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述要 乙编 上 隋唐至明》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区士麒编著
  • 出 版 社:波文书局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隋唐的新景象 1

一、隋唐是承先启後的总枢纽 1

二、隋唐是胡汉血统混合的结晶 1

第一章 隋唐五代总论(公元五八一年——公元九六○年) 1

第二节 隋唐五代政治发展的四个阶段 2

一、建设期 2

二、全盛期 2

三、衰退期 3

四、崩乱期 3

第三节 隋唐的文化成就 4

一、隋文帝杨坚的出身 6

第二章 隋的建国与南北统一 6

第一节 杨坚篡北周与隋的建立 6

二、杨坚篡北周的经过 7

第二节 隋统一南北的经过 8

一、改革内部 8

二、灭後梁 8

三、平突厥 8

四、平陈 9

第三节 隋统一南北的原因 9

一、社会方面 9

四、军事方面 10

二、经济方面 10

三、政治方面 10

五、君主方面 11

第四节 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意义 11

第三章 隋的施政及建设 12

第一节 政治措施 12

一、用人不论门第 12

二、改革选举制度 12

三、集权中央 12

五、裁减冗官 13

六、澄清吏治 13

四、简化行政组织 13

1.隋朝疆域及邻国图 14

第二节 经济措施 15

一、厘定「大索貌阅」及「输籍法」 15

二、实施均田制 15

三、减赋薄徭 17

四、裁减军员 17

第三节 工程建设 18

一、开凿运河 18

二、设置官仓与义仓 20

三、营造新都 20

2.隋运河略图 21

第六节 复兴文教 22

第五节 军事防御 22

第四节 刑法改革 22

一、徵书兴学 22

二、制礼作乐 23

3.隋代重要建设图 24

第一节 开皇治绩 25

一、政治方面 25

二、社会方面 25

第四章 开皇之治与隋文帝的评价 25

第二节 隋致强的因素 27

一、时势得宜 27

二、文帝尚俭 27

三、制度改革 27

四、经济发展 28

第三节 隋文帝的评价 28

一、隋文帝的优点 28

二、隋文帝的缺点 29

第五章 隋的衰亡 30

第一节 隋炀帝的继位——衰亡的关键 30

第二节 隋炀帝的暴政——衰亡的原因 31

二、大兴土木 32

一、废诸州总管 32

三、巡幸四方 33

四、穷奢极欲 35

五、猜忌臣下 35

六、严刑峻法 35

七、好大喜功 36

第三节 隋对外的虚耗战争 36

第四节 隋末民变与隋室灭亡 37

4.隋末群雄割据形势图 39

第六章 隋对外交通及其文化 40

第一节 隋对外交通 40

一、西域交通 40

二、南海交通 41

一、学术 42

第二节 隋的文化 42

三、东海交通 42

二、科技成就 43

三、宗教 44

第七章 唐的建国 46

第一节 李渊削平群雄的经过及其成功的原因 46

一、群雄割据的形势 46

二、李渊太原起义及削平群雄的经过 47

三、李唐成功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 49

第二节 武德年间恢复民生的各项治绩 50

一、颁新律令 50

二、施行文教 50

三、安定民生 50

四、统一货币 51

五、厘定官制 51

第一节 玄武门之变——登位的关键 52

第八章 唐太宗登位及贞观之治 52

一、「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52

二、建成世民?墙的争斗 53

三、玄武门之变 53

四、「玄武门之变」的结果 53

一、「贞观之治」的时代背景 54

二、「贞观之治」的治绩 54

第二节 贞观之治 54

五、「玄武门之变」的评述 54

三、「贞观之治」的影响 57

第二节 武后篡唐 58

一、武则天的出身 58

第一节 永徽之治 58

第九章 「永徽之治」与唐女祸始末 58

二、武则天为后 59

三、武后掌权 59

四、武后称帝 60

第三节 武则天的功过 60

一、武则天的政绩 61

二、武则天的秕政 62

第四节 唐女祸的延续 64

一、中宗复辟 64

三、临淄王李隆基的平乱与睿宗复辟 65

二、韦后与安乐公主的乱政 65

四、李隆基的继位与太平公主谋变 66

第十章 开元之治——盛唐的重建 67

二、革新吏治与改进选举 67

第一节 开元致治的因素 67

一、任用贤能与讲求治术 67

五、友爱兄弟与和睦宗室 68

三、整理财政与清查户籍 68

四、提倡儒术与注意文教 68

六、躬行节俭与力革颓风 69

第二节 开元时期的繁盛景象 69

一、人口增多 69

二、物价低廉 69

三、府库充实 70

四、治安太平 70

一、唐平东突厥及薛延陀 71

第十一章 盛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71

第一节 北方平突厥及薛延陀 71

二、唐平西突厥 73

第二节 西方对西域、吐谷浑、党项、吐蕃及天竺的用兵 73

一、唐对葱岭以东诸国的控制 73

二、葱岭以西诸国的附唐 74

三、唐对西南方吐谷浑、党项、吐蕃及天竺的用兵 75

第三节 东方对高丽、百济、新罗、奚及契丹的用兵 77

一、唐对高丽、百济、新罗的征讨 77

5.唐代东北及朝鲜图 79

第四节 南洋诸国与唐的关系 80

二、唐对契丹及奚的用兵 80

第五节 天可汗制度——国际和绥机构组织的建立 81

一、天可汗制度的萌生 81

二、天可汗制度的起迄 81

三、天可汗的权贵 82

四、天可汗组织的参与国 82

五、天可汗制度的影响 82

第六节 盛唐时代的疆域与边防 83

一、唐初经略异族成功的原因 83

二、盛唐时代的疆域 83

三、羁縻州兴都督府的设置 84

四、盛唐时代的边防 84

6.盛唐疆域图 86

7.唐代八都护与十节度使位置图 87

第一节 安史之乱的远因——天宝时期的衰象 88

一、政治腐败 88

二、滥官冗员 88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盛唐的幻灭 88

三、宦官乱政 89

四、土地兼并 89

五、兵制改易 89

七、外重内轻 90

六、藩镇兴起 90

二、安禄山史思明得势 91

一、唐室过份重用蕃将 91

第二节 安史之乱的近因——安禄山、史思明得势的由来 91

第三节 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影响 92

三、胡人杂居河北地区 92

一、安禄山叛唐的经过 92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 94

8.安禄山进占长安路线图 95

第十三章 安史乱後的内忧外患 96

第一节 安史乱後的三大外患 96

一、回纥 96

9.唐中叶以後回纥、吐蕃与南诏消长形势略图 97

二、吐蕃 98

三、南诏 99

一、藩镇作乱的原因 100

第二节 藩镇割据 100

二、藩镇祸乱的经过 101

三、藩镇祸乱的特徵 102

四、藩镇祸乱的影响 103

二、宦官乱政的经过 104

第三节 宦官擅权 104

一、宦官得势的由来 104

三、宦官专权对政治的影响 107

第四节 牛李党争 108

一、牛李党争的背景 108

二、牛李党争的经过 109

三、牛李党争的结果 109

四、朋党之争的影响 110

第十四章 唐末的民变 111

第一节 唐末民变的起因 111

一、政治方面 111

二、经济方面 112

第二节 唐末民变的经过 113

一、裘甫之乱 113

二、庞勋之乱 114

三、王仙芝黄巢之乱 114

四、黄巢之乱 115

五、秦宗权之乱 118

10.黄巢流窜路线图 119

第十五章 唐的覆亡 120

第一节 朱全忠篡唐 120

第二节 唐亡後藩镇分割的形势 121

五、民变迭起 122

四、党争剧烈 122

三、宦官专权 122

二、外患侵扰 122

一、藩镇割据 122

第三节 唐覆亡的原因 122

一、三省制 123

第一节 中央政制 123

第十六章 唐代制度 123

三、五监 125

二、御史台 125

第二节 地方政制 126

一、地方行政组织 126

四、九寺 126

三、地方政制的缺点 127

二、地方监司制度 127

11.贞观时期十道图 129

二、唐刑律的内容 130

一、唐法制的成立 130

第三节 法制 130

四、唐法制的评价 131

三、司法制度 131

一、府兵 132

第四节 兵制——府兵、彍骑、禁军 132

二、彍骑 137

三、禁军 138

第五节 均田制 139

一、均田制的起源 139

二、唐施行均田制的原因 139

三、均田制的内容 139

四、均田制实施的情况 140

五、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142

第六节 赋役制——租庸调、杂税和两税制 144

一、租庸调 144

二、杂税 147

三、两税法 148

第七节 科举制 150

一、科举制的起源 150

二、科举的参加途径及考试程序 151

三、科举的内容 151

四、唐科举制度的特点 152

五、唐科举制度的优点 153

六、唐科举制度的流弊 154

三、贸易频繁 155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庄园经济 155

第十七章 唐的经济发展 155

第一节 唐代经济发达的原因 155

一、社会安定 155

二、交通发达 155

四、分工精细 155

一、唐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156

二、庄园经济 156

第三节 手工业蓬勃发展 157

三、金属铸造业 158

一、纺染业 158

二、造船业 158

12.唐代工商业分布图 159

第四节 采矿业的开拓 160

五、其他的手工业 160

四、制瓷业 160

四、其他商业城市 161

三、广州 161

二、扬州 161

一、长安 161

第五节 商业城市的兴起 161

一、对外交通 162

第七节 交通的发达 162

第六节 货币的应用 162

二、国内交通 163

13.唐代对外水陆路交通图 164

第二节 唐代东西文化之交流 165

第一节 唐代文化发达原因 165

第十八章 百花齐放的唐代文化 165

二、唐代文化向西方的传播 166

一、唐代文化的对外传播 166

14.「丝绸之路」简图 168

三、唐代文化向东方的传播 169

四、亚洲各族文化的传入中国 170

一、佛教 172

第三节 宗教 172

二、唐佛教各宗派 173

三、玄奘及其译经 176

四、隋唐佛教的特点 177

五、唐佛教的衰落——武宗灭佛 179

七、火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 180

六、道教 180

一、绘画 182

第四节 艺术 182

二、雕塑 183

四、建筑 184

三、陶瓷 184

五、敦煌艺术 185

一、天文历法算学 186

第五节 科学 186

二、地理学 187

三、医学 188

一、唐以前经学略述 189

第六节 经学 189

四、印刷术 189

二、唐代经学 190

一、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 191

第七节 史学 191

三、唐石经 191

四、史评著作——《史通》 192

三、政治经济专史编篡——《通典》 192

二、唐国史的撰修与史馆之设立 192

二、古文 193

一、骈文 193

第八节 文学 193

四、变文 194

三、小说 194

五、诗 195

六、词 196

一、政治方面 197

二、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 197

第十九章 五代十国与契丹(公元九○七年——公元九六○年) 197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概况 197

一、五代的形成 198

第二节 五代的更迭和契丹的兴起 198

二、五代之更迭 199

三、契丹的兴起 200

15.五代图(後梁时期)(後唐) 202

16.五代图(後晋)(後周时期) 203

二、周世宗的改革事业 204

第三节 周世宗对统一中国的贡献 204

一、周太祖的善政 204

一、十国始末 205

第四节 十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205

17.五代十国简表 206

二、十国的经济发展 207

二、经济方面 209

一、政治方面 209

第五节 五代十国时南北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比较 209

三、文化方面 210

18.五代十国禅递表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