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生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
一、民生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5
(一)欧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5
(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 7
(三)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开始传播 11
二、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 24
(一)古代中国朴素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5
(二)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30
(三)欧美各派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32
(四)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43
三、民生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48
(一)民生主义的孕育和形成 49
(二)民生主义的演变和发展 58
(三)民生主义的最后阐明 69
第二章 旧民生主义 80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81
二、社会革命应与政治革命“并行” 89
(一)中国应即实行“社会革命” 93
(二)中国实行“社会革命”并非难事 98
(三)中国的“社会革命”应用“和平手段” 103
三、“社会主义之真髓” 107
(一)“土地公有”和“资本公有” 108
(二)按劳分配 109
(三)消灭“贫富阶级”,实现“真自由平等博爱” 110
(四)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 113
(一)“解决资本问题”——“大资本公有” 117
四、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 117
(二)“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 124
第三章 新民生主义 132
一、旧民生主义发展为新民生主义 132
二、批判和反对“帝国资本主义” 139
三、“共产主义是最高的理想” 148
(一)“打破资本制度” 148
(二)“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152
四、“节制私人资本” 156
五、“发达国家资本” 165
六、“耕者有其田” 174
七、改善工农生活,提高工农地位 183
第四章 民生主义的所有制结构 186
一、国有国营经济 187
二、地方公营经济 189
三、合作经济 191
四、中外合资经济 192
五、私营经济 195
六、个体经济 197
第五章 民生主义的经济理论 201
一、生产理论 203
二、分配理论 210
三、交换理论 214
四、消费理论 219
(一)“人工”价值论 223
五、价值理论 223
(二)社会创造“盈余价值”论 226
第六章 民生主义的历史理论 230
一、人类必将“回复到新共产时代” 230
二、“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239
三、西方的阶级斗争和中国的阶级关系 249
四、国家与革命 262
(一)两个经济纲领的异同 276
一、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276
第七章 民生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276
(二)两个经济纲领的目标经济模式 283
(三)两个经济纲领的阶级属性 288
二、民生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 291
第八章 民生主义的性质、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305
一、对民生主义的评价 305
二、民生主义的社会作用 317
三、民生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 329
书后语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