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5143·3464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3

第一节材料的比重、容重和孔隙率 3

第二节材料的力学性质 5

第三节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9

第四节材料的耐久性 11

第五节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 12

第二章石料 13

第一节天然石料的分类及常用石料 13

第二节天然石料的技术性质及应用 16

第三节铸石及其应用 17

第一节气硬性胶凝材料 18

第三章无机胶凝材料 18

第二节硅酸盐水泥 21

第三节混合材料及掺有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31

第一节概述 1 31

第四节其它品种水泥 36

第五节水泥的应用 39

第四章水泥混凝土 41

第一节概述 41

第二节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42

第三节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52

第四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57

第五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66

第六节混凝土的外加剂及掺合料 76

第七节混凝土的变形性质 84

第八节其他混凝土 92

第九节混凝土预制品及硅酸盐制品 98

第五章砂浆 99

第一节砂浆的技术性质 100

第二节砌筑砂浆 102

第三节其他砂浆 104

第六章沥青及沥青防水材料 106

第一节沥青材料 106

第二节沥青防水材料 114

第三节水工沥青混凝土 121

第七章合成高分子材料 131

第二节水工建筑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132

第三节塑料混凝土 135

第四节化学灌浆材料 143

第一节概述 144

第八章金属材料 144

第二节铁碳合金的结晶构造 145

第三节钢的热处理 150

第四节化学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150

第五节建筑用钢的分类和用途 152

第六节钢铁的腐蚀与防止腐蚀的方法 156

第九章木材 158

第一节木材的构造 158

第二节木材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159

第三节木材的腐蚀及防护 162

第四节木材的主要产品 163

附建筑材料试验 165

试验的目的与要求 165

(一)石料比重的测定 166

一、石料试验 166

(二)石料容重的测定 167

(三)石料吸水率的测定 170

(四)石料抗压强度的测定 171

二、水泥试验 173

(一)水泥细度的测定(筛析法) 173

(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174

(三)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 176

(四)水泥安定性试验 177

(五)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 178

(六)水泥水化热试验(直接法) 183

三、混凝土骨料试验 187

(一)混凝土细骨料粘土、淤泥、细屑含量的测定 187

(三)混凝土细骨料比重及吸水率的测定 188

(二)混凝土细骨料有机杂质含量的检定 188

(四)混凝土细骨料表面含水率的测定 190

(五)混凝土细骨料容重的测定 191

(六)混凝土细骨料颗粒级配试验 192

(七)混凝土粗骨料比重及吸水率的测定 194

(八)混凝土粗骨料容重的测定 195

(九)混凝土粗骨料颗粒级配试验 196

四、混凝土试验 197

(一)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试验 198

(二)混凝土拌和物容重的测定 201

(三)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的测定(气压法及计算法) 202

(四)混凝土拌和物水灰比的测定 204

(五)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 206

(六)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测定(劈裂法) 208

(七)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的测定 209

(八)混凝土抗渗性试验 210

(九)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212

(十)混凝土干缩试验 213

(十一)混凝土的非破损试验法 214

五、砂浆试验 215

(一)砂浆沉入度的测定 215

(二)砂浆分层度的测定 216

(三)砂浆抗压强度的测定 217

六、沥青材料试验 217

(一)石油沥青与煤沥青的简易鉴别 218

(二)沥青针入度的测定 218

(三)沥青延伸度的测定 220

(四)沥青软化点的测定(环球法) 221

(五)沥青比重的测定 222

(六)沥青脆化点的测定 224

七、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 225

(一)沥青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225

(二)沥青混凝土容重的测定 226

(三)沥青混凝土比重的测定 226

(四)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的测定 227

(五)沥青混凝土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229

(六)沥青混凝土三轴压力试验 229

(七)沥青混凝土斜坡流淌值的测定 232

(八)沥青混凝土柔性的测定 232

八、试验资料整理分析 234

附录Ⅰ 港工混凝土的几项技术指标 238

附录Ⅱ 国际制单位及其与公制单位的换算关系 239