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自然气候概述 1
第一章 自然气候 1
1-2 气温 2
1.2.1 气温之发生 2
1.2.2 气温之变化 2
1.2.3 气温之控制原则 4
1-3 湿度 4
1.3.1 湿度之意义及相关表示法 4
1.3.2 湿度之测定 7
1.3.3 空气线图 8
1.3.4 湿度之变化与控制原则 10
1.4.1 雨之成因与雨量 11
1-4 雨量 11
1.4.2 排水设计 12
1.4.3 雨与建筑 18
1-5 气压 19
1.5.1 气压成因 19
1.5.2 气压单位及其分布 19
1.5.3 气压之变化 19
1-6 风 20
1.6.1 风之成因 20
1.6.2 风力大小 25
1.6.3 风与地形 32
1.6.4 风之控制 33
1-7 都市气候 37
1.7.1 都市气候之特征 38
1.7.2 都市气候之影响及控制 42
1-8 气候分区 42
1.8.1 气候分区之目的及沿革 42
1.8.2 台湾之气候分区 45
第二章 室内环境 49
2-1 室内环境概述 49
2-2 体温与生理反应 49
2.2.1 人体热平衡 49
2.2.2 影响室内气候之因素 50
2-3 室内温风湿环境指标 54
2.3.1 有效温度 55
2.3.3 新有效温度 56
2.3.2 修正有效温度 56
2.3.4 等温感觉 59
2.3.5 等感温度 59
2.3.6 作用温度 60
2.3.7 不快指数 60
2-4 室内空气品质 61
2.4.1 室内空气之污染 61
2.4.2 室内污染物种类 62
2.4.3 污染学说及评估 64
2-5 换气理论与方式 66
2.5.1 换气次数与换气量 66
2.5.2 换气量之测定 67
2.5.3 换气理论 69
2.5.4 换气方式 74
2-6 室内通风设计 75
2.6.1 建筑技术规则有关通风换气之规定 75
2.6.2 通风设计 78
2-7 室内舒适环境基准 80
第三章 日照与日射 83
3-1 日照与日射概述 83
3-2 地球与太阳 83
3.2.1 天球运动 83
3.2.2 真太阳时与平均太阳时 85
3.2.3 太阳位置 85
3.2.4 其它相关之太阳位置 90
3.2.5 台湾地区之日径图 91
3-3 日影曲线与日照率 93
3.3.1 日影曲线 93
3.3.2 阴影长度与邻栋间隔 94
3.3.3 窗与阴影 95
3.3.4 日照率 96
3.3.5 建筑物之阴影 98
3-4 日射 99
3.4.1 太阳辐射与热之关系 99
3.4.2 日射能量 101
3.4.3 日射能量之计算 103
3.4.4 建筑物之受热量 104
3.5.1 遮阳种类 107
3-5 遮阳设计 107
3.5.2 遮阳板之遮阳效果 108
3.5.3 控制日射之遮阳板设计 110
3-6 日照与日射计划 115
3.6.1 遮阳板之应用 115
3.6.2 日照日射控制 115
第四章 热传与防湿 119
4-1 热传与防湿概述 119
4-2 传热行为 119
4.2.1 热辐射 120
4.2.2 热传导 125
4.2.3 热传递 131
4.2.4 空气层之热传行为 135
4.2.5 热传透 136
4-3 传热性能评估指标 137
4.3.1 室温变动因素 137
4.3.2 时滞与温度振辐衰减率 140
4.3.3 等价外气温度 141
4.3.4 总透热值 142
4.3.5 度日与度时 145
4.3.6 室内顶表面温度 146
4.3.7 建筑技术规则之节能设计规范 147
4-4 传热控制计划 150
4.4.1 隔热材之应用 150
4.4.2 隔热构造 152
4.4.3 隔热控制原则 154
4.4.4 建筑物外壳之节能设计 155
4-5 湿气与结露 157
4.5.1 空气中之湿气 157
4.5.2 透湿理论 158
4.5.3 防湿防露计划 161
第五章 采光照明 163
5-1 采光照明概述 163
5-2 光照基本量 163
5.2.1 光照生理量 163
5.2.2 光照物理量 169
5.2.3 光照量之测定 175
5-3 光照基本理论 176
5.3.1 完全漫射面 177
5.3.2 发光度与亮度 177
5.3.3 反射、透射、吸收 178
5-4 直接照度计算 178
5.4.1 点光源 178
5.4.2 直线形光源 179
5.4.3 带状光源 180
5.4.4 矩形光源 180
5.4.5 三角形光源 182
5.4.6 圆形光源 183
5.4.7 直接照度之图解法 183
5.5.1 相互反射之基本式 187
5-5 反射照度计算 187
5.5.2 反射照度之近似解 188
5.5.3 反射照度之图解法 189
5-6 配光与光通量 190
5.6.1 配光 190
5.6.2 光通量之计算 192
5.6.3 非几何形之配光 197
5-7 昼光及采光计算 198
5.7.1 昼光 198
5.7.2 地面照度计算 199
5.7.3 漫射昼光照度分析 201
5.7.4 昼光率与投射率 201
5.7.5 采光计算 203
5-8 采光设计计划 206
5.8.1 最适昼光照度 207
5.8.2 采光设计规范 207
5.8.3 各种采光法 210
5.8.4 采光设计原则 211
5-9 人工光源及照明计算 213
5.9.1 人工光源 213
5.9.2 照明计算 217
5.9.3 照明计算步骤 222
5-10 照明计划 224
5.10.1 最适照度基准 224
5.10.2 照明种类 228
5.10.3 照明控制方式 229
5.10.4 照明设计原则 230
第六章 建筑声学 235
6-1 建筑声学概述 235
6-2 物理音响 236
6.2.1 音波之传播 236
6.2.2 声音大小 238
6.2.3 音波运动方程式 240
6.2.4 音波物理性质 242
6-3 生理音响 246
6.3.1 音与听觉 246
6.3.2 声音生理量 250
6.3.3 音之响度 254
6.3.4 遮蔽效应 256
6.3.5 哈斯效应 257
6.3.6 声音方向性 258
6.3.7 乐音与噪音 259
6-4 声学材料 262
6.4.1 吸音隔音原理 262
6.4.2 吸音材料 264
6.4.3 隔音构造 280
6.4.4 隔振构造 289
6.4.5 消音材料 293
6-5 室内声学设计 294
6.5.1 室内音场性质 294
6.5.2 余响理论 300
6.5.3 室容积及体形设计 303
6.5.4 室内声学评估指标 315
6.5.5 声学设计之整体计划 319
6-6 噪音评估与隔音设计 320
6.6.1 加权音级 320
6.6.2 噪音评估基准 321
6.6.3 建筑隔音设计 333
6.6.4 户外噪音之传播与控制 337
6-7 防音计划及构造 344
6.7.1 噪音及振动音源种类 344
6.7.2 噪音振动防止计划 345
6.7.3 防音隔振构造 346
6-8 电气音响 352
6.8.1 电气音响之构成 352
6.8.2 扬声器之配置 355
6.8.3 扩音设备机房 358
6-9 建筑声学测量 359
6.9.1 声学测量内容 359
6.9.2 吸音系数测量 361
6.9.3 隔音性能测量 362
6.9.4 音质测量 363
附录A 图目录 365
附录B 表目录 375
附录C 参考书目及文献 379
附录D 历年各校研究所入学考题 383
附录E 历年建筑师高考、检核试题 397
附录F 近年研究所、建筑师考试试题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