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1
第一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背景 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4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6
第二章 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7
第一节 古典企业理论 7
一、作为协作生产单位的企业 8
二、马克思关于企业的论述 9
三、弗兰克·奈特的企业理论 11
四、新古典均衡模型中的企业黑箱 12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 14
一、间接定价理论 14
二、团队生产理论 18
三、资产专用性理论 20
四、企业的规模与边界 24
一、代理成本理论 28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 28
二、委托-代理理论 33
第四节 企业理论评述 39
一、企业与市场:两种组织方式 39
二、企业的契约性 41
三、企业契约的核心是委托-代理关系 42
四、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解释 43
五、转轨经济的启示 48
第一节 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53
第三章 现代公司与公司治理 53
一、企业的类型 54
二、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57
三、现代公司的特征 64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一般分析框架 67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67
二、公司治理的目的是降低代理成本 71
三、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激励和约束机制 73
四、公司治理由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构成 74
五、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 77
第三节 公司内部治理——法人治理 79
一、股东与股东大会 79
二、董事与董事会 81
三、监事会 83
四、经理与公司执行机构 83
五、公司员工 85
六、法人治理结构的多样性 87
第四节 公司外部治理 90
一、股票市场的监督与激励 90
二、债权人的监督 96
三、独立审计制度 98
四、其他外部治理机制 100
第五节 公司治理模式 103
一、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 103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 105
三、所有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决定因素 107
四、公司治理模式形成的路径依赖 108
五、公司治理的趋同性 109
第四章 美国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 112
第一节 美国公司分散的所有权结构 112
一、公司所有权特征 112
二、所有与控制的分离 115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118
第二节 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120
一、股东大会 120
二、董事会的功能 121
三、经营者的激励 128
第三节 以公司控制权市场为核心的外部监督机制 132
一、公司所有权市场的监督机制 132
二、代理投票权 141
三、独立审计制度 144
四、信息披露制度 147
五、控制内幕交易 149
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153
第四节 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及其转变趋势 153
二、机构投资者面临的困境 157
三、机构投资者的转变趋势 158
小结 160
第五章 日本内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 162
第一节 法人相互持股的公司所有权结构 162
一、日本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162
二、法人持股和相互持股 164
三、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 167
四、内部控制型公司治理特征 169
第二节 日本公司法人治理概述 171
一、股东与股东大会 171
二、董事与董事会 175
三、监事与监事会 178
四、职工主权型企业 179
第三节 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 181
一、主银行的特征 181
二、主银行的相机治理 184
三、主银行干预和接管机制有效性的条件 192
第四节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197
一、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198
二、来自企业集团的监督 201
小结 206
第六章 美日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209
第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框架 209
一、两种模式差异引发的思考 209
二、公司所有权结构的路径依赖 212
三、交易过程中的隐含契约与明确契约 213
四、多重制度均衡 215
第二节 美国公司所有权结构形成的路径分析 216
一、美国的政治思想及其利益集团 216
二、美国分散的金融体制及其特点 220
三、对银行持股的限制 225
四、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 229
五、严格的反垄断传统 233
一、战后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形成 236
第三节 日本公司所有权结构形成的路径分析 236
二、金融体制与主银行制度的发展 243
三、主银行面临的挑战 247
第四节 市场机制差异的微观分析 251
一、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与方法 252
二、明确契约与隐含契约理论 255
小结 259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回顾 261
第七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 261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261
二、公司化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264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分析 265
第二节 所有权结构特征与法人治理缺陷 267
一、公司所有权结构特征 267
二、法人治理结构缺陷 270
一、股票市场的发展 271
第三节 股票市场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现状 271
二、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274
三、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277
第四节 金融体制改革趋势与主银行制度的可行性 278
一、银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278
二、建立分业经营体制 280
三、主办银行制度试点 287
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289
第五节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291
一、我国未来市场机制特征 292
二、公司所有权结构转变趋势 293
三、商业银行持股的可行性 294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持股 295
五、混合公司治理模式 299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