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照片 1
序 言 1
第一章南京创建时期的暨南 1
(1906—1923) 1
第一节暨南学堂的创办 1
一、南洋华侨教育的兴起 1
二、暨南学堂的创办 3
三、暨南学堂的发展及其停办 5
四、学习生活 7
第二节暨南学校的恢复和扩充 9
一、暨南学校的恢复 9
二、师范科、商业科及中小学的开办 13
三、商科迁沪及与东南大学 15
合设上海商科大学 15
四、女子部的成立 17
五、校董会与真如建校 18
六、暨南学校与南洋华侨的联系 20
附:1906—1923年度学生统计表 23
第二章真如发展时期的暨南 24
(1923·9—1937·7) 24
第一节迁校真如与初步扩展 24
一、迁校真如 24
二、真如初期概况 25
三、初步扩展 28
第二节暨南大学的建成 31
一、学校改组计划与校舍扩建 31
二、大学部的组建与教学体制 33
三、中学部的改组 38
四、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的设立 40
五、南洋华侨教育会议的召开 42
六、名流讲学与学术团体 44
七、文艺、体育的盛况 49
八、“1·28”事变后学校的分合 53
第三节校长更迭与学校继续发展 58
一、校长更迭与新的办学主张 58
二、各学院新的教学措施 62
三、中国现代问题讲座的开设 65
四、体育工作的加强 66
五、海外文化事业部的扩展 67
六、海外侨民师资训练班的开办 68
第四节真如时期暨南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70
一、在国民革命中 70
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 72
附:1924—1937学年度暨南 78
毕业生结业生统计表 78
第一节在上海“孤岛” 80
一、移址“孤岛” 80
(1937·8—1949·9) 80
第三章迁“孤岛”、建阳与回沪时期的暨南 80
二、战时教学体制 83
三、学术活动与成果 85
四、最后一课 88
第二节在福建建阳 91
一、历尽艰险的南迁 91
二、东南联大的成立及其并入暨大 93
三、建阳暨大的特色 93
第三节复员回沪 103
一、学校的复员 103
二、院系设置与教学概况 106
三、民俗标本陈列室 109
第四节接管与合并 111
一、接管 111
二、合并 112
一、暨大学生救亡团的抗日救亡活动 113
第五节反帝爱国民主运动 113
二、反美抗暴运动 115
附:1938—1948学年度暨大本科 118
毕业生统计表 118
第四章广州重建时期的暨南 119
(1957—1970) 119
第一节筹备重建 121
一、广东省政协通过决议 121
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 121
二、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 122
三、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123
第二节重建初期 126
一、建校委员会成立 128
二、系科专业设置及其变化 129
三、教学与生产劳动 130
四、科学研究工作 138
五、文体活动 140
第三节发展时期 141
一、校务委员会成立 144
二、设立董事会 146
三、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 148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154
五、专业设置和学校规模 157
六、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159
七、学生工作和文体活动 162
赞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68
八、国家关怀,华侨、港澳同胞 168
第四节被迫撤销 171
附:1962—1970学年度暨大本科 173
毕业生统计表 173
1958一1963学年度暨大其他班 174
毕业生结业生统计表 174
一、党和国家作出复办暨大的决定 175
第一节暨南大学的复办 175
(1978—1986) 175
第五章新时期的暨南 175
二、董事会的恢复与《暨南大学 177
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 177
三、当年筹备,当年招生开学 178
第二节恢复与发展 181
一、专业设置与学校规模 181
二、师资队伍 184
三、教学、科研设施 186
四、教学工作 188
五、研究生教育 194
六、科学研究 195
七、对外学术交流 200
八、华侨医院及其他附属设施 203
第三节开展改革,办出特色 204
一、改革招生工作,扩大对外招生 205
二、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 208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09
四、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 215
改革教学管理 215
五、实行多种形式办学 217
六、改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219
七、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223
八、改进董事会工作 227
附:1982—1986学年度暨大毕业研究生统计表 231
1982—1986学年度暨大本科 232
毕业生、结业生统计表 232
1980—1986学年度暨大大专班、预科、 233
中专班毕业生、结业生统计表 233
附录历届校董暨历任校长、书记、秘书长、 234
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 234
各系主任、各研究所所长一览表 234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