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三书暨冯玉祥传合序(简又文) 1
上册 1
引言 1
第一章 家世及童年(一岁至十四岁,一八八二-一八九五) 7
一个青年圬者 7
「科宝」诞生 10
家庭生活 11
教育与宗教 12
父母的感力 14
挂名入伍 15
十四岁的小兵 16
入营当兵 21
第二章 在行伍间的奋斗(十五至廿一岁,一八九六--一九○二) 21
义和团之役 24
初与基督教接触 28
落魄的生活 29
图片墨迹 32
改隶淮军 33
第三章 新军的下级军官(廿一至廿七岁,一九○二--一九○八) 37
入武卫军 37
连升四级 39
迎养老父 41
陆氏之知遇 45
求知的苦行 47
求学成绩 50
第四章 革命势力之生长(廿八至卅三岁,一九○九--一九一四) 53
革命的种子 53
酝酿革命 55
?州起义 57
义师失败 59
建军的基础 61
陕西剿「白狼」 64
第五章 第十六混成旅(卅三至卅六岁,一九一四--一九一七) 67
于役陕北陕南 67
川北立功 69
讨袁之役 70
劝陈倒袁 72
离川回陕 74
驻札廊旁 74
横被免职 76
废帝复辟 77
消灭「辫子军」 79
成功之后 82
口碑传世 84
浦口停兵 85
第六章 蝉联旅长八年长(卅六至四十岁,一九一七--一九二一) 85
武穴主和 88
免职留任 90
驻防常德 92
强硬的外交方法 93
新政嘉猷 94
加紧练兵 95
基督将军 97
皖直内战 99
转驻信阳 102
第七章 入关出关(四十至四十一岁,一九二一--一九二二) 107
驱陈诛郭 107
继任陕西督军 109
治绩一斑 111
出关援曹吴 117
膺任河南督军 121
第八章 陆军检阅使(四十一至四十三岁,一九二二--一九二四) 129
调任原因 129
去河南驻北京 132
南苑练兵 134
驱黎与贿选 137
益友贤妻 140
生活鳞爪 143
第九章 「首都革命」(四十三岁,一九二四) 147
革命之原因 147
革命之酝酿 150
直奉之战 155
置之死地 156
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160
「国民军」之组织及通电 164
建国大纲 168
第十章 「首都革命」--成功欤?失败欤?(四十三至四十四岁,一九二四--一九二五) 171
摄政内阁 171
完成辛亥革命未竞之功 173
清宫盗宝案种种 177
占领天津 183
拥段与迎孙 184
成功的副产品 188
薛立敦之言 191
分析综合研究 202
底定河南 210
「首都革命」日志 211
下野入山 217
第十一章 西北边防督办(四十四至四十五岁,一九二五--一九二六) 217
建设新西北 221
对外关系 225
奉军侵入关内 230
助郭倒张之役 232
杀徐树铮 237
第十二章 去国与归国(四十五至四十六岁,一九二六--一九二七) 241
下野原因 241
游历苏俄 244
南口之役 247
五原誓师 250
「国民军」新生命 253
五千里长征 255
「国民军」之政治化 259
下册 267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四十六至四十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267
陕西预备时期 267
会师中原 272
胜利原素 275
郑州之会 279
徐州之会 280
清党驱鲍 283
鲍罗廷过郑州 285
河南之党务政治 292
前敌政治工作 294
第十四章 北伐成功(四十六至四十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297
介于宁汉之间 297
军政变化 299
豫东大捷 301
第二次大捷 304
再克徐州 307
拥蒋复职与继续北伐 309
西战场血战 312
北平群英会 317
第十五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四十七至四十九岁,一九二八--一九三○) 319
军政局面 319
编遣会议的纠纷 321
鄂鲁豫陕之变动 325
冯军初次分裂 329
「国民军」复活 333
「扩大会议」 339
「中原大战」 341
大战结束 344
共赴国难 346
一再晋京 349
第十六章 最后十八年(四十九至六十七岁,一九三○--一九四八) 349
「抗日同盟军」 352
山居生活 357
再度入京共赴国难 359
抗战初期 361
喜习文事 362
西退重庆 363
出国生活 366
归途中逝世 371
结语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