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蓝图 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紫彦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55131X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开创明天:迈向教育现代化 3

第一章 规划未来——区域教育现代化绪论 3

一、 改革汇流: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4

二、 “三个面向”: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6

三、 历史使命: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 8

第二节 描绘未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9

一、 发展之路:区域教育现代化历程 10

二、 奠定基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前提 12

三、 教育强市:广州教育现代化目标定位 13

第三节 战略构想: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思路 16

一、 理论探新:区域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与设计的基础 16

二、 实践开拓:区域教育现代化行为计划 18

第二章 协同共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论 23

一、 系统互动:教育获哺及反哺对象 24

第一节 追根溯源:寻找教育发展的两大源流 24

二、 返朴归真:教育应答人的呼唤 31

第二节 曲径探幽:教育促进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 33

一、 永恒功能: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

二、 强源固本: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36

三、 融合统一:可持续发展观和原则的支配 39

第三节 和谐发展: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41

一、 主动适应: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2

二、 适度超前:加大未来投资力度 43

三、 梯度推进:区域教育发展进程策略 45

四、 内涵发展:以质量、效益为导向 46

五、 教育创新:在自我超越基础上发展 46

第三章 理念导航——区域教育发展价值论 49

一、 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想的导标 50

第一节 价值导向: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功能 50

二、 策略定位:以教育观念现代化为先导 54

三、 协同导向:多元教育价值的整合作用 56

第二节 主导理念: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 58

一、 全民教育:从普及到提高 59

二、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源发展理论 62

三、 学习社会: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理念 68

第三节 策略导向: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辅助理念 73

一、 优质教育:以质量和效率为重心的导向策略 74

二、 创新教育:发展知识创新体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 76

三、 教育产业:加速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思路 78

第四章 战略基点——区域教育发展综合实力论 80

第一节 意存深远:教育综合实力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81

一、 教育实力:综合国力的特殊构成成分 81

二、 新度量衡:教育综合实力标识着国家、地区教育整体水平 82

三、 拓展思路:综合教育实力提出的意义 84

第二节 “标新立异”:区域综合教育实力指标的确立及其计量 86

一、 雾中看花:综合教育实力指标选择的意向 86

二、 去粗存精:综合教育实力的筛选 88

三、 整合建构:综合教育实力指标体系 90

四、 统计评价:综合教育实力的计量思路 91

第三节 案例解析:广州综合教育实力的判别 92

一、 综合指标:反映广州综合教育实力的参数 92

二、 存在力:市民文化素质及专门人才状况 93

三、 发展力:教育规模、水平 94

四、 资源力:教育资源的有关情况 96

五、 影响力:教育的辐射影响 98

第五章 开拓新路——教育产业论 100

第一节 两大前提:教育产业论的现实条件 100

一、 不平衡性: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 101

二、 商品性: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客观存在 103

第二节 教育服务:教育产业论的切入点 106

一、 新产品观:教育服务消费品 106

二、 新产业观: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 110

第三节 崭新视野:教育产业论与区域教育发展 113

一、 兼容统一:教育产业的基本特性 114

二、 理论创新:教育产业论的本质内涵 117

三、 探索新路:教育产业论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120

第六章 燃点圣火——区域教育发展目标论 123

第一节 “视窗21”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制定的时代背景 124

一、 目标定位:区域教育现代化 124

二、 参照坐标: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制定的依据 126

三、 圣火引路:区域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功能 129

第二节 发展蓝图:区域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 131

一、 直接目标:发展优质学校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132

二、 社会目标:建设学习化社区,促进区域社会文明 133

三、 经济目标:创造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136

四、 终极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138

第三节 光明之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141

一、 瞄准方向: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141

二、 锁定目标:广州市四大教育体系现代化目标 143

三、 落在实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 144

第七章 超越围城——多元化办学体制 149

第一节 更新观念:围城超越的前提 149

一、 办学体制: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150

二、 实践召唤:树立多元化办学体制新观念 153

第二节 改革公校:围城超越之一 156

一、 完善体制:健全现有学校制度 157

二、 体制革命:建立现代学校新体制 158

第三节 大办民校:围城超越之二 161

一、 发展空间:广州民办学校存在的差距 162

二、 百花齐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学校 163

第八章 突破瓶颈——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 169

第一节 思想革命:树立教育投资消费观念 169

一、 教育消费: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170

二、 发达区域:教育投资消费观的发端地 173

三、 破旧建新:树立“教育投资消费观” 175

第二节 根本出路:教育投入体制大变革 176

一、 实证分析:广州教育投入的现状 177

二、 寻找出路:从投入体制变革中去找钱 180

第三节 基本对策: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 182

一、 多元经济: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的基础 182

二、 内涵本质: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 183

三、 构架设想:以立法形式保障教育大投入 186

四、 重点策应:构建区域多元化办学体制 188

五、 “七新机制”: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新机制 188

第九章 改革之路——主体型教育管理体制 190

第一节 问题求解:区域教育管理改革新思路 191

一、 解题分析: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191

二、 解题思路:变依附型教育管理为主体型教育管理 193

第二节 建构模式:建立广州主体型教育管理体制 195

一、 重心下移:教育管理新体系的核心 196

二、 精简高效:理顺教育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197

三、 理顺关系:市与区(老城区)的管理体制 200

四、 科学决策:信息化管理与预测机制 201

第三节 改革攻坚:确立学校自主型管理新体制 201

二、 建章立制:学校管理新体制的基础 202

一、 学术为本: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取向 202

第十章 各显风采——区县教育现代化工程 206

第一节 教育强区:东山区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06

一、 夯实基础:义务教育在整体的质上升华 207

二、 曙光初露: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形成网络 211

三、 开辟先锋:建立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人才优势 215

第二节 大步跨越:天河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217

一、 锐意改革:高标准重构教师队伍 218

二、 占制高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221

第三节 自辟蹊径:番禺市教育现代化的尝试与特色 226

一、 瞄准市场:“普高”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227

二、 教育强镇:县级市教育现代化的新策略 230

第十一章 创新模式——富有个性的现代化学校工程 236

第一节 求同存异:学校现代化的内涵 236

一、 共同取向:现代化学校的基本内容 237

二、 不同类型:现代化学校的特殊内容 241

第二节 把握尺度: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基本原则 244

一、 发乎于内:主体性原则 244

二、 “横向联合”:社会性原则 245

三、 时代特征:信息性原则 246

第三节 模式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 247

一、 模式系统:学校教育模式构建的内容 248

二、 实践操作:学校教育模式创建过程的重点 251

三、 实理交融:学校教育模式创建的特点 253

第十二章 追求卓越——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255

第一节 提高素质:新世纪的教育选择 255

一、 人的发展:世界教育改革的路向 256

二、 素质构成:未来世界的预言 259

三、 培养目标:高素质学习者与创造者 261

一、 时代重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63

第二节 素质教育:教育振兴的曙光 263

二、 落实措施:创新广州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 265

三、 重中之重: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 268

四、 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270

第三节 核心推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质教育策略 273

一、 基本策略:大力发展优质学校教育 273

二、 优质教学:优质学校教育策略的核心 275

三、 评价监控:建立优质学校教育的保证机制 278

第四节 着眼未来:以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80

一、 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280

二、 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281

三、 创新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282

第十三章 关键所在——“教师素质工程” 284

第一节 当务之急: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84

一、 时代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285

二、 现实需要:提高教师素质的紧迫性 287

第二节 素质提升:21世纪对教师的期待 289

一、 学而不止:新时期教师的知识素质 289

二、 “教”“研”结合: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能力素质 291

三、 为人师表:体现真善美统一的人文素质 294

第三节 “名师工程”:为区域教育发展培养领航员 295

一、 教育专家:“名师工程”的培养目标 295

二、 优化素质:“名师工程”的基本内容 296

三、 完善机制:“名师工程”的培养规划 297

第四节 “瞻前顾后”:教师素质培养的职前职后延伸 299

一、 更上层楼:改革师范教育培养体系 299

二、 园丁深造: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302

第一节 加大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306

第十四章 比翼齐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工程 306

一、 相互融通: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 307

二、 特色提升: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308

三、 顺应时势: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309

四、 立足现实: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310

五、 勇于创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311

第二节 拓展未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313

一、 发展取向:成人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313

二、 丰富人生:树立新的成人教育观念 315

三、 终身培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316

四、 能力创新:构建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317

第三节 再现新姿: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318

一、 以教促富:探索城郊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规律 319

二、 科教兴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发展 321

第十五章 谱新篇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工程 325

第一节 协调发展:市属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326

一、 奋起直追:市属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26

二、 基本原则:市属高校布局调整的思路 327

三、 联合办学:市属高校布局调整方案 328

第二节 走向辉煌:发展大众高等教育 330

一、 光明在前:知识经济呼唤大众化高等教育 331

二、 新的起步:广州现代化建设需要大众化高等教育 331

三、 社会期望: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333

四、 不拘一格: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形式 334

第三节 全新视域:积极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 336

一、 责无旁贷: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 337

二、 南国“硅谷”:建造广州“科技园” 338

三、 优势互补: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339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支撑点 341

第十六章 新的平台——教育信息化工程 341

一、 “诺亚方舟”:传统教育模式变革的依托 342

二、 把握机遇:迎接全方位的教育革新 343

三、 加快发展:实现区域教育技术现代化 346

第二节 发展路向:广州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构想 347

一、 现状分析:优势与劣势并存 347

二、 基本思路:资源共建共享与优势互补 348

三、 展望未来:广州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目标 349

四、 三箭齐发:师资培训、资源开发与法规调控 353

第三节 基础建设: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 355

一、 基础之一:多媒体网络教学 356

二、 基础之二:校园环境建设 357

三、 基础之三:学校管理模式 358

一、 时代要求:发展远程教育系统 360

第四节 远程教育:前景远大的终身教育方式 360

二、 探索新路:广州远程教育发展思路 361

第十七章 科研先导——科研促教工程 364

第一节 观念先行:依靠教育科研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365

一、 逻辑推衍: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365

二、 现实呼唤: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66

三、 选择路向:确立科研促教的新思路 367

第二节 科研促教:建立区域教育发展促进机制 368

一、 制定规划:区域教育科研的目标任务 368

二、 健全机制:建立科研促教运行机制 370

第三节 科研兴校:推动学校现代化新举措 375

一、 科研指导: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 375

二、 完善机制:形成学校教育科研运作的良性循环 377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