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的重新认识 1
一、对“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和进一步探讨 2
二、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7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0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潮流的兴起及其基本内容 12
五、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联系 16
第二节 农业国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19
一、发展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19
二、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西方发展经济学 27
三、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30
第三节 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32
一、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由来 32
二、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34
三、对传统发展经济学的革新途径 35
四、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首要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方面来考察,探根溯源 37
五、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还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38
六、新型的发展经济学应当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有关问题 42
第四节 分析方法再论 43
一、唯物论的观点与辩证法的观点 44
二、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55
三、数量分析方法 58
附录1-1 关于工业化定义的思考 65
附录1-2 理解中国,需十分谨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 71
附录1-3 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80
附录1-4 从系统论看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89
第二章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再论 100
第一节 引论 100
第二节 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 105
第三节 技术进步 112
一、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和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113
二、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17
三、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119
第四节 制度创新 125
一、制度及其功能 126
二、经济发展中的几种重要的制度:产权、市场、国家与意识形态 129
三、从东亚经济看制度的作用 132
四、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 135
第五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 138
一、人口因素 138
二、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工业化的影响 140
三、环境退化问题 143
四、可持续发展 145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 149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作用的观点 149
一、农业消极论 151
二、农业贡献论 155
三、农业发展论 159
四、农业宏观论 167
五、小结: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169
第二节 农业对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作用 171
一、直接的劳动力投资 173
二、课税的方式 173
三、通过工农产品的差价,或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来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174
四、通过外贸,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为工业化启动和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177
第三节 农产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78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 183
一、土地制度的分类 184
二、不同土地制度的效率 189
三、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效果 191
一、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概述 196
第五节 中国的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196
二、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211
三、中国工业化进一步深入过程中农业的转变 219
第四章 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与变动 237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 238
一、产业及其划分 238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240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245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252
一、人口的职业转移——从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 252
二、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 254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257
一、区位与区域经济理论 260
第三节 区域结构的变化 260
二、大国的多元经济特征 266
三、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69
第五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业化 272
第一节 外贸与工业化 274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 275
二、外贸对工业化的“引擎”作用 280
三、新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285
第二节 外资与工业化 294
一、利用外资对工业化的作用 295
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 303
一、东亚的两种对外开放模式 324
第三节 东亚“外贸主导型”与“外资主导型”开放模式的比较 324
二、两种开放模式的实际运行机制 326
三、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调整 332
第六章 计划、市场与经济体制转型 341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及其有条件的结合——“主辅结合”论 342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50
第三节 计划经济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56
第四节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相互转换 362
一、体制结合与体制转换 363
二、早期社会经济的体制转换 365
三、现代社会经济的体制转换 368
第五节 “主辅结合”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70
参考文献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