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现代化焦虑与“汉语文化共享体”认同的缺失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汉语文化共享体”与“政治共同体” 6
三、“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 16
四、“形式的理性” 20
五、现代化与民族化 29
六、形式化与功能化 33
第一章 声情与形式的理性:精神与形式的不可剥离性 39
一、引言 39
二、卡西尔—朗格的符号论美学 41
三、巴赫金诗论与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诗学 51
四、洪堡特的文化语言哲学思想 58
五、小结 77
第二章 围绕文-白的论争: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错动 82
一、人文逻辑与泛政治化逻辑 82
二、胡适与胡先骕之争 86
三、章太炎与曹聚仁之争 95
四、口语与书面语之争 103
五、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语言之争 106
六、瞿秋白与沈雁冰之争 111
七、“大众语”之争 115
八、“旧形式”与“民间形式”之争 124
九、工具利用还是人文创造 134
第三章 围绕规律运动的论争:格律化与声情化之错动 138
一、戏剧化、意象化与声情化 138
二、形式化与功能化的分期 143
三、自然音节、格律、意象之争 148
四、象征派音、色论 162
五、梁宗岱音、色象征论 171
六、朱光潜音、义关系论 178
七、音节理论系统的功能化建构 185
八、闻一多对汉语文化共享体之认同 199
附录:“声情”范畴述 214
第四章 围绕新民歌的论争:民族化的偏失 222
一、引论 222
二、“三字尾”与“双字尾”之争 230
三、“节奏律”与“声调律”之争 246
四、自由化与格律化之争 259
五、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唯科学主义传统的初步反思 284
第五章 围绕朦胧诗的论争:现代化的回旋 299
一、引论 299
二、传统之争 300
三、形式还原及其局限 313
四、“第三代诗歌” 324
第六章 围绕新古典主义的论争:本土化的归位 337
一、引论 337
二、围绕“90年代诗歌”的论争(1):知识分子写作 343
三、围绕“90年代诗歌”的论争(2):民间写作 366
四、围绕“新古典主义”的论争 385
五、本土自觉与形式自觉:郑敏诗学思想述评 400
结语 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中国人文建设中的诗歌 411
一、历史与现状 411
二、文明现代性的内在差异 415
三、呼唤“声情”诗 421
四、现代化、民族化、人文化之会通 426
五、反同质化与“汉语文化共享体”重建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