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孝之起源与演变 11
第1章 孝之含义与起源(兼论春秋战国孝之演变) 11
善事父母:孝的一般含义 11
孝形成于周代 13
孝之初始义一:尊祖敬宗 15
孝之初始义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21
西周春秋战国孝之初义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26
第2章 从孔子到《孝经》: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 31
春秋战国孝之衰微:孔子理论创造的时代背景 31
孔子,儒家孝道的理论鼻祖 37
曾子,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 43
孟子、荀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发展 51
《孝经》: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 55
第3章 汉以孝治天下 61
孝之理论的纲常化与论证的神秘化 62
孝道的进一步政治化、实践化 66
孝道义务与实践的片面化、绝对化 73
第4章 崇尚与变异:魏晋隋唐的孝文化 81
魏晋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孝文化特点 82
魏晋思想家们的辩论 89
唐代总体不太重孝及其历史原因 93
第5章 登峰造极与愚孝:宋元明清的孝文化 97
宋明清各朝对孝的重视与提倡 97
宋明理学对孝的哲学理论化论证 104
孝道教化的民间化、通俗化 106
孝道义务与实践的极端化、愚昧化 109
第6章 怀疑批判与徘徊复古:孝之近代演变 113
第7章 激烈批判与弘扬重建:孝之现代命运 121
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 122
现代新儒家对孝道的弘扬发展 131
社会文化与民众实践的继承与挫折 139
第二篇 孝之文化综合意义 151
第1章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核心 151
第2章 孝之宗教哲学社会意义 155
孝的人文宗教意义 155
孝之珍视生命价值的哲学意义 159
孝之社会历史观意义 162
第3章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 167
百善孝为先 167
孝与「三纲」、「八条目」 168
孝与「五常」 170
第4章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175
孝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 176
孝是「家天下」、「家长制」伦理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178
孝是传统社会、政治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180
第5章 孝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183
家族主义的法律观念与实践 186
尊卑有等的等级法 189
「无讼」理想与厌讼法律观 192
第6章 孝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中的根源与核心地位 195
历史叙述 195
原由分析 199
现实启示 203
第7章 孝道观念在国人生活·民俗·艺术中的影响渗透 207
孝道观念在国人之衣食住中的影响渗透 207
孝道观念在国人人生仪礼上的影响渗透 211
孝道观念在岁时节日中的影响渗透 214
孝道观念在民间文学艺术中的影响渗透 217
第8章 孝与中国国民性 221
孝与中国国民性研究 222
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 225
孝对中国国民性的消极影响 231
第9章 孝道观之儒释道关系 243
儒释道在孝道观上的矛盾 244
道释在孝道观上向儒家的趋同 245
儒道释在孝道观上的结合 250
第三篇 孝道与孝行研究 259
第1章 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259
爱敬忠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259
爱敬忠顺与仁义礼和 265
第2章 孝道规范系统 271
孝道规范系统概说 271
善事父母之基本规范 274
立身、事君、处世的衍伸规范 286
第3章 孝道的基础与实践机制 291
孝道的基础 291
孝道的动力与实践机制 296
第4章 封建社会的孝道教化及其特征——传统孝行录与劝孝诗文研究 303
孝行录与劝孝诗文的一般状况 304
孝行录的特点与内容 308
劝孝诗文的内容与特点 316
孝行录与劝孝诗文的地位与作用 325
第四篇 孝的历史反思与当代价值 329
第1章 孝文化的历史反思 329
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329
孝道性质的两重性 337
孝文化的批判继承 344
第2章 孝文化的当代地位与特点 353
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353
现代新孝道的特点 355
第3章 孝与当代家庭亲子关系 359
第4章 孝与养老敬老 371
第5章 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 385
孝与当代社会文明 385
孝与爱国主义 388
孝与民族振兴 392
重要参考文献 397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