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中国人口地理的历史演变 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1
一、原始社会 1
二、奴隶社会 4
第二节 封建社会总说 7
1.中国历代官方人口统计撮要 8
表格目录 8
一、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8
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总人口的估计数 10
二、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12
三、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 14
3.两千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演变 16
四、大城市人口的畸形集中 17
4.中国封建制时期几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 17
第三节 封建社会初期 19
一、战国时期和秦代 19
二、西汉和东汉 21
5.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各州人口分布 22
6.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我国10个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郡国 23
三、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25
7.公元2年至140年我国各省、区人口的增减 25
1.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26
插图目录 26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27
五、隋代 30
一、唐代前期 32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 32
8.隋末黄河中、下游地区户口的锐减 32
二、唐代后期 35
9.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各道人口分布 35
三、五代十国 37
四、北宋和辽 38
10.北宋初年户口分布 38
2.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中国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图 40
11.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各路人口分布 41
五、南宋和金 43
一、元代 45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 45
二、明代 47
12.明代人口分布 51
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 51
13.清代人口分布 56
14.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中国按人口密度的分级 57
一、清代晚期 57
第六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57
3.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58
15.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几个省人口数量的变动 60
16.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我国各直省人口的变动 61
二、民国时期 62
17.民国时期我国各省、区人口的演变 64
18.公元2年至191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官方统计人口数量的变动(按目前行政区范围) 66
一、人种概说 68
第一节 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 68
第二章 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和民族构成 68
二、我国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 69
19.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成年人体形特征的差异(一、平均身高;二、内眦褶和不同发形的出现频率) 70
三、现代中国居民的体形差异 70
第二节 中国居民的民族构成 71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71
二、我国居民民族构成的现状 74
20.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民族人口 76
21.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的分布(1982年) 80
三、我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80
22.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族构成(1982年) 84
四、中国语言地理 84
23.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语言系属表 85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再生产 87
第一节 概述 87
第二节 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 90
一、我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变动 90
4.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的变动 92
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93
24.我国城镇和农村妇女历年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对比 95
25.1981年我国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 99
三、我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 100
26.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出生率 101
27.(一)1981年我国几个省、市、自治区的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重 102
5.1981年我国各地、市人口出生率 103
(二)1981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总和生育率和胎次比重 104
一、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106
第三节 人口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106
28.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的对比 107
6.我国历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108
二、影响人口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110
29.我国市、县历年人口死亡率的对比 117
三、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118
30.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死亡率 119
7.1981年我国各地、市人口死亡率 122
31.一些地区死亡人口的年龄构成 123
32.我国部分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的死亡专率及其占总死亡人数的比重 124
33.三个地区死亡原因的对比(死亡率) 126
四、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 127
34.我国初生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演变 128
35.1973—1975年间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130
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 131
第四节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1
36.去某种死因后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增长 131
8.我国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 133
二、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33
37.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34
9.1981年我国各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136
第四章 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138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38
一、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 138
二、我国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 144
38.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历年人口性比例 146
10.1982年我国人口性比例低于100的地区 147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及其影响 149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149
11.1940年东北地区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151
39.1979年江苏省部分城郊农业人口分年龄组的生产量和消费量构成 155
二、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 157
4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年龄构成 158
41.1982年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年龄构成 159
12.解放以来我国及一些地区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160
(一)1953年全国 160
(二)1964年全国 160
(五)1982年上海郊区 161
(四)1982年上海市区 161
(三)1979年渡口市 161
(六)1982年全国(10%抽样资料) 162
42.1982年我国市、镇、农村人口年龄构成的对比 163
一、劳动适龄人口 164
第一节 解放后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动 164
第五章 经济活动人口及其职业构成 164
43.我国历年经济活动人口的演变 166
二、经济活动人口 166
三、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数量的变动 169
第二节 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及其地区差异 171
一、概述 171
44.1982年底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172
二、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 173
45.我国各个时期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演变 174
三、第一产业 175
46.198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活动人口及其产业构成 176
13.1981年我国各市、县农业人口比重 178
四、第二产业 182
47.198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职工人数及其部门构成(包括全民和城镇集体两种所有制) 183
48.1981年全国和7个省、市、自治区工业职工的部门构成 188
五、第三产业 189
49.1981年我国7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所拥有的第三产业职工人数比较 191
一、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196
第一节 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势 196
第六章 中国人口的分布 196
二、中国人口分布大势 197
50.1981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与本国海岸不同距离带的人口分布 198
51.1981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垂直分市 201
14.1933—1953年间我国各地、市人口增长率 203
15.1953—1982年间我国各地、市人口增长率 204
16.1981年我国分市、县人口密度图 205
52.1933—1982年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按目前行政区范围) 207
三、人口密度 209
53.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按人口密度的分级(按目前行政区范围。一、1936年;二、1981年) 212
四、人口分布重心 216
54.(一)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分布重心 217
(二)历年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217
17.历年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218
五、2000年我国人口分布预测 219
第二节 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20
一、自然环境 221
18.四川省东部人口密度和地形图 224
55.1981年我国七大气候类型区的人口分布 226
19.新疆南部农业人口密度图 228
20.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壤分布图 230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 232
56.1981年我国各省、区的人口密度、垦殖指数和人均粮食产量 233
21.198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同垦殖指数相关图 234
22.全国粮食余、缺地区分布示意图 236
57.(一)1957年河北省各经济类型区农业人口的分布 238
(二)1973年青藏高原各经济类型区的人口分布 239
(三)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经济类型区的人口分布 239
三、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240
一、城镇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 242
第一节 中国城镇人口的历史演变 242
第七章 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242
23.商代末期(公元前1100年前后)中国城市分布图 244
2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中国城市分布图 244
二、封建社会早、中期城镇化的进展 245
25.汉代中国城市、县城分布图 247
26.三国时期和西晋设县、建城分布图 247
27.南北朝时期设县、建城分布图 248
三、封建社会晚期城镇化的进展 249
28.隋、唐两代设县、建城分布图 250
29.宋、元、明三代设县、建城分布图 250
58.我国主要城市的发祥时期 251
59.十九世纪中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口分布 255
30.1843年中国城市分布图 256
四、近代城镇化的演变 257
32.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设县、建城分布图 259
31.清代设县、建城分布图 259
60.1843—1949年间中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260
五、我国城镇化历史过程的总结 261
六、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 264
第二节 新中国城镇人口的发展 266
一、城镇人口的定义(或统计口径) 266
二、统计口径对城镇人口数量的影响 268
三、解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发展的特点 271
(二)我国建制镇按人口规模的分级 274
61.(一)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的分级 274
四、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275
五、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278
62.1949—1982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演变 279
63.(一)历年我国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的构成 279
(二)1981、1982两年合计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城市总人口(不包括市辖县)的增长率 280
第三节 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283
一、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方针 283
33.1953年中国城市分布图 284
34.1981年中国城市分布图 285
二、关于控制大城市规模 287
64.1980年我国220个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占全国总数的比重) 292
65.1980年我国不同等级城市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对比 293
三、关于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293
四、关于积极发展小城市 294
五、我国未来城镇人口数量的预测 298
第四节 城镇人口的地理考察 300
一、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特点 300
二、城镇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302
66.我国三大地理区域城镇人口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303
67.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城镇人口的对比 304
68.1982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 306
三、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及其职业构成 307
69.1979年前后我国24个代表性城镇职工的部门构成 310
四、城镇内部人口密度 312
第五节 农村人口和农村聚落 313
70.1982年上海市区按人口密度的分级 315
71.南京市建成区按人口密度分级的演变 316
35.1982年上海市区分街道人口密度图 316
36.南京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 317
一、农村人口的组成 318
72.我国一些代表性地区的农村聚落数量 319
二、农村聚落的类型及其分布 319
37.集团性密集大街区聚落 321
38.非集团性聚落 322
三、农村聚落的整治 323
39.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聚落改造前后对比 324
第八章 中国的人口迁移 325
一、概述 325
第一节 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 325
二、秦代和西汉 328
三、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330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331
五、隋代和唐代 334
六、“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335
七、明代的流民运动 337
八、近代向台湾和东北的移民 338
九、对海外的移民——华侨的历史和分布 340
73.历年我国华侨、华裔人数及其地理分布 341
二、解放后我国省(区)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43
第二节 解放以来我国的省(区)际人口迁移 343
一、概述 343
74.(一)1981年北京市人口越市迁移动因 349
(二)1981年上海市城市人口越市迁移动因 349
三、我国省(区)际移民的地理分布 349
75.1954—1979年间一些省、市、自治区人口的迁移增长和自然增长 350
76.1954—1982年间29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纯增人口数和自然增长人数中所占比重的对比 351
四、今后我国省(区)际人口迁移的前景展望 358
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362
第一节 控制人口增长是历史的必然 362
第九章 中国人口发展的前景 362
二、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66
三、少数民族的人口也要适当控制 369
第二节 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理想适度人口 371
一、适度人口问题 371
二、土地资源 373
77.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 375
78.解放后我国耕地面积的演变(未包括台湾省) 376
三、食品消费和食物资源 380
79.我国人均食品产量的变化(未包括台湾省) 381
80.我国的水资源及其地区分布 385
四、水资源 385
五、森林资源 387
81.我国的森林资源及其地区分布(1978年) 388
六、能源资源 390
七、向理想的适度人口前进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