观的自我的相互设定原则 224

第三节 自我与非我的相互规定原则 228

第四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 232

第十四讲 谢林:自身意识的历史性与自由的本质 236

第一节 先验哲学基本意向的确认和展开 238

第二节 同一哲学体系的构建 241

第三节 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展开 243

第四节 哲学作为自身意识的历史 247

第五节 自由的伸展与反思的回归 251

第六节 智性直观与本质直观 255

第十五讲 黑格尔(1)绝对精神的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261

第一节 对先验哲学传统的继承与背离 261

第二节 哲学史作为精神自身客体化的历史 264

第三节 自身意识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268

第四节 精神发展的逻辑进程与自身意识的三种基本涵义 270

第五节 附论:反思概念的两种特殊涵义 276

第六节 意识的异化与异化的扬弃 279

第七节 意识与自身意识:精神发展的一般形式 283

第十六讲 黑格尔(2)自身确然性与良心的关系 287

第一节 良心在道德学说和精神领域中的基本位置 288

第二节 良心、自识、责任——关于三者关系的历史谈 290

第三节 良心的双重特征和双重功能 297

第十七讲 过渡:“现代”的界定——后黑格尔时代 305

第十八讲 狄尔泰:历史一哲学中的“自身思义”与“理解” 313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理解 315

第二节 生命哲学的基本方法:自身思义 318

第三节 自身思义方法的性质 321

第四节 自身思义与理解 325

第五节 理解作为世界观 329

第六节 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理解 332

第七节 结束语 337

第十九讲 布伦塔诺:心理现象的“内感知”与“内观察” 339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 341

第二节 “意向”概念的基本涵义:意识与对象的关系 345

第三节 “外感知”的问题 351

第四节 “内感知”作为“内观察” 353

第五节 “内意识”作为“第二性意识” 357

第六节 “内意识”或“自身意识”的两种理解 361

第二十讲 胡塞尔(1)意识的共现结构与自我的可疑性 368

第一节 事物感知中的共现:内在与超越 370

第二节 陌生感知中的共现:原本与本原 374

第三节 自身感知中的共现:绝然与相应 377

第四节 共现作为预设 380

第五节 “我思故我在”的现象学解构与重构 384

第二十一讲 胡塞尔(2)“原意识”与“后反思” 387

第一节 原意识作为前对象性的意识和原本意识 389

第二节 反思作为后一思意识和变异 399

第三节 原意识与后反思之间的关系 404

第四节 一门反思哲学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409

第二十二讲 胡塞尔(3)纯粹自我的问题 419

第一节 自我作为人格 420

第二节 自我作为纯粹自我 426

第三节 自我与人格 431

第四节 自我与时间 437

第五节 自我与世界 440

第六节 总结性的回顾 444

第二十三讲 海德格尔(1)形而上学基本态度中的人与存在 447

第一节 在传统与实事之间 449

第二节 笛卡尔的主体形而上学基本态度 452

第三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基本态度 457

第四节 普罗塔哥拉的希腊形而上学基本态度 460

第五节 西方三种形而上学基本态度的比较 464

第六节 自身关系与存在关系 465

第二十四讲 海德格尔(2)此在的基本性质之一:去存在 467

第一节 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去存在”和“向来我属” 469

第二节 自身思义与普全思义 473

第三节 哲学作为原科学的两种可能 478

第四节 用此在的自身理解(自身敞开)取代主体的自身认识(自身把握) 483

第五节 “在之中”:从“在物之中”到“在世之中” 487

第六节 反思的两种含义:回转与反射 492

第一节 “向死之在”作为“去存在”与“向来我属”之间的内在联系 496

第二十五讲 海德格尔(3)此在的基本性质之二:向来我属 496

第二节 “向来我属”作为非本真的和本真的自身理解之基础 500

第三节 本真的存在与良知 505

1 良知作为缄默的呼声 506

2 良知呼唤了什么? 508

3 良知作为此在的自身决断 510

第四节 在个体的此在与普遍的形式之间 512

第五节 简评“自识现象学”的基本结论 515

第二十六讲 舍勒:价值伦理学中的伦常明察方法与良知自由理论 521

第一节 反思作为非对象化的意识 521

第二节 伦常明察与伦理学 527

第三节 良知作为个体有效的伦常明察 534

第二十七讲 萨特(1)自我的超越性 543

第一节 意识的意向性问题 544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多重含义 549

第三节 我思(cogito)作为反思性的意识 552

第二十八讲 萨特(2)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560

第一节 “前反思的我思”领域的基本特征 560

1 “前反思的我思”是作为现象与存在之同一的绝对 561

2 “前反思的我思”是超现象的存在 563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564

第三节 自身意识理论与反思哲学的对立 571

第二十九讲 米德:自身意识理论的转换:发生性与社会性 577

第一节 以社会过程为出发点的自身意识理论 580

第二节 论述的顺序:心智、自身、社会 583

第三节 发生的顺序(1):社会的过程与个体的发生 587

第四节 发生的顺序(2):主我、客我与自我 590

第五节 发生的顺序(3):社会统一与个体统一的奠基关系 593

第六节 “反思”的问题 596

第七节 语言的参与 598

第三十讲 维特根斯坦:自身意识与私人语言的问题 604

第一节 “自我”的可能性 606

第二节 唯我论的困境和出路? 611

第三节 私人语言可能性与唯我论的关系问题 615

第四节 私人语言是否可能? 618

第五节 私人感觉或私人经验是否可能? 622

第三十一讲 赖尔:从分析的心智概念到分析的心智哲学 628

第一节 心智的存在与心智的认识 629

第二节 (自身)意识的特权以及对它的摒弃 632

第三节 反思或内省的特权以及对它的摒弃 638

第四节 自身认识分析与“自我”语义分析 643

第五节 附论或结语:分析的自身意识理论发展综述 649

第三十二讲 海德堡学派:自身意识的当代诠释与诘难 655

第一节 自身意识之反思模式的基本问题 658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保存 663

第三节 来知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语用学交互主体主义的诘难 669

第四节 自身意识理论的语言分析诠释 677

第五节 小结与过渡 685

结束语 西方哲学一百年:人类自身认识方式的变迁 687

引用文献目录 698

人名索引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